蔣彩云
(定西市婦幼保健院,甘肅 定西 743000)
青少年的生殖健康已引起世界的廣泛關注[1]。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和人們交往機會的增加,學齡少女未婚先孕、不安全流產等現象發生的幾率不斷增大。本文通過對4所中學學生(210份樣本)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有必要獲得更多生殖和性相關知識,并且對教育、宣傳的方式,時間和內容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與期望。
(1)劉某,15歲,學生(農村)。因腹痛、陰道少量出血1小時來診,內科醫生做診查時發現其腹部明顯膨出,遂請外科、婦科醫生會診。詢問現病史、既往史時其父母說:“9個月前有胃病史,曾惡心、嘔吐過,食欲欠佳。”行B超檢查后診斷為宮內孕足月,胎盤3度老化。2小時后分娩一女嬰。
(2)張某,19歲,學生(農村)。因急性腹痛1小時由父母陪同前來急診就診,經內科、外科、婦科會診后,懷疑宮內孕先兆流產。其父母對診斷強烈不滿,并出言不遜:“我女兒非常乖巧,學習很好,絕對不會是懷孕,你們是不是大夫,簡直是庸醫,是對我女兒人格的誹謗!”行B超檢查后,確認為宮內孕先兆流產。
(3)韓某,12歲,學生(城區),因急性腹痛來診。當醫生問及有關月經史方面的問題時,她一直回避或作否定回答,其父母也情緒偏激,對醫務人員出言不遜。經內科、外科、婦科會診,并行B超檢查后確診為宮外孕。
(4)魏某,16歲,學生(城區),因兩個月未來月經,通過網上查詢相關知識后,從藥店購買早孕試劑條,檢驗結果為懷孕,來院要求確診并做人工流產手術。由3名男同學陪伴,問及女生家長在哪里時,3名男生很“勇敢”地說“不需要家長”;問及誰可以承擔責任時,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都有責任”。
選擇定西市4所中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每校選取一個班,共210份樣本,其中城區中學107人(初二年級學生),農村中學103人(初三年級學生);男生101人,占48.1%;女生109人,占51.9%;年齡集中在14~16歲,個別偏小或偏大。另外還與學生及其任課教師進行了座談。
與學生座談時發現,對“生殖健康”的概念,學生均表示沒有聽說過。他們對該概念的理解是:“不經常生病”“生理發育正常”“包括心理健康發展”“生殖發育正常”等,學生對該詞比較陌生,只能憑借學過的生理衛生知識來推斷其含義。
表1 學校傳授的性知識對學生需求的滿足程度[n(%)]
從表1可以看出,目前課堂教育并不能完全滿足中學生對性知識的需求。座談中學生反映,“該了解的知識沒了解到”。教師們也認為現行相關教材比較簡單。在滿意度差的學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這也許與兩性的生理結構、發育時間的早晚、體態變化程度以及給他們帶來的困惑程度不同有關。有1/3的學生選擇“說不清”,可能是因為他們處于發育早期,對性知識的需求還不強烈。目前我國中學的課程設置,除在初中階段向學生講授一些青春期知識外,高中階段基本不再安排此類課程。因此,初中階段的生殖健康教育對于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生殖健康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生獲取有關生殖和性知識最主要的途徑是“與同齡人交談”“與父母交談”“科普讀物”“影視(網絡)”(見表 2)。
座談時學生反映,與同齡人交談“可以保留隱私”“講心里話”;另外,與父母交談“比較輕松、自然”(男孩愿意與父親談,女孩愿意與母親談)。但有些父母知識有限,只能從生活經驗出發,不能滿足現代孩子的需求。
表2 學生獲取有關生殖和性知識的途徑(可選3項)[n(%)]
另外,讓學生自行選擇獲取知識的渠道,結果顯示,“學校”位列第三,說明對學生進行生殖和性知識宣傳教育的渠道和方式較多(見表3)。
表3 學生希望獲取有關生殖和性知識的渠道(可選2項)[n(%)]
但是學校仍是教育的主渠道,座談中了解到,“如果學校增加這方面的宣傳教育”,有36人“非常愿意參加”,有121人“愿意參加”,兩項共占74.8%,其中女生86人,占54.8%。
由表4、5可見,由于年級的不同,學生的答題結果有一定差異,說明隨年齡的增長,青少年對生理和性的認知水平逐漸提高,但中學生對性病、艾滋病了解較少。
表4 學生對性行為和少女懷孕現象的認知情況
表5 學生對性病、艾滋病的認知情況
表6 不同性別學生獲取更多生殖和性知識的愿望情況
由表6可見,50.5%的被調查者希望或非常希望獲取更多與生殖和性有關的知識。其中,女生56人,男生50人,女生多于男生。教師座談時反映,在課堂上講授有關知識時,學生雖然表現得“不好意思”,但都會聚精會神地聽。
師生都反映,由于初三學習比較緊張,幾乎沒有時間顧及課本以外的知識。還有教師提出,由于青春期普遍提前,相關的教育宣傳應該提早到小學進行。
在進行教育時,有27人希望“男女生一起聽”,98人希望“男女生分課”,還有85人表示“無所謂”。在宣傳方式上,學生愿意接受“課堂講授”“報刊”和“發放宣傳冊”的方式(見表7)。
表7 認可的宣傳方式(可選2項)[n(%)]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對接受生殖健康教育持積極態度,他們對自己、對異性的身體充滿了好奇,希望獲取更多的知識,順利渡過青春發育期。在宣傳教育方式上,課堂講授當然是最系統的,但他們也希望保留一點隱私,比如發放宣傳冊,因為這樣“在遇到問題時,可以自己看看書”。對于艾滋病知識,大多數學生愿意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對于較深層次的生殖健康知識,如避孕知識的傳授和避孕藥具的發放,他們大多數認為沒有必要(見表8)。在他們看來,避孕這件事距他們還很遙遠。一些教師反映,農村孩子比較純樸、本分,生殖健康知識宣傳教育的某些內容對他們不一定適用。還有人擔心,農村孩子單純,本來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如果開設相關課程,還可能適得其反,引起不良結果。
表8 學生對避孕知識的需求及發放藥具的態度
以上案例與調查結果表明,青少年對生殖和性知識的了解不足是導致學齡期少女懷孕、流產甚至分娩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給她們的生理、心理方面造成巨大創傷,嚴重影響了其身心發展。
艾瑞克森認為,青少年因自身經驗不足而缺乏判斷能力,常以自我的處理方式解決問題,易導致解壓偏向而出現偏激行為。青春早期的中學生對突然來臨的性沖動、性要求,由于好奇和不理解,常會產生一些誤解和不必要的緊張、恐懼、羞澀。由于性知識缺乏,在神秘而奧妙的生理感受和心理體驗中獨自猜測探索,有時甚至會親身體驗性而導致出軌行為。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雖然開設生殖健康教育相關課程,但不能滿足學生隨年齡的增長而對相關知識越來越多的需求。隨著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和人們交往機會的增加,學生有獲得更多相關知識的需求,并對宣傳的方式、時間和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
建立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教育宣傳機制[2],如校園網、校報、板報、生理心理健康網站、開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校本課程,讓青少年了解不正當性行為的危害刻不容緩。另外,社會醫療機構也有責任做好生殖健康教育工作。
[1]RHR/WHO.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of adolescents[J].Progress,2002,58(1):1.
[2]黃東君.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及應對[EB/OL].http:/gxpx.cersp.com/article/browse/210507.jspx,201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