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摘 要:本文重點研究經濟結構調整中產業結構升級與金融支持的關系,分析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的機理,并以陜西省為例,分析了自1990年至2012年金融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支持作用。分析結果顯示:金融發展水平和融資結構對產業優化結構的影響比較顯著,特別是融資結構水平對第二產業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對第三產業的影響,金融深化程度和融資規模水平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持續時間較長,金融效率對產業結構優化作用能夠在短期內發揮作用,但持續的時間較短。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在產業發展方面突出支持新興產業與現代服務業,并通過創新金融工具、優化融資結構等途徑支持產業結構升級,實現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關鍵詞: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金融深化
17世紀,英國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研究發現,“工業的收益比農業多得多,而商業的收益又比工業多得多。”因此勞動力必然由農轉工,而后再由工轉商。這一發現開辟了產業結構這一重要研究領域,為建立經濟發展理論奠定了基礎。20世紀四十年代,克拉克研究發現,隨著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由第一產業依次向二、三產業轉移。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較大的調整和變化。第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并且逐步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在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其中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及外需拉動,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2013年,我國主動放緩經濟增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并于當年7月頒布了《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
1969年,美國經濟學家戈德史密斯(Goldsmith)通過對35個國家1860-1963年的統計資料進行分析與整理,創造性地提出了衡量一國金融結構和金融發展水平的存量和流量指標。認為金融與以產業結構變動為特征的經濟增長之間是互為因果關系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相互推進的過程。1998年,拉簡(Rajan)和津加萊斯(Zingales)運用上世紀80年代37個國家36個行業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把行業成長分解為兩個分量:行業中現有單位平均規模的擴大和行業中單位數量的增加。結論為:對于依賴外部融資程度較高的行業,金融發展對單位數量增加的經濟效應幾乎是對現有單位平均規模擴大的經濟效應的兩倍。金融發展水平是決定產業規模、構成以及集中度的因素之一。
我國諸多學者就我國金融體系、金融機制對產業發展、結構升級所產生的作用進行了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由于指標選取與數據處理方式各不相同,模型選用與樣本期也存在差異,實證檢驗結果并不一致。陳聰(2008)運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我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變動和銀行規模變動之間互為因果關系,金融深化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而產業結構升級對促進我國金融深化的作用并不明顯。鄭小霞(2011)分析認為我國金融在支持產業升級中存在兩種主要路徑:以銀行信貸融資為主的間接融資和以股票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她以1992-2010年數據為樣本,通過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發現,間接融資路徑與產業升級互為因果,直接融資路徑與產業升級關系有限。申明浩、楊永聰(2012)與鄭小霞的研究結果則不盡相同,他們以我國第二產業為例,運用各地2000-2009年的面板數據探討并實證檢驗了在全球價值鏈分工條件下的產業升級和金融支持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資本市場的發展對我國第二產業的升級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信貸市場的發展和我國第二產業的升級之間僅存在較為微弱的負相關關系。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在金融體系和金融機制對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探索。國內不少學者也從我國實際國情出發,從不同角度構建金融支持與產業結構升級的模型,并據此提出了若干具有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的政策建議。本文以陜西省1990-2012年數據為例,通過分析產業結構比率、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結構、金融支持產業結構發展邊際效益等指標變動,總結陜西省經濟結構和金融發展的縱向歷史進程和現存問題,闡述陜西省金融發展對產業升級的支持效應。
二、陜西省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和金融發展現狀
(一)陜西省經濟結構調整轉型情況
1、國內生產總值快速增長,三次產業總量逐年遞增。自1990年以來,陜西省經濟增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經濟總量不斷上升,經濟實力不斷增強。1990年全省GDP為403.3億元,2012年全省GDP達14451.2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由1990年的1241元上升到2011年的33428.53元,增長了約27倍。與此同時,三次產業的總量也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其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業總量增長幅度明顯較大。1990年全省第二產業產值157.14億元,到2012年達到8075.4億元,增長約51倍;第三產業從1990年產值140.6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5005.6億元,增長約35倍。
2、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層次較低。20年來,陜西省三次產業有了巨大的發展,但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1992年全省三次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構成是25.74∶45.13∶29.13,第二產業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現在的陜西省正走向以第二產業為中心、第一產業為基礎、第三產業為先導的新的發展階段,2012年三次產業構成為9.5∶55.9∶34.6。全省產業結構逐步得到了優化,為今后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與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