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0年在武漢新年晚會上由女高音歌唱家龔琳娜演唱的《忐忑》,不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日常公眾的音樂生活中都廣泛地流傳開來,被大家稱之為“神曲”。本文通過對它的唱詞、旋律、唱腔以及歌唱家對它的詮釋等來做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唱詞;旋律;唱腔;演唱詮釋所謂“神曲”,是一種公眾從娛樂角度對一首歌的感性概括稱謂。在廣義上講,特別好聽或者是特別難聽的歌曲,都可以寬泛地稱之為“神曲”。而近日由女高音歌唱家龔琳娜演唱的《忐忑》,不論是在網絡上還是在日常公眾的音樂生活中都廣泛的流傳開來,被大家稱之為“神曲”,其創作手法獨具新意,這在民歌創作史上獨樹一幟,是一首帶有濃厚探索意味的藝術歌曲。
1神秘的唱詞、獨特的旋律
《忐忑》運用戲曲鑼鼓經作為唱詞,融合了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種音色。所謂“鑼鼓經”是指京劇打擊樂各種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稱,也稱為“鑼經”,是將各種打擊樂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組合,并通過各種不同的節奏與形態演奏出來,就形成一套套的鑼鼓點,而《忐忑》的唱詞正是在笙、笛、提琴、揚琴等樂器的伴奏下,模仿各種不同的鑼鼓點并將其演唱出來。作為民歌,《忐忑》不再是運用以往的填充實詞的做法而是以鑼鼓經作為唱詞,模仿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種音色,這是民歌創作史上的一次極具有魄力的大膽嘗試。
極其快速、變化多端的節奏,上下起伏的旋律跨度,是《忐忑》這首歌曲的音樂特征。龔琳娜自己曾說過:“這首歌在創作初期,是一首無名歌,初次接觸這段旋律時,唱得嗓子都別住了,跨度繞來繞去,唱的時候心跟著音樂上下波動,覺得有一種忐忑的狀態,所以就為它取名為《忐忑》。”上下起伏的旋律跨度使得這首歌曲的旋律曲調走向有異于主流歌曲,獨特的旋律曲調為這首歌曲增添了力量感,讓聽眾耳目一新。
2變幻的唱腔、豐富的表情
語言決定著音樂,語言是聲樂藝術的根源,本體和基礎。歌唱由語言生成,倫敦皇家學院的聲樂教授約翰·胡勒(John Hullah)曾指出:“沒有說話就沒有歌唱”。而匈牙利音樂學家薩波奇·本采則從史學的角度考證并且證明了這一命題,指出:“從人類最早期的一些表現中可以追溯出音樂起源的就是音的曲折,音的曲折和旋律關系密切,而且在很早以前一定是同一種東西。這可以從現存未開化民族的生活中找到最好的證明。混沌初開階段中,說話和歌唱是一樣的,為了強調語氣就提高嗓音,于是不管是否出于本愿,就變成了吟詠和歌唱”。
《忐忑》在唱腔方面具有一定的混合型,也可謂是獨樹一幟的,它是在不斷地模仿老旦、老生、黑頭、花旦等多種音色,根據他們不同的音色、不同的節奏生動地為我們呈現了京劇舞臺上肅穆、悠閑、抒情、緊張、激烈、驚惶的不同的情緒及氣氛,所以說這首歌曲的唱腔是變幻無常、夸張變形的,為演唱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變幻的唱腔在眾多民歌體裁中甚至是在眾多的藝術歌曲中是很難捕捉到的,加之表演者豐富的情緒變化,不僅發揮了中國戲曲唱腔的特色,也將歌曲的情緒表現地淋漓盡致。
作為女高音歌唱家,龔琳娜曾說過:“我所涵蓋的精神情感通過我的嗓音傳遞給聽眾,我與聽眾一樣在歌聲中獲得精神的滿足和升華。”在《忐忑》聽起來毫無意義的歌詞中,龔琳娜為了把歌曲的情緒發揮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演唱時運用了極為豐富的表情,如豐富的眼神,她運用了中國戲曲表演中的“眼法”,她的眼睛一會兒瞪得很圓一會兒又會瞇成一條線,使得她的眼神能夠傳神入微,自然且不做作;她夸張的嘴型,通過自己豐富多變的嘴型來演繹不同的形態,其形象惟妙惟肖;肢體語言自然隨性的流露,在整首作品的演繹中她時而驚訝、時而喜悅、時而沉思,變化之快,充滿了喜感,使得觀眾的情緒隨著她的音樂不斷自由快樂地伸展。龔琳娜豐富的表情、夸張的表演也為這首歌曲增添了更多的生命力。
3執著的追求、勇敢的探索
著名的作曲家徐沛東曾經說過:“創新必須建立在繼承傳統理論的基礎之上,否則創新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水之源,而繼承傳統也要有創新的思維做指導,否則傳統的繼承就會失去其發展的活力。”本文我們簡要地分析了《忐忑》這首作品,它的構成材料十分簡潔流暢,具有傳統歌曲創作的典型特點,但卻也出現了一般歌曲所少有的器樂化特征,這充分體現了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中很好地把握了繼承傳統與勇于創新這一辯證原理的尺度。
龔琳娜是中國新藝術音樂創始者和奠基人,被譽為“靈魂歌者”和“真正的歌唱家”。她致力于對中國新藝術音樂的探索與創作,是一位具有獨到藝術思想與創新精神的歌唱家。《忐忑》這首歌曲的創作不論是在歌曲的藝術特色上還是在歌曲的演唱形式上都體現了龔琳娜對中國歌曲的創新與發展。她多年來懷著對藝術創新的夢想,不斷游走于歐洲與中國的舞臺上,把傳統的演唱技術發展突破,把自己的靈魂融入民歌里作為自己永遠不變的追求。“探索生活的過程,便能理解生命,當這些與樂音相撞時,嗓音就發生了奇妙的變化。我們掌握歌唱的技巧也是等待著這種質的轉化,他將爆發極為強烈的力量,這就是藝術化的生命力量!”這是龔琳娜對自己嗓音能夠激活心靈的一種美好的期待,正是懷揣著這種美好的期待,具有獨立藝術個性的她走在一條無止境的演唱藝術探索之路上,致力于為民族音樂探索新的方向。
4結語
《忐忑》這首新藝術歌曲之所以能家喻戶曉,當然離不開媒體的宣傳,但單從音樂創作上來說,它已經表現出了較高的藝術水準,也充分體現了“繼承傳統,勇于創新”這一最高創作原則,同時它也賦予了我們深刻的啟示:一位好的作曲家一方面應努力學習傳統的作曲技法,這是幾千年以來人類智慧的結晶,是歌曲創作的根基,另一方面要高舉創新的旗幟,只有創新才能使我們的歌曲創作事業進一步發展。
世界上的歌曲千千萬,而我們能夠記住的卻很少,但這首歌曲卻讓我們一下子記住了。如今,“神曲”《忐忑》已獲歐洲舉辦的2010“聆聽世界音樂”最佳作品演唱大獎和連續3周蟬聯美國格萊美“格萊美最佳音樂獎”。隨著這首歌曲不斷取得的成就,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首自然與美麗相契合的歌曲,是一首用樸實的音樂元素來詮釋內心情感的歌曲,是對中國新藝術音樂的探索,是中國傳統音樂史上的一次完美的體現,更是中國藝術歌曲中一朵鮮艷多姿的藝術奇葩。參考文獻:
[1] 鄒長海.聲樂藝術語言學——講話與歌唱[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 薩波奇·本采.旋律史[M].司徒幼文,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3] 徐沛東.把握時代中心 堅持繼承創新[J].人民音樂,2011.
[4] 李國偉.試析歌曲《忐忑》在音樂創作上所體現的藝術特征[J].藝術百家,2012.
[5] 張曼.論聲樂藝術的本質——以龔琳娜演唱的《忐忑》為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2.作者簡介:吳娜(1977—),女,河南駐馬店人,博士,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鋼琴演奏及鋼琴教學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