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彥
【摘要】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力資源,高校畢業生就業根式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本文從地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出發,分析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并針對原因提出工作建議。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就業難
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多和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愈加嚴峻,為進一步掌握當前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作者于2013年6月通過企業訪談、大學生問卷調查和走訪學校的方式開展了大學生就業相關問題的調研。
一、調研情況說明
1.調查問卷及訪談情況
作者面向金州新區部分高校在校生、應往屆畢業生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份,有效回收率為92%。同新區大中型九家單位進行了座談,走訪了大連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和東北財經大學津橋商學院三所高校,同學校就業處的老師進行了座談。
2.新區近幾年畢業生發展趨勢
經查閱資料和根據近幾年畢業生總體情況分析,2013年—2014年新區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數量和回新區工作人數預計如下:2012年,應屆新區生源高校畢業生達到4795人,有960余名畢業生返鄉工作,2013年新區生源畢業生3945人,有800人返鄉工作,2014年,新區生源畢業生將達到3951人,預計將有800人左右返鄉工作。“十二五”期間,新區將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石油化工、戰略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將有利于接收更多具有較高人力資本的高校畢業生群體就業,但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會對畢業生提出更高的素質要求,如果目前高校的培養模式不做改變,高等教育供給與需求結構不一致所導致的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將仍然嚴峻。
二、調研結果分析
1.學生就業觀念
就業取向依然扎堆,薪酬福利和個人發展機會仍是畢業生優先考慮的因素。在擇業選擇中,30%的學生最看重工資福利,58%的學生最看重個人發展機會。在就業地區選擇上,50%的學生選擇了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觀作為首要條件,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也有72%的大學生表示在理想職業目標無法實現的情況下,可以接受到基層就業,說明畢業生求職心態和行為開始趨于理性。對職業的取向上,38%的學生選擇機關事業單位,22%的學生選擇國有企業,18%的學生選擇外資企業,12%的學生選擇民企或私企,只有10%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在薪資期望上,58%的學生選擇的工資期望是2000—3000元,這也比較符合新區目前剛入職的大學生工資水平。而2010—2012年已畢業的學生調查中顯示,52.6%的學生在民企或私企;15.2%的學生在國企,12.1%的大學生在基層服務,只有16.57%的學生在機關事業單位,我區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人數偏少,比例偏低。
以上調查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畢業生就業的供需矛盾突出。企業數量最為龐大、最為活躍的民企或私企僅占到畢業生求職意向的12%,另一方面,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仍然有待更新,仍然把薪酬福利和工作待遇好作為選擇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制約了大學生的職業選擇。
在對自身認識上,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影響了求職,36%的學生認為當前就業困難的最主要原因是就業人數太多,20%的學生認為是缺乏社會關系,30%的人認為是缺乏求職方法與技巧,10%的學生認為企業要求太高。可見,只有個人、企業、學校和政府聯合起來,才有可能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得到突破和進展。
我們調查了大學生對于就業形勢的總體看法,持樂觀態度的大學生占到84%,可見,絕大多數大學生還是能夠對當前的整體經濟形勢做到客觀正確的認識,對自身素質和個人能力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2.企業需求
調研中,可以發現企業對應聘者的實踐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和吃苦耐勞的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80%以上的企業認為學生應該有崗前實踐的機會,而很多中小企業又不愿意承擔大學生工作后的學習成本,因此,在招聘中企業往往要求畢業生具有相關工作經驗。
調研中,多數企業表示:在人才選擇中,最重視的是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當然,工作經驗、品德和團隊合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企業認為,當今畢業生的綜合素質都不太理想,其心態起著很大的作用,不愿意吃苦和學習,就業期望與付出意愿有很大的差距,應引導學生適度降低就業期望,多培養其學習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在第一職業中積累該行業的“實踐經驗”。
三、對調研結果的建議
1.推動經濟增長,拓寬就業渠道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經濟。新區是遼寧沿海經濟帶戰略布局中的關鍵地帶,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高端制造業為支柱、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先進產業體系正在形成。這樣的產業體系,既有利于調整需求結構,也能增加符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容量。據統計,我區大專以上人口僅占全區總人口的18.2%,低于大連六大主城區的受過高等教育平均人口比重13.65個百分點,是高新區的三分之一,沙河口區的二分之一。可見,我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不是太高,而是太低;大學畢業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更遠遠談不上過剩。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遠遠不能適應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據每個園區的產業定位,提前做好人才需求調研、職業技能培訓和人力資源配置,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的效用。
2.優化環境,鼓勵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
要進一步落實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招用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達到規定比例在小額擔保貸款、資金扶持等方面的幫扶,將落實做好中小企業扶持政策與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結合起來。新區目前共有中小企業1萬6千多家,占全區企業總數的99%以上,吸納就業人數占全區就業總數的7成以上。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要創新和完善政策:如對在試用期內為高校畢業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的,由財政給予培訓補貼;對吸納一定比例登記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并簽訂一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的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給予社保補貼;對吸納一定比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企業,優先提供技術改造和科研貸款貼息政策。同時要為到非公有制企業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落戶、檔案管理、人事代理、社會保險繳納接續、職稱評定等方面的便利服務。勞動監察部門要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在簽訂勞動合同、兌現勞動報酬,特別是繳納社會保險等方面的監督檢查,保證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3.加大政策落實力度,有效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
目前,出臺的各項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由于種種原因落實進展不一,有的尚未真正落實。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小額擔保貸款政策、稅收優惠政策等,未有效落實。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協調,細化操作細則,保證政策落到實處。
4.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就業服務
目前,各部門和單位相互協作的工作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各自為政的現象較為普遍,相互之間未形成制度化的聯系與協作。因此,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部門聯動的大學生就業工作機制,建立部門工作協調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和政策銜接,增強人才配置宏觀調控效果的整體效應。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全區就業工作指標體系,并加強落實和督查。政府部門每年要積極組織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專場招聘會等一系列扶持活動,為畢業生提供必要的就業政策咨詢,就業指導、崗位信息介紹等服務,要把畢業生離校后與離校前的服務做好銜接,保證畢業生從校園到社會的服務是統一的、連續的。
5.構建畢業生就業網絡信息平臺,提供高效的就業服務
據調研,80%的畢業生對國家和地方的就業促進政策不太了解,半數以上認為目前網絡招聘信息過時或虛假問題嚴重,因此,畢業生服務部門要做好企業用工信息跟蹤與更新,勞動部門要做好崗位真實性調查,實現崗位信息“新、全、真”的要求。依托信息服務系統,建立以實名制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信息統計制度,及時了解畢業生就業動態,為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打好數據基礎。
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就業失業登記辦法,并與現行勞動統計并軌,建立就業失業登記與用工備案、失業證辦理、社會保險費繳納聯動機制。嘗試建立全區性大學生檔案管理數據庫,新區所有畢業生的檔案資料都輸入進去,大連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全區各街道、教育部門、殘聯、婦聯、工會等有就業職能的相關部門與數據庫聯網,相關單位可憑代碼輸入就業信息,以便能夠動態、全面掌握畢業生就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