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燕燕 萬安霞



提 要 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找出心理健康的干預措施。隨機抽取南昌市1所高校300名新生,有效樣本264名,采用修改后的心理健康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用統計軟件進行因子分析等。生涯規劃、情緒調控、學習問題、人際交往、網絡心理、情感問題、負面心理和校園生活等8個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應從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自身四個不同層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全方位干預。
關鍵詞 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干預
作者簡介 江燕燕(1982—),女,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思政教育;萬安霞(1971—),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醫院,博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心理,衛生事業管理等。江西南昌 330000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規劃課題(11YB357)階段性成果。
目前大學生情感的困惑、學業的壓力、交往的摩擦、就業的競爭、職業生涯的迷茫使他們常常陷入極大的矛盾和沖突之中,進而對未來生活產生恐懼感和不安全感,對現實生活感到倦怠和不滿,心理長期處于壓抑狀態1。2009年的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學生自殺身亡,這一年年末,上海海事大學女研究生楊元元之死一時成為新聞焦點。2010年新學期伊始南京林業大學南方學院化學工程系一女生在宿舍內上吊自殺身亡2。這些事件給我們警醒,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測評與干預機制的研究刻不容緩。
心理健康的測量是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鄭日昌等3-42005通過對3026名大學生的研究,建立了由96道測題組成的心理健康量表,量表包含了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退縮、攻擊、性心理、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12個維度。心理危機干預是化解危機并告知如何應用較好的方法來處理未來應激事件,通過支持性的治療可以幫助人們渡過危機。心理危機干預本身是屬于一種心理衛生的救助措施,主要針對心理適應陷入危機狀態者,給予適時救援,助其渡過危機,然后視情況輕重轉入有關機構接受治療5-7。怎樣對有心理疾病的學生進行干預,是心理干預的新課題。本文針對既往研究中的不足選用生活質量量表、自尊量表SES、個人評價問卷PEI、應付方式問卷WCQ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8-10,并進行相應的修改,使之更符合當代大學生活環境和大學生的生活實際狀況,著重從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等多個維度來全面評價大學生的健康狀況并對大學生自信、自尊和應付方式等中介因素進行研究探討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一、方法與程序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隨機抽取南昌1所全日制本科大學生,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87份,剔除廢卷和不完整問卷后,有效樣本量為264人有效回收率為88%。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健康文獻綜述與分析;2參閱與心理健康有關的測驗和量表;3參閱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CCMD-3 ICD-10 DSM-IV ;4結合大學生年齡、心理特點及受教育水平等因素
(三)實施方法
以班級為單位團體施測,答卷當場收回。為了保證資料的客觀真實有效,采用以編碼代替姓名的方式填寫量表,對受測者的資料絕對保密,以消除學生顧慮。對收回的答卷進行回答完整性與真實性的檢查,漏答項目超過5條的予以剔除,作答有明顯反應傾向如,答案以某種規律出現的也予以剔除。本調查進行了第一次預調查,并修正了問卷的選項,繼而再進行總體問卷,更具準確性。
(四)問卷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男、女生分別為167、97各占百分比為63.3%、36.7%;大一、二、三、四人數分別為65、69、62、68;文科類學生為118,理科類學生為146。對題項“認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因素”的統計,有33.3%的被試者認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人際交往,有25.4%的被試者選擇了情緒調節,其次是人生規劃和校園生活,僅有8.3%的被試者認為學習狀態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因素。
(五)數據處理
數據的錄入、處理采用SPSS軟件。通過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1642.762,相應的概率p接近0。如果顯著性水平α為0.05,由于概率p小于顯著性水平α,應拒絕零假設,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有顯著差異。同時,KMO值為0.808,根據Kaiser給出了KMO度量標準可知原有變量適合進行因子分析。
表1為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情況,可以看到,第一個因子的特征根為5.469,解釋原有7個變量總方差的24.86%,累積方差貢獻率為24.86%,其余數據含義類似,在初始解中原有變量的總方差均被解釋掉。若要解釋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5%以上,則需要提取14個以上的因子,為了便于歸納和統計,故指定提取12個因子,共解釋了原有變量總方差的80.192%,總體上,原有變量的信息丟失較少,因子分析效果較好。
表2是旋轉后的共同度矩陣,因子旋轉后,累計方差比沒有改變,也就是沒有影響原有變量的共同度,但卻重新分配了各個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的方差,改變了各因子的方差貢獻,使得因子易于解釋。
二、研究結果
(一)因子分析結果
因子的命名遵循兩條原則:一是參照理論模型的構想維度命名。看該因素的題項主要來自根據理論構想模型編制的問卷的哪個維度,哪個維度貢獻的題項多就以哪個結構維度命名;二是參照因素題項的負荷值命名。一般根據負荷值較高的題項所隱含的意義來命名。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問卷進行修訂,經綜合與歸納,最終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8個維度。
由表2可知,第一個因子包含4個題項,反映了未來無目標、無方向,對未來生活的無規劃及自身發展方向的不確定,人生規劃、就業壓力等方面的問題。總結起來可命名為“生涯規劃”。第二個因子也包含4個題項,反映的是神經質傾向,負面情緒以及情緒激烈且持久,故命名為“情緒調控”。第三個因子包含2個題項,反映了學習狀態、學習壓力、時間利用不合理、厭學等問題,因而可命名為“學習問題”。第四個因子包含2個題項,反映了個體社交技能的欠缺、不合群等問題,故命名為“人際交往”。第五個因子包含2個題項,反映了逃避現實、網絡成癮、性心理等問題,可綜合命名為“網絡心理”。第六個因子也包含2個題項,反映戀愛交友、感情脆弱、缺乏安全感等問題,可命名為“情感問題”。第七個因子即反映抑郁、自殺傾向、悲觀厭世等心理,故命名為“負面心理”。最后將剩下的反映生活狀態、消費、飲食等方面的5個因子合并為一個因素,統稱為“校園生活”。
(二)影響因素歸納
表3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進行了歸納,可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有的放矢,著重加強學生職業生涯指導、疏導學生消積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人際交往;同時,學生上網習慣、情感交流、負面心理和校園生活也應引起關注。
三、結論
通過隨機抽樣和問卷調查,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生涯規劃、情緒調控、學習問題、人際交往、網絡心理、情感問題等,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放矢,著重從這幾個方面進行疏導。
參考文獻
1張本鈺.我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發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郭本禹.重視高校學生自殺現象J.生活教育20107.
3鄭日昌等.《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心理與行為研究J.20052.
4王極盛韋筱青等丁新華.中國成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與其標準化J.中國公共衛,2006,2.
5王登峰張伯源等.大學生心理衛生與咨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Robbie Gilligan. Adversity resilience and young peo-ple?押 the protective value of positive school and scare time expe-riencesJ.Children&Society 200014.
7劉啟剛.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構J.青年心理20065.
8廖桂芳.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的建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2.
9Frederick G.Lopez,Paula Mitchell,Barbara Gorm-ley.A-do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College Student Dis-tress:Test of a Mediational Model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24.
10鄧勤勤.當代大學生自殺危機及其干預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