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釗 趙雯 左曉麗 向安強



提 要 以農村結婚消費的變遷為線索,通過對廣東省肇慶市高要H鎮實地調查,以20世紀90年代至今H鎮內結婚的夫婦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研究H鎮的結婚消費文化,包括變化內容、變化趨向、變化結果以及新人在結婚中的角色變化等,運用功能主義的視角和社會變遷等相關理論,圍繞家庭結婚消費的變化情況及特點,來揭示影響結婚消費變遷的諸多因素,豐富農村消費的理論架構。
關鍵詞 農村;結婚消費;變遷;因素
作者簡介李毅釗1988—,男,廣東佛山人,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業歷史、三農問題;趙 雯(1990—),女,廣東肇慶人,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2013屆本科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學;左曉麗1970—,女,江西吉安人,碩士,華南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通訊作者向安強1960—,男,湖南常德人,碩士,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科技與社會。(廣東廣州 510642)
本文系“明清以來的農業農村農民”學術研討會論文。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遷。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文化層面,作為婚姻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結婚消費也隨之發生了很大改變。結婚消費作為家庭消費的一種,它的改變反映著農村家庭消費功能的變遷。同時,結婚消費作為農民結婚時的消費行為,必然會受到諸多婚姻行為規范的制約,反映一定的社會文化特征,而我國農民消費問題一直都備受關注,這些問題前人也做過不少研究12345。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同時也存在很多問題。而農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傾向問題是農民問題的集中表現形式,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到底這些年來農村的結婚消費內容和費用上發生了多少變化、什么變化?而夫妻雙方在結婚消費的變化上角色有什么發展變換?以及這些變化背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前人的研究里,一般都是研究我國非廣東地區比較多678910,關于廣東農村結婚消費的文獻資料幾乎沒有,所以筆者希望在本文討論和探討,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得出廣東省肇慶市農村結婚消費的一般規律和方向,也希望對以后有關廣東省的農村結婚消費研究有所幫助。
二、調查地點及調查對象的概況
H鎮位于廣東省高要市東南部,距高要市城區20多公里,全鎮總面積124.25平方公里,有3萬畝耕地和9.8萬畝山地,轄16個村委會33條自然村和1個社區,人口2.5萬人,是高要市著名僑鄉。近年來,全鎮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曾獲得“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的稱號。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選取已婚人士為訪談對象,主要是基于已婚人士有過相應的婚姻經歷,對結婚消費的狀況比較具有發言權。主要從調查對象的結婚年代、結婚總花費、結婚花費內容進行調查。所以調查對象分為三大類,分別選取20世紀90年代初結婚的,2l世紀初結婚的,以及2l世紀10年代初結婚的人。
三、1990年-2010年H鎮家庭結婚消費內容及分析
(一)農村結婚傳統概況
肇慶地區風俗婚嫁歷來被看重。古代《儀禮·士昏禮》所定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歷經演變。婚前諸禮舊俗的定親、行聘(過禮)、納吉、請期(報日期)諸禮繁簡不一,必行的有定婚、請期,以確定婚期、禮物和其他細節。舊習積重的還包括婚禮中的關鍵儀節,如裁衣、鋪床、梳髻等等的“吉時”一一列出,具請柬貼、禮物送達女方,通稱報期、報日,俗稱“送日子”。在成婚“日子”之前一天、幾天以至十天,有的地方還另擇“吉日”舉行“過禮”,鄭重其事地將禮金和龍鳳禮餅、桂園、檳榔等禮品送達女方。在正式成婚日子,全面致送聘禮,女方也全面隨送嫁妝。解放后以后逐漸冊繁就簡,一般有定婚、請期、結婚三個程序和婚后延續的禮節。80年代以后,舊俗中某些儀節、形式有所復蘇,特別是在農村,在操辦婚事的時候,舉行某些舊儀式、舊習俗。由此可見,其實農民們還是偏向于較為傳統的結婚方式,旅行、集體婚禮等在農村還是少見的。盡管如今已經距離20世紀80年代三十多年,但本次的考察訪談顯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H鎮的農民基本從未有過“旅行結婚”和“集體婚禮”的結婚模式,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在村內祠堂辦酒席作為婚禮的主要模式,只是可能各村各戶在其他迎親、拜天地等細節上略有不同。可見其實設宴招待親戚朋友,是農村里最常見也被視為最必不可少的,以表示夫妻二人已經結婚的一種活動。
(二) 19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相同的結婚消費項目的變遷
1.婚宴
設宴招待一直是結婚消費最主要的部分,從訪談中得知,1990年后的幾年間,H鎮人結婚設婚宴的支出大約是1000-3000元之間,而2000年后的幾年支出則為20000-30000元,到了2010年后至今,支出達到了40000-50000元圖1。當然,婚宴的消費總額除了跟設宴的菜式有關以外,還跟設宴的席數有很大關系。設的席數多了自然消費額也就會增長。但由于H鎮各個村有自己設酒席的習俗,有的村習慣設三天的流水席,有的可能是只設三頓的流水席,所以總席數較難統計,在此就只討論普遍情況下大概的消費支出。
2.結婚服
20世紀90年代初結婚的受訪者表示,當時的新婚服飾非常簡單,可能當時大家還沒受到那么多國外的風潮影響,購買或者租借婚紗并不常見,受訪者表示“那個年代”新娘通常都是上百貨公司或者哪里買一套全身大紅的新衣服,就算是“婚紗”了,新郎則多數是買一件新的襯衣,一條新的西褲就算是新郎服了。而且,基本都是整個“婚禮”過程都穿著同一套衣服,不會換其他的服裝,總花費大約為200-400元。
到了十年后的21世紀初,也就是2000年開始的往后幾年,農村人的結婚消費已經跟十年前有了比較大的出入。首先最明顯的一點,受訪者明確表示他們當時已經十分流行,或者說是絕大部分的新人都會租借婚紗、新郎西服等,并且他們并不是只租借一套衣服,通常都會是2-3套,新娘服包括婚紗、旗袍,還可能有一套晚禮服,而新郎的服裝則是跟新娘的相對應的,在這方面的支出一般是600-800元左右。
而到最近的幾年,即2010年后,農村人的結婚消費則更是變化巨大了。如今的農村新人們會選擇把婚紗和旗袍買下,因為他們認為“買下來比一天天租還劃算”,婚紗的價格為1000元一件左右,旗袍和新郎的西服會稍微便宜些,大約不到1000塊。相比二十年前幾百塊購買的新婚服裝費用,如今的服裝支出翻了幾番,達到2000-3000元。
3.家具
上世紀90年代大部分的新人結婚都會有新婚大床和衣柜。在外面買一張普通的大床大約需要200~300元,而質量較好的則要500元甚至更多,衣柜的價格和大床基本相當。當時比較多的人自己做家具。自己做的家具相比出外購買價格更低,還有很多是有這方面能力的親戚朋友相贈的。到今天農村的新人也還是會選擇大床和衣柜作為最首要的新婚家具。不過家具的價格也上升了不少,質量好點的床和柜子都要1000~2000元,更好的更貴,而比較差的或者特價的才會有1000元以下的。如今的農村人已經極少極少用自己做的家具了,即使有也可能是取個意頭的小件家具,而不會是像大床衣柜這種大型的、生活必需的家具。
4.結婚攝影
有關結婚照片的方面,上世紀90年代初受訪者表示他們只是花了68塊拍了幾張結婚照,在婚宴之時則沒有任何現場拍照的攝影、錄像等等。結婚照跟記錄婚禮基本上沒有關系,總花費還不到100元。2000年后H鎮新人相對開始流行婚紗照,那個時期大多數的新人都會去拍一套的婚紗照或者藝術照以作紀念,但是婚禮現場的攝影錄像則還是比較罕見,那時候的新人會自己用相機記錄一下婚宴現場,但是很少會請專業的婚慶攝影公司拍攝,所以具體的數額主要是參照婚紗照的消費,有高有低,與新人本身的家庭狀況有極大的關系。如今關于結婚照片,結婚藝術照片幾乎是所有新人都會拍的,只要家庭條件不是太差,價錢的差距也比較大,少則一兩千,多則上萬。至于婚宴現場拍照、錄像更是已經發展成為常態,只要家庭條件過得去的新人,都會選擇請婚慶公司幫忙記錄婚宴現場的喜慶景象。當然,婚慶公司的收費也出入很大,最便宜的幾百塊,而最貴的則達到7000元左右。
購置或租賃新婚服飾、購置新婚家具、拍攝結婚照片都是三個階段的受訪者都有的支出,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支出的金額有所不同。單單從1990年至今的農村結婚消費都有的三項消費習慣看來,已經有很大的變化。首先婚嫁的服飾從簡單變得越來越隆重,數量和花式越來越多,自然投入的金錢也越來越多。而新婚家具方面雖然內容基本都沒變,大床和衣柜成為一直以來最多人的優先選項,但是價格和來源都有了比較大變化,從以前的手工制作和幾百塊的禮品,演變到如今都是商場購買的上千塊一件的商品。最后,三個年代都有的結婚照片,更是有了翻天覆地式的變化,從68元的簡單結婚照,發展到了今天上千塊購買婚慶攝影公司的婚宴全程拍攝服務,可見農民們也越來越注重對自己婚宴(或者說是婚禮)的記錄了。(圖2)
與時下的消費情況對比看來,上世紀90年代H鎮的新人結婚的支出還不高,算是比較低的了。總花費才幾千元(2000元-3000元左右),遠不到萬元的支出。
與十年前相比,2000年后H鎮新人的結婚消費總額已經上升到20000元-30000元,幾乎是1990年代的10倍。不難推測,十年間H鎮人的消費習慣發生了變化,在結婚上的資金投入比從前多得多。
(三)1990年代,2000年代,2010年代改變的結婚消費項目
除了三個年代都有的婚服、家具和結婚照片,還有一些結婚的“必須項”是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
比如接親的花車。1990年附近結婚的農村人,他們那時候還沒有“婚車”的概念,不管是同村的、附近村落的、或者是村外的女性嫁入村里,基本都是自行到村里等著,“吉時”到了以后就正式開始拜天地、婚宴等程序。當時農村里沒多少人有足夠的錢擁有或者聘一輛專門的婚車,所以并不流行使用花車,大部分的農村婚禮都不包括花車接新娘這一程序。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布置婚車并用婚車接親已經成為普遍的婚禮消費。H鎮2000年普遍的裝飾花車所需花費的總價大約為200-300元,但到了2010年后,跟花車相關的消費已經上升到數千元,具體數字大約是2000-3000,是十年前的10倍。當然,對婚車的要求也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提高,除了車本身的牌子要夠響亮以外,婚車車身的裝飾也越來越細致。2000年附近的時候婚車裝飾主要使用的裝飾品是鮮花和塑料彩帶花,而近幾年的裝飾品則層出不窮,鮮花、彩帶、蕾絲、毛線球等等各種材質的飾品都被運用到了婚車的布置中,力求喜慶又獨特。
除了接親的花車在各個年代表現不一樣,還有一樣消費是以前的農村婚禮所沒有的,那就是婚宴現場的裝飾布置。由于農村人結婚多數是在村里自家姓氏的宗祠設婚宴,所以在訪談中提到關于婚禮現場布置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時間段的受訪者均表示他們那時候基本沒太多的飾品,基本上就是把宗祠的衛生搞好,然后在門楣、門框貼上大紅的喜慶對聯,還有在墻上以及其他適合的位置貼上“譈”字就算是布置好婚禮現場了。不過到了2010年后的最近幾年,H鎮婚禮現場的布置則跟城市里在酒店設宴的布置有所相似,只要家庭經濟條件支付得起,新人們通常都會花1000—2000元聘請專業的婚慶公司或者自己設計然后請人布置婚禮現場,比如會有鋪紅地毯讓新人走進場的,有在宗祠的各處貼掛裝飾品的等等。婚禮也即婚宴現場的布置,不再像從前那樣單一地“貼紅紙”了事。
結婚消費內容的日趨豐富和多樣化,自然消費額也會隨之增長。這一方面反映了H鎮的農民在自我身份構建的需要及同一階層的示范效應基礎上,對于結婚越來越重視,程序、儀式、布置等都搞得越來越繁復隆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H鎮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結婚消費有了更多的金錢投入。
(四)農村新婚夫婦在結婚消費中的角色變化
從訪談中不難得知,農村人如今籌辦結婚事宜的支出大部分均有男方家里承擔,但是女方在嫁入男家之時一般都會攜帶一定數量的嫁妝。上世紀90年代的嫁妝可能是小電器一兩件,而進入21世紀后嫁妝的價值和數量更是一路看漲,從十幾年前的一輛摩托車到如今可能是一輛小車。由此可見農村人越來越重視新人婚禮之余,也可以看出女方家庭在結婚這一過程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上世紀的九十年代及以前,在新婚這一過程中新郎更多地扮演主動的角色,在新郎家進行婚禮,新郎家人操辦起大部分跟結婚相關的事情——購買物資、布置好場地、做好拜天地的準備、甚至蓋好新房等等,并且由于多數是男方家承擔結婚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支出,自然在結婚這一過程中新郎便有更多的主動權和話事權。11但隨著時間推進,男女平等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而且農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隨著男方家庭不再承擔結婚的大部分支出,女方家庭為了自己女兒婚后的生活有所保證,也開始付出越來越大數額的嫁妝。這部分數額巨大的嫁妝,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方家庭在結婚這一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因為盡管“主場優勢”還是在新郎一方,但是由于資金的投入不再只有男方家庭,所以女方家庭作為這段婚姻的另一重要“投資者”便有了更多做決定的權利。
還有一項十分顯著的變化,就是20世紀90年代新娘從家里帶過來的嫁妝一般是能在婚后生活用上的實用物件,比如衣柜、自行車,經濟條件好的可能有小家電等,而到了最近十年,嫁妝一般都已經轉化為與實物等值的金錢。這說明新娘在結婚這一過程中的主動權變大了,并且她們的需求與感受開始被重視,因為她們不再需要依靠實物的存在來保證婚后的生活水平,這筆作為嫁妝的資金成為了夫妻婚后共同的財產,對夫妻共同的生活起保障作用。
誠然,盡管新娘一方在結婚事項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畢竟我國的傳統觀念以男權主義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為主,所以在實際情況中,婚姻過程中做主的大部分還是新郎一方。但是新娘不管是婚前還是婚后的權利相比以前都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并存在發展的空間,比如男方操辦的婚禮需要征詢女方的意見;夫妻婚后的生活不是只有女方扮演照顧家庭的角色;男女雙方一同維持家庭的美滿并且各自分別在外賺錢養家等,妻子一方不再是只留在家里為家庭服務而與外界基本不接觸,而且不再是只有接受安排沒法提出自己的意見的生活狀況。
四、影響H鎮結婚消費變遷的原因
(一)經濟因素
從經濟因素的角度來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農村家庭的經濟基礎。隨著時間的推進,農民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當地農民的人均收入可以說是成幾倍增收。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結婚消費水平的不斷“水漲船高”,其實是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產生巨大的作用,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結婚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遵循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所規定的軌跡在變化。
1.農民收入提高
近年養殖、種植技術的改進,加上2006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這些都使農民的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農民收入的增加,消費能力的增強是結婚消費變遷的直接原因。近年來H鎮的居民收入有了顯著的增長,他們在解決了日常生活的基本溫飽以后,還能有足夠多的余錢投入滿足更高層次的生活需要。盡管無法通過調查或者向官方索取得到近年H鎮居民收入的增長數據,但是在訪談中,問到如今的結婚消費投入的變遷,當地人顯然是最有體會的。當筆者問及為什么結婚消費會有如此大的變化時,有相當多的村民表示“近幾年賺的錢多了,一生人一次,能做好點就弄好點咯”,“現在收入多了嘛,可以花的閑錢自然也多咯”,“一輩子就一次,現在給得起當然要給自己兒女一個風光的婚禮嘛”。由此可見,近年來農民的收入確實有所提高,并且提高的幅度足以支撐他們在改善生活水平滿足生活需要以后投入更多到新人的婚禮去。他們的回答雖然各種各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錢掙得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農民經濟收入的增長和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或穩定毫無疑問為其提供了物質保障,有了物質保障自然生活水平就會有質的提升,也能讓他們除了基本的生活以外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更進一步的追求。
2.農村青年職業的改變
從前的農村村民多是世代相傳地在村里以耕地、養殖牲口等為生,甚少外出務工。而且從前的進城務工農民畢竟還不是多數,可能只有少數通過讀書、農民工進城熱潮等契機進城務工。但是如今除了春節之外,到H鎮接觸到的大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輕男女一般都外出打工(還有部分是讀書成績優異的外出上大學),很明顯,在外打工的收入比在家務農種田的收入要多,而且能走出家門,在城市里立足,也說明這個家庭及個人在當地農村具有相當的能力和社會關系。并且不難看出,如今的H鎮年輕人已經越來越不情愿留在家中種田務農了,他們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實現獨立和追求自己的夢想。當然,還為了在城市里工作相比農村能有更高的收入。
農村青年近年來的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開始擁有獨立人格。通過社會流動,青年在與社會互動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并開始通過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實現自己的理想。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因為農村青年在外獲取的信息更多元化,他們會促進農村和城市之間的交流,也加快了落后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二是價值觀念的變化。農村青年在進入城市工作以后,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實在、節省等傳統農村人慣有的想法,他們變得更加注重結婚的象征意義和表面形式。他們想要得到一個更加“獨特”、“難忘”的婚禮。在調查中,2l世紀后結婚的年輕夫妻或者未結婚的年輕人的想法,大多是比在農村的老一輩多賺了錢,結婚的時候就要像樣些。“畢竟是出去過的人,在外面見識也不少,城里人結婚都是轎車、婚紗在豪華酒店里設宴什么的,我們不能和別人比,但回來結個婚起碼不能太寒酸了。”但是20世紀90年代結婚的夫妻,則比較少有這樣的想法。他們的婚禮大多數都是要求實實在在的,圖個喜慶,并不追求過多的花俏裝飾等。通過對比可見,職業的變動所帶來的農村青年群體思想觀念的變化使得結婚消費也在逐年上升。這種上升是由于農村青年進城務工后把城市里的新風氣新觀念帶回了自己的家鄉,并通過自身的行為加以宣揚推廣而產生的。
(二)家庭因素
家庭在社會中是最初級的群體,雖然一個家庭對于一整個社會的影響顯得十分小,但是結婚就是為了組成一個新的、獨立的家庭,并且很多個小小的家庭組合成了社會,所以家庭因素對于農村社會結婚消費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上世紀90年代末結婚的一批人,大多數還不是計劃生育年代出生的,所以他們大部分都不是獨生子女,加上農村的經濟條件落后,所以大部分的農村家庭根本無力給每個子女都辦一個豪華的婚禮,每個子女能分到的可能都只是為數不多的一筆資金,加上這筆錢還在一定程度上與子女婚后的生活相關,所以那時候的農村人結婚消費基本不可能太高。加上那時候結婚的新人,他們的父輩就是經歷簡樸、實在的婚禮走過來的,他們的父輩沒有給他們留下更多關于婚禮的其他豐富或花俏的想法。家庭經濟環境的限制和父輩思想的影響,讓他們基本不可能辦一個十分華麗的婚禮。但是到了21世紀以后,相當部分的農村新人可能是獨生或者只有一個兄弟姐妹,家庭可以給予的結婚資助自然有所增多。年輕一輩與老一輩的思想有了交流和碰撞以后,通常都是長輩由于寵愛自己的孩子而任由年輕人自行安排處理。加之農民收入的增多,農村年輕人出外打工以后的經濟和思想上的獨立,都讓他們更有資本也更有理由支付結婚的更高消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于21世紀后H鎮年輕人進城務工明顯增多,所以伴侶不再局限于同鎮、同村的人,有更多與外界的交流,對象也可能是外地人。各地結婚習俗的結合、伴侶的家庭經濟狀況等,都會對農村的結婚消費產生影響。在H鎮內,如果伴侶是城里人嫁到農村里的話,那婚禮也必定會搞得更加隆重,因為城里人對待婚禮的態度本來就比農村的更多樣化、繁復化,他們的家庭灌輸給他們的思想會比農村里的更為重視結婚的形式、排場等等。
(三)社會文化
農村長久流傳下來的關于婚嫁的習俗對農村人結婚消費有一定的影響。據被訪者反映,H鎮的人對結婚的一些禮數要求比較多,追求好意頭,尤其是十幾二十年前,當時思想沒有那么開放,人們對結婚“吉利”的要求也特別多。比如要選個好彩頭的日子,新婚二人要看生辰八字,出嫁也要選吉時等等……不過近年來隨著思想的開放,農村人走向城市,外來文化的沖擊也越來越多,所以盡管老一輩的農村人還是比較看重這些傳統,但出于對年輕人尊重以及愛護,很多習俗已經被盡可能地簡化,比如可能不再那么注重二人的生辰八字,選擇方便親友參加婚宴的吉日而不只是單純的吉利日子等等。
隨著傳統習俗的日漸簡化,取而代之的是城市的很多婚慶文化被加入到農村人的婚禮當中。比如上面提及的婚紗、花車、結婚照等等。農村與城市的交流日益增多,年輕人由于外出讀書、打工等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新信息,也會逐漸被外部的價值觀影響乃至同化,故而他們在舉行婚禮的時候就會受到很多城市文化的影響。資料顯示,某些農村還有年輕人旅行結婚或者參加集體婚禮。但僅就H鎮的情況來看,這些比較現代潮流的結婚方式還是極少數,因為即使到了2010年后,H鎮也基本都是在自己村里宗祠舉行傳統婚禮的多。
盡管傳統的結婚習俗被簡化可能使結婚消費有所減少,但是其實新結婚文化的沖擊和加入使農村的結婚消費有了更為大幅度的增長,因為這些新鮮的婚慶文化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商家為了獲取利益而推波助瀾,新人們又通過交流互相仿效。加上本身城市人辦婚禮就會更加講究,投入的金錢更多,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村人結婚時對經濟支出的考量。
(四)國家政策
毫無疑問,上世紀80年代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的生產、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農民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是也依然受制于國家的市場需求,所以導致部分農民開始出外務工。所以上世紀90年代結婚的農民,婚禮依然相對簡樸,因為可用資金確實不多,即使是外出務工的農民也不見得收入會很高。不過2006年1月1日起國家全面取消農業稅,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盡管此時農民工進城已經十分普遍,但是這一政策使得依然在農村務農的農民收入有所提高,而外出務工的年輕人所要負擔的家庭生活支出費用也相對減少,加上近年來,國家對農民工的幫扶政策有增加的趨勢,農民工在城里的薪金、生活水平等都能得到更好的保障,所以他們自然有更多的錢投入婚禮。
此外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公民晚婚晚育。這基本阻止了農村人“多生孩子多有勞動力”的可能性,H鎮的大多數村民家里都是2個孩子,部分超生的也不會像幾十年前十個八個孩子那么多。如此一來每個家庭的孩子少了,自然經濟壓力也相對降低,相應地每個孩子所能得到的結婚資助會相對更多,正如上文所說的,結婚消費的增多幾乎是自然而然的。在H鎮里,晚婚晚育政策對于自小在農村長大的年輕人而言并沒有太多的影響,極少數還是留在村里的年輕人都相對較早結婚。但是如果是進城生活的年輕人,受城里的思想以及國家這一政策的影響,他們一般都會比較晚婚。晚婚也讓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打拼自己的事業,然后積蓄更多的資去組建家庭。這樣一來,結婚的時候花錢也更有余地。
五、結語
通過對1990年代,2000年代,以及2010年代結婚的人群進行訪談和觀察,大致了解這三個年代H鎮的結婚消費內容、方式等,并且歸納出H鎮結婚消費的變化狀況。隨著時間的推移,結婚消費的內容和形式以及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換句話講?熏人們在締結婚姻的過程中?熏是與社會的變遷相適應?熏他們的行為傳達出新的信息。
從圖3看,H鎮內的農民新婚消費總趨勢是越來越高的。婚宴的消費2000年后跟1990年附近相比幾乎增長了十倍(由于數額差距太大影響其他消費項的變化對比,所以婚宴消費額并未列入到圖表里)。到了2010年后所有的結婚消費都有極大的提升尤其是結婚照、婚車和場地布置的費用,大大高于以往在這些方面的消費。婚服和家具的消費雖然相比其他四項提高的幅度不算特別大,但也確實有了很大的提升。可見其實近年來農村的結婚消費均呈現上升趨勢,并且上升幅度并不少,農村人在結婚消費上可以花費的項目種類也越來越多。從總消費額看,在H鎮三個年代的結婚消費支出大約為2000-3000元左右,30000-40000元左右,以及90000-100000元左右。
H鎮結婚消費的增多,除了受上述的經濟、家庭、社會因素影響,還說明一個問題,我國物價的上揚速度十分快。在農村辦一場婚禮,即便花樣再怎么繁多,也不可能使總消費額在短短十年間上漲十倍。在當今社會,很可能人民的生活消費支出上漲速度甚至超過了他們收入水平上漲的速度。所以即便是用在最平凡普通的事物上的花費,也可能是從前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而H鎮結婚消費的上升和花費項目的增多,看出農村人操辦婚禮越來越多地與城市有所關聯,農村與城市的交流明顯增多了,這跟農村里的年輕人紛紛出外務工有很大關系。農村人習慣回鄉辦婚禮和設宴,即便是外出務工的或者是出外念書的,也都會回鄉舉辦一場體面的婚宴。這其實是農村父輩對于兒女回到身旁的一種渴求表現。兒女盡管出外務工,經濟獨立了,但是僅靠他們自己的經濟實力或許還不足以辦一場體面的婚禮,所以需要回鄉得到父母的資助,而父母在鄉里的婚禮進行過程中,也滿足了希望被他人知道自家孩子長大成人的心情。但是筆者在訪談中發現,大部分的農村年輕人只是回鄉舉辦婚禮,婚后還是小倆口回到城市居住和工作,甚少有回到村里生活的。這或許也是如今大多數的農村青年的想法,他們渴望到外面的精彩世界去創一番事業,希望自己獨立,也希望能夠享受更舒適的生活并追求更加體面的工作。
總體而言,導致H鎮結婚消費產生變化(主要是消費額上升)的原因是多樣并且復雜的,而其造成的影響也各不相同。消費的背后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熏對物質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求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筆者以證慶市H鎮所做的結婚消費研究只能是廣東農村結婚消費實際情況的縮影,以個案事實為主要分析材料?熏個案局限性?熏無法窮盡各種消費現象,希望能為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分析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王紅娜.我國農村消費問題的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
2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1.
3中國農村居民消費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4劉明.中國農村居民消費狀況分析——基于西方消費理論的實證檢驗J.中國發展,2011,3.
5鄭元敏.廣東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研究J,統計教育,2008,12.
6李景漢.定縣社會概況調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
7楊善華、沈崇麟.城鄉家庭市場經濟與非農化背景下的變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8張春艷、李鳳英.中國當代婚姻儀式及消費習俗的變遷J.文化學刊,2009,(6).
9王小蕾.當代農村家庭結婚高消費的社會學分析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6,(19).
10陳創練、李艷軍.廣東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的實證分析J.廣東培正學院學報,2007,(7).
11王寧.消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