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姍姍 萬英俊
摘要:《青樓集》是夏庭芝著錄的一部史料著作。夏庭芝,字伯和,元末戲曲家,其作品多已亡佚,至今只存著作《青樓集》。夏庭芝創作《青樓集》緣起于:“歌舞之技有聞而知之者,有見而知之者。雖祥其人,未暇記錄。乃今風塵項洞,群邑蕭條。追念舊游,恍然夢境。于心蓋有感焉。因集成編,題曰《青樓集》。”該著作具有特殊的史學價值,為古代戲曲演出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材料。
關鍵詞:青樓集;元雜劇;女藝人;史料價值元末戲曲家夏庭芝著錄的珍貴史料《青樓集》記述了元代150多位戲曲藝人的表演技藝和生活狀況,這些戲曲藝人在當時廣泛參與了各類藝術形式的演出,與當時文人有著密切的交往,為元代戲曲的繁榮昌盛做出了積極和正面的貢獻。此書著重記述了約120位女伶的技藝和生活狀態,其中雜劇藝人就有60多位,約占各類藝人的50%;歌舞藝人有30人左右,占各類藝人的25%;其余的有諸宮調藝人、小唱藝人、合唱藝人、慢詞藝人、南戲藝人等。所以《青樓集》以記述雜劇女藝人為主,本文將從以下幾點來淺析《青樓集》中的雜劇女藝人。
1《青樓集》所包含的雜劇女藝人及其分類
何謂雜劇?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提出:“至成一定之體段,用一定之曲調,而百馀年間無敢逾越者,則元雜劇是也。”可見當時的女伶定是技藝精湛的。夏庭芝認為:雜劇的源頭是唐代的傳奇,唐傳奇演變為宋代的戲文與金代的院本,金院本又演變為雜劇。而雜劇之所以能從唐代傳奇經過金院本,逐步形成為一種新的表演藝術,就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了完善與發展。《青樓集》中的雜劇女藝人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色藝雙全者。《青樓集》中色藝雙全的女藝人較多,為雜劇在元代的傳播更添色彩。例如,順時秀:姓郭氏,字順卿,行第二,人稱之曰“郭二姐”。姿態閑雅。雜劇為閨怨最高,駕頭、諸旦本亦得體。李嬌兒:王德名妻也。姿容姝麗,意度閑雅。時人號為“小天然”。花旦雜劇特妙。張奔兒:李牛子之妻也。姿容豐格,妙于一時。善花旦雜劇。時人目奔兒為“溫柔旦”,李嬌兒為“風流旦”。
(2)藝大于色者。據《青樓集》記載,有些雜劇女藝人雖然長相一般,但技藝精湛。例如,王奔兒:長于雜劇,然身背微僂。王玉梅:善唱慢調,雜劇亦精致。身材短小。朱錦繡:雜劇旦末雙全,而歌聲墜梁塵,雖姿不逾中人,高藝實超流輩。米里哈:回回旦色。歌喉清宛,妙入神品。貌雖不揚,而專工貼旦雜劇。余曾識之,名不虛得也。無論是色藝雙全者,抑或是色大于藝者,可以看出,這些女伶大都身手不凡,技藝精湛,在元代極受歡迎。
2元雜劇女藝人的藝術傳承
元雜劇的和諧發展需要傳承,從《青樓集》記述的情況來看,元雜劇的表演藝術主要有家傳和師承兩種。
(1)家傳。元雜劇的家傳表現在雜劇藝人家庭上下輩之間的交流和傳承,使得元雜劇表演代代相傳。例如,天錫秀:姓王氏,侯總管之妻也。善綠林雜劇,足甚小而步武甚壯,女天生秀,稍不逮焉。小玉梅:姓劉氏。獨步江浙。其女匾匾,姿格嬌冶,資性聰明。雜劇能迭生按之,號“小技”。后嫁末泥安太平,常郁郁而卒。有女寶寶,亦喚“小枝梅”,藝則不逮其母云。趙真真:馮蠻子之妻也。善雜劇,有繞梁之聲。其女西夏秀,嫁江閏甫,亦得名淮浙間,江親文墨,通史鑒,教坊流輩,咸不逮焉。
(2)師承。師承也是元雜劇表演藝術的一種重要的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對元雜劇的繁榮起著積極的作用。例如,賽簾:朱簾秀之高弟,侯耍俏之妻也。燕山秀:姓李氏。其夫馬二,名黑駒頭。朱簾秀之高第。旦末雙全,雜劇無比。在元雜劇的傳播和發展史上,正是因為家傳和師承這樣的傳承方式,才使得元雜劇藝術在當時社會的蓬勃發展。
3雜劇女藝人的生活狀態
雜劇女藝人的技藝是精湛的,除了在舞臺上的表演藝術外,雜劇女藝人的生活狀態在夏庭芝的《青樓集》里也有所展現。
(1)與文人、士大夫的交往。《青樓集》中戲曲藝人與文人的交往對戲曲藝術有著傳播的功能。他們因為彼此相互欣賞對方的才藝,而進行文藝上的精神交流。正由于他們之間親密的來往,甚至產生情感的火花,使戲劇得以廣泛傳播。例如,珠簾秀:姓朱氏,行第四。雜劇為當今獨步,駕頭、花旦、軟末泥等,悉造其妙。胡紫山宣慰嘗以《沉醉東風》曲贈云:“錦織江邊翠竹,絨穿海上明珠。月淡時,風清處,都隔斷落紅塵土。一片閑情任春舒,掛盡朝云暮雨。”馮海粟待制亦贈以《鷓鴣天》云:“憑倚東風遠映樓,流鶯窺面燕低頭。蝦須瘦影纖纖織,龜背香紋細細浮。紅霧斂,彩云收,海霞為帶月為鉤。夜來卷盡西山雨,不著人間半點愁。”文中胡紫山便是元代著名散曲家和戲曲理論家胡祗遹,他在《黃氏詩卷序》中對元代優秀女伶提出“九美說”,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演藝學的開山。珠簾秀與偉大的戲曲作家關漢卿也關系匪淺,關漢卿甚至寫詩贈予她:《一枝花·贈珠簾秀》。珠簾秀為元代名伶,許多文人、士大夫與其有交往。順時秀:姓郭氏,字順卿,行第二,人稱之曰“郭二姐”。姿態閑雅。雜劇為閨怨最高,駕頭、諸旦本亦得體。劉時中待制嘗以“金簧玉管,鳳吟鸞鳴”擬其聲韻。平生與王元鼎密。李嬌兒:王德名妻也。姿容姝麗,意度閑雅。時人號為“小天然”。花旦雜劇特妙。江浙駙馬丞相常眷之。李生辰,相君致賀禮,遇公燕,則遺以馬腰截。至今歌館以為盛事。孫秀秀:都下小旦色。名公巨卿多愛重之。京師諺曰:“人間孫秀秀,天上鬼婆婆。”
(2)家庭狀況和命運。據《青樓集》記述,許多雜劇女藝人有自己的家庭。例如,天然秀:始嫁行院王元俏。王死,再嫁焦太素治中。焦后沒,復落樂部。人咸以國香深惜,然尚高潔凝重,尤為白仁甫、李溉之所愛賞云。國玉第:教坊副使童關高之妻也。顧山山:始嫁樂人李小大。李沒,華亭縣長哈剌不花置于側室。簾前秀:末泥任國恩之妻也。元代藝人的社會地位在當時是比較卑下的,在元代,從藝被視為賤業,且在《青樓集》中,有些女藝人的命運到后來都比較悲慘。例如,李芝秀:賦性聰慧,記雜劇三百余段,當時旦色號為廣記者,皆不及也。金玉府張總管置于側室。張沒后,復為娼。汪憐憐:湖州角妓。美姿容,善雜劇。涅古伯經歷甚屬意焉。汪曰:“若不棄寒微,當以側室處我。”涅遂備禮納之。克盡婦道,人無間言。數年涅沒,汪髡發為尼,公卿士夫多訪之。汪毀其形,以絕眾之狂念,而終身焉。
從上述史料中可以發現,這幾位雜劇女藝人在人生的后半段都是悲劇命運,反映出元代女伶社會地位的卑下和命運的不堪。雖然元代藝人地位不高,但元雜劇作為當時社會最受歡迎的舞臺藝術,卻又萬萬不能缺失。
4結語
元雜劇作為當時最重要的藝術,活躍在全國各地。雜劇女藝人對元雜劇的發展、壯大、繁榮和昌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偉大的貢獻,從而使得元代戲曲藝術遍地開花。元雜劇在元代不斷發展,使得戲曲舞臺不斷涌現大批的優秀藝人為戲曲藝術的成熟奠定了表演基礎,元雜劇作為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舞臺表演藝術,對雜劇藝人的表演資質有著很高的藝術要求。夏庭芝的《青樓集》作為記錄元代優伶的技藝和生活狀態的重要史料,為學者探尋元代戲曲藝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參考文獻:
[1] 夏庭芝.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二)——青樓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2] 曾凡安.從《青樓集》看元雜劇表演藝術的傳承[J].藝術百家,2002(4).
[3] 吳永萍.試論《青樓集》的戲曲文獻價值[J].語文學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