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先海
作者為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導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和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約束條件下,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開放道路,我們稱之為“順比較優勢的‘倒逼型’開放模式”。該模式主要包含兩層涵義:第一,在對外開放的基點上,浙江的開放是立足于自身的要素稟賦,特別是立足于發揮和增進內源式經濟(主要體現為民營經濟)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之上,典型地符合經典的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第二,在對外開放的路徑選擇上,浙江的對外開放是從市場(貿易)層面啟動的開放,即由市場的區際開放和國際開放起步,進而推動生產過程的國際化,逐漸融入全球分工協作生產體系,進而通過外資的引進嫁接改造企業股權體系和治理結構,完成要素投入的國際化。市場層面啟動的國際化與企業要素投入層面啟動的國際化相反,是逆價值流向的開放,因此被稱為是“倒逼型”開放,即由市場區際化→市場國際化→生產過程國際化→要素投入國際化演進,屬典型的漸進式開放。這種模式使得浙江的對外開放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為浙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但是,浙江的這種開放模式也呈現出了負面效應,即貿易的逆向效應,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所謂的貿易的逆向效應是指:貿易品的國際市場拓展延緩了產品的生命周期和營銷壽命,固化了既有的貿易結構,削弱了產業升級的動能,阻滯了產業產品的升級換代,甚至陷入“比較優勢陷阱”。亦即市場拓展加劇了外貿的數量擴展和價格競爭,相應替代了產業升級和質量提升,導致外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后,使得貿易對經濟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的引擎功能喪失。
經實證研究發現,近30多年來浙江具有強比較優勢的產業一直集中在紡織、服裝、飲料、皮革、家具等9類傳統的高勞動密集型制造業,而一些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如醫藥制造、電子通訊設備、專用機械設備等則比較優勢上升緩慢,競爭力不強,其中的醫藥制造甚至還出現了較明顯的弱化趨勢。表明浙江外貿的逆向效應使得比較優勢出現了固化和鎖定,難以形成比較優勢的動態轉換和國際競爭力的強有力提升。與廣東和江蘇等兄弟省份相比,浙江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出口占比明顯偏低,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制造業競爭力指數也都相對落后。這意味著外貿的逆向效應是浙江外貿發展中必須高度重視的突出問題。
基本思路。浙江加快外貿轉型發展、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基本思路是:從出口導向型貿易大省戰略轉向質量效益型貿易強省戰略,即貿易的經濟發展功能從推動經濟的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與結構優化轉變(貿易“強”(增強)省),貿易發展方式從注重外貿外資的發展規模與速度轉向注重質量與效益(貿易“強”(強大的)省),外貿政策體系從獎出限入型貿易政策轉向有管理的中性貿易政策,以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培育創新要素與高級要素、拓展對外貿易二元邊際等為戰略重點,以新興市場開拓、新產業新產品培育、外貿發展新機制創建、本土跨國公司創建、自主品牌和國際營銷體系培育等為戰略舉措,不斷增強浙江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戰略重點。上述基本思路包含的戰略重點是:
強化貿易對經濟的二重引擎功能。一是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引擎功能(引擎I);二是貿易對經濟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的引擎功能(引擎II)。以往人們往往只關注貿易的引擎I功能,而忽略了貿易的引擎II功能。而在浙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引擎II的功能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即要強化貿易促進結構優化、效率提升和技術創新的功能,以實現貿易“強”(增強)省。
創造動態比較優勢。通過對高級要素的培育,使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顯性化并具有國際競爭力。根據動態比較優勢原則可以對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適度的干預,從內部進行要素、技術和生產率的提升,從外部建立能夠培育出動態比較優勢的制度安排與環境,以培育符合未來的比較優勢的產業。
吸納與配置國際高級要素。強化吸引和集聚國際要素尤其是高級要素的能力,形成集聚各國廣義生產要素的強大的引力場,促進外貿轉型升級、增強核心競爭力。優化要素使用環境,增強對所需的各種汲取要素的吸引力。以差異化的政策培育和引入以科技自主創新和人力資源提升為主導的創新要素。
推進創新驅動型發展。加快調整發展模式,擺脫先天資源稟賦邊際成本上升的約束,培育和提升新的比較優勢,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實現進出口的多樣化和高質量化、生產技術復雜化,實現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升級,即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創造”跨越,爭取國際競爭主動權。
推進對外貿易二元邊際擴展。根據新貿易理論的最新研究可知,貿易擴大主要源于出口的二元邊際,即出口是由出口深化(Intensive Margin)和出口廣化(Extensive Margin)共同實現的。出口廣化則意味著一國的出口品在不斷地消除“貿易零點”,出口深化則是一國在原有產品上出口量的增加。不斷促進新產品出口,以及拓展新的貿易伙伴,實現從原先的依賴于貿易的邊際深化向邊際廣化拓展,構建新的比較優勢,才能增強核心競爭力,進而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以降低出口成本、開拓新興市場解企業當務之急。降低企業的成本是當下提高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勞動力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融資成本高“三高”的貿易環境下,提高競爭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降低企業的成本。一是落實減稅、減費措施,發揮稅費的杠桿作用。優先取消各種不合法、不合規、不合理收費,規范隨意性大的收費,嚴格執行檢驗收費減免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二是改善金融服務。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匯率避險產品。三是促進貿易便利化。整合港口資源,提高通關效率,在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設立營銷、物流、檢測和維修等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配套服務,降低運營成本。四是用好、用活現有的政策。適度拓展綜合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功能和范圍,讓更多的企業能享受到這些政策的優惠。

圖/金川
加強外貿國際市場布局,大力開拓新興市場。浙江應在鞏固亞洲、歐盟、美國等傳統市場的同時,深入研究東盟、非洲、拉美、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特點,選擇一些發展潛力大、產業互補性強的新興市場作為重點拓展對象,發動企業搶訂單、留客戶、促成交、擴份額。應加強與新興經濟體的信息溝通和市場調研,深度挖掘國際市場,主動推動市場多元化發展。
以培育發展新產業和新產品提升貿易結構。新產業、新產品是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不竭動力。出口廣化,即貿易產品的種類擴展和新產品的出口拓展是浙江貿易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推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從輕工業品領域向電氣、機械、化工等附加值較高的產業轉變,實現比較優勢的動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特色產業,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使外貿企業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環節、高競爭水平方向發展。
以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和自主品牌提升國際市場勢力。結合現有企業海外投資的現狀,以及未來進行跨國經營的實力,在重點行業確定重點培育有潛力成為全球500強的跨國公司。爭取到2020年,培育5家浙江企業進入全球跨國公司500強,10家浙江企業進入發展中國家500強,相應帶動貨物和服務出口,使浙江零部件和中間產品出口有較大增長,同時浙江公司在當地的銷售和對第三國出口大大增加。通過積極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引導企業加快由貼牌生產向自主品牌生產營銷轉變;支持企業境外注冊國際商標和技術專利申請自主知識產權備案;對擁有自主出口品牌企業和產品,優先提供融資擔保、研發資金和出口通關“綠色通道”;鼓勵企業多渠道收購國際品牌,推進優勢品牌國際化;獎勵出口和服務使用自主出口品牌的企業。
以整合價值鏈、培育自主國際營銷體系增強貿易利得。浙江在國際貿易中主導整個供應鏈的貿易主體仍未成長起來,更多的是小規模的加工生產型企業在進行原子化的無序競爭。因而要推動優勢企業提高產業配套能力,通過整合價值鏈、延伸產業鏈,從組裝加工向上游研發設計、核心部件產業推進,向下游物流配送等現代服務業延伸,從代加工向代設計和自創品牌發展。
引導和鼓勵浙江外貿企業將研發、營銷、管理、財務等高附加值的業務環節留在省內,將低附加值的部分加工制造和促銷機構向國內外轉移,大力推動有條件的外貿企業赴境內外設立直銷“窗口”、研發設計機構和物流企業,組建集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產品直銷—物流運輸等主要貿易環節于一體的自主性國際市場拓展體系,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和貿易獲利能力。
以實施有管理的中性貿易政策創新外貿管理體制機制。中性貿易政策強調“非專項性”和“非扭曲性”,基本上對出口和進口進行不偏不倚的“功能性扶持”,如加強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物質性基礎設施、社會性基礎設施、制度性基礎設施),推動和促進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投資,維護公平競爭,降低社會交易成本,創造有效率的市場環境使市場配置功能得到發揮。但是完全的中性貿易政策和貿易自由化,又可能存在產業結構升級緩慢、陷入低端分工鎖定的風險,因此必須對具有動態比較優勢潛力的邊際產業進行適度的政策干預,這就是有管理的中性貿易政策:首先是總體上的貿易自由化和對進出口的無偏向性,要求對出口和進口給予平等的政策對待,在不違背WTO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實施貿易政策。其次是適度的對邊際產業進行戰略性管理,對發展已具有一定基礎、能反映浙江技術升級和比較優勢升級趨勢的“邊際部門”,對外提供WTO允許的戰略性保護,對內提供自由進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功能性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