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子 張漢東
隨著外貿出口進入結構調整轉型期,如何重新評估出口在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合理考量出口減緩或下降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筆者認為,出口并非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更非唯一拉動力;出口增速放緩,并不會對經濟的平穩增長產生過大影響;外貿出口只要保持規模,對經濟增長就有貢獻。
一般認為,“三駕馬車”之一外貿出口增長與GDP增長是正相關關系,但是從近年全國、全省及其他兄弟省份情況看,外貿出口增長與GDP增長出現背離。
縱向比較發現,出口增長率提高,但GDP增長率并未提升,甚至有所下降。從全國來看,與2009年出口負增長(-16.01%)相比,2011年出口增長率(20.32%)大幅提高,然而2011年GDP增長率(9.3%)并未相應地大幅提升,與2009年GDP增長率(9.2%)差不多;類似地,將2012年、2013年數據與2009年進行對比,2012年、2013年出口增長率(均為7.9%)高于2009年,而2012年、2013年GDP增長率(均為7.7%)卻低于2009年。從浙江來看,近年情況與全國一致,2011年、2012年、2013年出口增長率(19.88%、3.78%、10.81%)均高于2009年(-13.78%),而2011年GDP增長率(9%)與2009年(8.9%)差不多,2012年、2013年GDP增長率(8%、8.2%)比2009年分別低0.9個百分點和0.7個百分點。
橫向比較發現,開放度較高、經濟體量相當的江蘇和廣東,近年均有若干年份出口增長比浙江慢,而GDP增長卻比浙江快。如2010年,廣東出口增長率(26.25%)低于浙江出口增長率(35.68%),而廣東GDP增長率(12.4%)高于浙江GDP增長率(11.9%);2011年,江蘇、廣東出口增長率(15.55%、17.34%)均低于浙江出口增長率(19.88%),而江蘇、廣東GDP增長率(11%、10%)均高于浙江GDP增長率(9%);2013年,江蘇出口增長率(0.1%)大大低于浙江出口增長率(10.81%),而江蘇GDP增長率(9.6%)卻比浙江GDP增長率(8.2%)高出1.4個百分點;2014年上半年,雖然浙江出口增長(8.2%)高于同期江蘇出口增長(4%)和廣東出口負增長(-12.2%),然而浙江GDP增長率(7.2%)卻比江蘇GDP增長(8.9%)和廣東GDP增長(7.5%)低。

表1 近五年全國、浙江、江蘇、廣東的出口與GDP增長率
從支出法測算GDP,外需統計到GDP的部分是使用出口扣除進口后的凈值,即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出口增速的下滑不一定就帶來經濟增速的下滑,經濟增速還取決于進口增速以及內需(消費和投資)增速。
從凈出口結構看,除了外貿出口,經濟增速還受進口增速影響。當外貿出口增速下滑時,如果進口增速下滑比出口增速下滑快,凈出口增速仍會提高,這將帶動經濟平穩增長。以浙江2011年和2013年數據對比為例,相比2011年出口增長率(19.88%)和進口增長率(27.32%),2013年出口增長率(10.81%)和進口增長率(-1.01%)分別下滑了9個百分點和28個百分點,由于進口增速下滑得比出口快,2013年凈出口增長率(18.42%)比2011年(14.83%)有所上升,從而帶動當年經濟增長8.2%。

表2 近五年浙江省出口、進口與凈出口增長率
從內外需結構看,除了出口需求,經濟增速還受內需增速影響。內需是經濟持續增長的真正引擎,消費是最終的有效動力。當外貿出口增速下滑時,如果投資、消費保持較高增速,GDP增長仍能實現預期增長。以2012年為例,出口增長3.78%,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1.4%,全社會消費零售額增長13.5%,在投資和消費實現兩位數以上高速增長的前提下,當年浙江GDP增長達到8%。可見,出口增速放緩并不會對經濟平穩增長產生過大的影響。只要大力推動消費增長,在維持必要的投資增速的同時,浙江經濟仍將可持續增長,GDP增速仍可能維持在8%左右。
外貿出口不僅受國內經濟的影響,更多的是受到國際經濟的眾多因素制約。在經濟沒有成功實現轉型的情況下,外需仍是影響外貿出口未來走勢的最大變量,且無法控制,而當今外部不確定性因素繁多,這些都加大了外貿出口的波動性,使得外貿出口波動比GDP波動大。

圖1 歷年浙江出口與GDP增速情況
隨著GDP基數增大,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顯現,浙江GDP下行壓力持續存在。2014年上半年,浙江GDP增速7.2%,低于全國7.4%的平均水平。外貿出口是以工業經濟和全社會經濟為基礎的,全省經濟增長乏力的局面也勢必反映于出口增長。
同時,外貿出口受全球經濟形勢影響更大。在全球經濟平穩發展和上升時期,貿易的發展更能合理配置全球資源,貿易增長一般會快于經濟增長,而一旦發生經濟困難和危機,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壁壘和外需的不穩定性會導致出口增長下滑且波動加大。對比2000年以來浙江外貿出口增速與GDP增速的波動幅度,外貿出口增速波動比GDP增速波動明顯要大(見圖1)。2000年—2013年,出口最高增速與最低增速的差值達64.9個百分點,相鄰兩年增速最大差值也高達49.5個百分點;而GDP增速則較為平穩,最大差值與相鄰兩年增速最大差值分別僅為5.8和3.0個百分點。
在經濟發展初期,利用后發優勢可實現外貿出口“蛙跳”式高速增長,出口增長快于經濟增長;在經濟轉型階段,受要素制約更嚴重和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等原因,外貿出口發展遇到瓶頸,出口增長會慢于經濟增長。出口型經濟模式可以作為經濟發展初期的捷徑,然而隨著外貿規模基數的擴大,要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經濟發展體系要調整轉型。
從國際慣例來看,出口低于GDP增長也是較為常見的現象,也是經濟轉型發展階段的重要特點。經濟調整轉型階段,出口增長相對較低,在一段時期內會出現滯后于GDP增長的情況,但是隨著轉型趨勢向好后,出口增長的優勢又會顯現出來,又將有較長時期高于GDP增長。如韓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期處于調整改革的發展階段,也是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和歐美經濟低迷的轉型階段,這一階段,有4年出口增長低于GDP增長率,到2002年后,GDP顯示出有力的增長,出口也高速增長,此后維持了10多年高速增長。
當前浙江經濟、外貿正處于調整發展的轉型期,在經濟轉型升級和外貿競爭新優勢培育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出口增長率低于GDP增速的情況會經常出現。次貸危機之前,浙江省外貿出口一直維持百分之二三十的高速增長,并呈現“兩高現象”:一是高于全省GDP增長;二是高于全國外貿出口增長。次貸危機后,這一規律被打破。2009年浙江外貿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而GDP增長8.9%;2012年浙江外貿出口增長3.78%,低于GDP增長8%。隨著浙江經濟調整轉型的逐步成功,出口增長的優勢也將會隨之恢復。經濟調整時期出現的短期內出口低增長,甚至是低于GDP增長的現象,是為新一輪出口增長作準備和鋪墊,短期來看對GDP增長的帶動作用會有所減弱,但長期來看出口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仍然是顯著的。
出口對經濟的影響不是一個或者一組計量模型能夠估計出來的。從經濟運行規律看,外貿出口對實體經濟的傳導效應通過間接的方式影響GDP的增速。只要外貿出口保持規模,出口擴張將有助于優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資源結構,進而提升經濟發展效率。從中長期考慮,這些是外貿出口對經濟最重要的貢獻。
浙江實踐表明,雖然外貿出口增長率放緩,但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許多產品價格提升,市場結構也有所優化,這與企業調整經濟活動、適應市場變化有很密切的關系。從產品價格看,企業為彌補因成本上升被壓縮的利潤,創新產品,依靠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開拓新市場。如在第115屆廣交會上,許多浙江出口企業推出新產品、新設計、新技術,議價能力更強,產品利潤更大。從出口市場看,過去浙江較多地依賴發達國家,現在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也較快,而且出口的產品更多地由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而來,這說明出口企業在開拓市場方面變得更有能力,產品的競爭力也有所提高。
提高外貿出口質量和水平是未來發展的著力點。適應國內、國際市場變化,各地正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外貿結構,努力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隨著海洋經濟發展等所引領的浙江新一輪產業轉型和貿易平臺升級,浙江出口結構將出現新變化,如何改變工業制成品附加值偏低等結構不合理現象,制定結構升級策略等等,這些課題都有待繼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