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前身是1929年成立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社會調查所。1934年社會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合并,沿用社會科學研究所名稱。1945年更名為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改稱中國科學院社會研究所。1953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1977年始沿用現名。現在經濟研究所已發展成為一個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經濟史學(包括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三方面兼有,而以基本理論研究為主的高水平的綜合性經濟研究機構。
經濟研究所既研究理論經濟學又研究應用經濟學,一方面,結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產業結構調整、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宏觀調控和政策實施等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另一方面,發揮本所人才優勢,研究中國近代、現代經濟史和中外經濟思想史。緊追世界經濟學思潮發展的新動向,廣泛借鑒和吸收現代西方經濟學的新方法、新理論,在綜合性的專題研究中不斷取得新成果。
經濟研究所現有123人,其中正高級研究人員40人,副高級研究人員36人,中級研究人員22人,高、中級研究員占全所在職人員總數的80%。經濟研究所現設有8個研究室:宏觀經濟學研究室、微觀經濟學研究室、政治經濟學研究室/《資本論》研究室、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室、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室、中國經濟史研究室、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研究室、中國經濟思想史研究室/(發展經濟學研究室)。經濟研究所現管理5個研究中心和9個學會及基金會。研究中心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經濟史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欠發達經濟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球契約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學會及基金會包括:中國《資本論》研究會;中國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系統研究會;中國比較經濟學研究會;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中國經濟史學會;中國城市經濟學會;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國光優秀青年企業家創新研究獎勵基金。
經濟研究所與國際經濟研究機構、有關組織和團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成功地舉辦了許多重要的國際性學術活動和會議,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與國家有關部門和多所大專院校合作進行了多項專題項目及課題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系設在經濟研究所。現有授權理論經濟學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5個,專業為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史、西方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現有授權應用經濟學學科碩士點1個,專業為國民經濟學。經濟系現有博士生導師26名,碩士生導師20名。
經濟研究所圖書館共有藏書70余萬冊,其中中文圖書54萬冊(包括古籍、地方志6500種,19000余函,14萬余冊);外文圖書15萬冊;中外文報刊5000種。
經濟研究所現主辦三種國家核心刊物,分別是:《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中國經濟史研究》,這些刊物以其學術性、政策性、前瞻性、實用性、信息性、綜合性吸引著廣大讀者,成為理論研究、教學、實際經濟部門工作者的喜讀刊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下設8個研究室,包括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經濟史、西方經濟理論等研究室。
政治經濟學研究室是經濟研究所成立最早的研究室之一。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駱耕漠、張卓元、吳敬璉、何建章、于祖堯、陳吉元、徐節文、項啟源、戴園晨等曾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工作。孫冶方的《社會主義經濟論》、駱耕漠的《〈資本論〉研究》以及研究室集體撰寫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社會主義新論》等學術著作對中國經濟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老一輩經濟學家嚴謹求真、面向實踐、不斷創新的精神開創了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優良的學術傳統。
政治經濟學研究室現有研究人員9人。博士學位8人,碩士學位1人;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3人,助理研究員3人。博士生導師1人。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設有《資本論》研究中心。
政治經濟學研究室以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為主要研究領域,探討中國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應用經濟學的發展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提供基本理論支持。經過不斷努力,在中國經濟體制轉型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范疇、經濟發展理論等四個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成果。
近五年,政治經濟學研究室參與了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材編寫,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4項,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政治經濟學》,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A類項目2項,國情調研課題6項,經濟研究所重點課題9項,完成了多項上級交辦的重要研究任務。
開展廣泛學術交流。1999年始,政治經濟學研究室每年主持召開一次“全國政治經濟學研討會”,每次一個主題,對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和現實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會后出版研究文集《政治經濟學研究報告》,在學術界產生良好影響。
開展廣泛學術合作。政治經濟學研究室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聘請相關領域專家參與研究活動或擔任特約研究員,成果共享,共同推動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研究室

當代西方經濟理論研究室主要是以經濟思想研究室中專門從事外國經濟思想和當代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人員為基礎,重新組建的新研究室,成立于2002年。
研究室老一輩學者的研究中,在國內學界最有影響和特色的領域是德國經濟思想史、A·斯密(朱紹文,俞品根);有關社會主義的經濟思想(章良猷,黃范章);北歐福利制度研究(黃范章);和有關《資本論》的研究(劉瀟然、田光、沈佩林、王成稼、王輔民)等。
后一代學者在繼承和發揮本室歷史上的研究特色的同時,拓展了某些研究領域,主要表現在:擴大了以德語世界經濟思想和A·斯密為核心的研究領域,《弗萊堡學派研究》是這類成果的典型代表之一;深化了對西方國家經濟模式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不同類型》。
研究室充分尊重研究人員的個人偏好,讓研究人員從自己的學術興趣出發,自由選擇研究的對象和領域。同時,集體性研究則根據中國時代課題的借鑒之需要,選擇了某些重要的研究論題。這方面完成的主要成果有:院重大課題“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和比較研究”、“國際金融危機與凱恩斯主義”、院重點課題“20世紀30年代社會主義經濟核算大爭論的反思”、所重點課題“近現代經濟學的演進”、“現代經濟學前沿:企業理論研究”和“《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等。
目前在研的集體性研究項目有兩項:院重大課題“對自由市場制度的兩種理解的比較研究”、院重點課題“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經濟學研究”。

宏觀經濟研究室是經濟所最早的研究室之一,20世紀50年代,研究室名為綜合平衡研究室;80年代起,改稱為現實經濟研究室、國民經濟研究室、宏觀經濟研究室。該研究室孵化出技術經濟與數量經濟、人口經濟、生態經濟、資本理論等多個學科、研究所和研究室。
幾十年來,楊堅白、劉國光、董輔礽、烏家培、楊圣明、田江海、樊綱、張曙光等數代學人不懈奮斗、人才輩出。相當一批學術成果產生了重大的社會效應,如《宏觀經濟調控與政策》、《公有制宏觀經濟理論大綱》、《體制變革中的宏觀穩定》等。這些成就,既反映出經濟運行與社會發展對經濟理論的需求,也反映出經濟社會發展對專家學者的成長及其學術風格的塑造。宏觀經濟理論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共同發展。

宏觀經濟穩定一直是宏觀室探討的主題。自改革開放以來,宏觀室相繼進行了“體制轉軌階段的宏觀穩定”、“市場化進程中的宏觀穩定”研究;隨著中國經濟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經濟體系以及發展方式轉變,“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穩定”及“經濟增長動力轉換與宏觀穩定”成為現階段新的研究主題。宏觀室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完善宏觀調控體系”(2008-2010),也充分反映出研究室新時期的研究方向。
微觀經濟研究室研究中國各類企業的制度變遷和行為特征、政企關系以及相關的理論和政策問題為重點,在國有企業改制、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公司治理結構、企業金融、企業戰略與管理、生產率分析、經營者問題、產業經濟和地區發展等方面有長期深入的研究。
微觀經濟研究室在研究中注重跟蹤當代經濟學理論的最新進展,努力用新理論、新方法及時、深入、全面地把握中國發展和改革中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同時還注重研究和總結近二十年來中國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經驗。研究人員還積極運用經濟學和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為地方政府和企業在改革方案、體制設計、戰略策劃、行業調查等方面的活動提供服務。
注重實證分析和現場調查是微觀室的研究傳統和特色。從八十年代以來,微觀室幾次在全國展開大規模的企業調查,獲取并積累了上千家企業在體制變革、經營演變和經營績效的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另外,微觀室還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完成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的企業案例。
微觀室的研究人員與境外學術界有著密切的研究合作,與美國、英國、香港、日本等地的多個研究機構和有關學者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中國經濟史研究室是我國研究中國經濟史的重鎮之一。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史研究室以其理論和專業方面的研究實績、研究特點以及良好的學風,奠定了在中國經濟史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并享譽海內外經濟史學界。
中國經濟史研究室的前身上接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1953年經濟研究所設立伊始,就設置了經濟史組,由副所長嚴中平兼任組長。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此時,經濟史組建制擴大為中國經濟史研究室。研究室下分設中國古代、近代、現代以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等四個研究組,由副所長嚴中平兼任研究室主任。當時,該研究室是經濟所最大研究室,也是國內唯一的研究時段最全、人數最多、高級研究人員比較集中的中國經濟史研究機構。其后,歷任室主任為方行、經君健、江太新。研究室的當前狀況是以中青年博士碩士研究人員為主要力量,以近代經濟史研究為主攻方向、兼及古代的格局。
1986年,經濟所設立編輯部,創辦《中國經濟史研究》雜志。1986年底,全國性學術團體“中國經濟史學會”成立。
中國經濟史研究室以“通古今之變”、探索與研究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脈絡、規律為己任,力圖為建立中國經濟發展理論做出應有的貢獻。其一,資料奠基工作,編輯出版《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中國近代經濟史參考資料叢刊》、《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史研究資料叢刊》等資料集。其二,專題研究和專著,有大批論著問世,如《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經濟通史·清代經濟卷》、《中國企業史·近代卷》等。其三,對學術界重大問題深入研究的引領作用,例如,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的關于中國近代史和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心線索的討論;關于地主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本質聯系問題;關于傳統經濟與現代化的關系討論等。
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室成立于1991年,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77年的“新中國經濟史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史(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港、澳、臺經濟史,還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1927~1949年的革命根據地和解放區經濟史)。著名經濟學家薛暮橋、徐雪寒、吳承明等都擔任過中國現代經濟史研究室的顧問。
研究室自成立以來,承擔了大量國家和院、所重點課題,較好地完成了任務,出版了一大批革命根據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和研究著作,獲得了院、所和社會的好評,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研究室,并成為國內研究中國現代經濟史的重要陣地。
出版有《中國革命根據地經濟史料選編》、《華北解放區財經史料選編》、《中原解放區財經史料選編》、《中國土地改革史料選編》、《中國革命根據地經濟大事記》等。
經濟思想史研究室是經濟研究所的老牌研究室之一,現已有近50年的歷史。在成立初期,該室曾是以巫寶三為首的一批留美學生的聚集地,他們為中外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后輩樹立了優良的學風。該室曾是人才薈萃的地方,一批國內外著名學者,如巫寶三、朱紹文、黃范章、趙人偉、田光、朱家楨、俞品根、樊剛、李實等,為該室的學術發展做出貢獻。
目前在研項目主要有:厲以平《東亞實學經濟思潮研究》(院重點)、葉坦《中國經濟學術史》(國家社科基金)、葉坦《中國西部開發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研究》(人事部“留學人員科技活動項目擇優資助”)、葉坦《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科創始研究》、葉坦《中國經濟思想范疇史》 (所重點)等。
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室成立于2005年8月,由資本理論研究室經改組后組建而成。主要承擔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和方法的研究,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問題研究及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發展,培養研究人才。經濟增長理論研究室承擔了多項社科、院所重點課題,集中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資本形成和流動的相互影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