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實自古以來教師行為問題就以經驗的形式依存于教師的其他教育教學問題中,國外關于教師行為尤其是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最早借助于教師教育和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需要,尤其是隨著人們對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師的理想化目標的追求和持續推進,西方諸多發達國家逐漸把教學研究的重心從課程改革、課程開發、設計和實施轉向課堂教學改革領域,從而促使課堂教學中教師行為的研究凸顯并日益成為教學研究的主題之一。
關鍵詞:音樂;課堂教學;教育;重要性1明確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
清晰界定“教學”的內涵是本研究的一個奠基性的工作,有助于我們深化理解后續一系列基本概念的內涵。目前,在教育理論界和史學界對于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一致的、較為權威的意見,在不同教育著作中所使用的概念含義也大多不盡相同。但能夠肯定的是,無論古今中外,“教”的基本含義都是傳授,即傳道授業解惑;“學”的基本含義都是效仿。概而論之,“教學”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傳授和學習,是兩個相對應的動態過程。為了對“教學”的概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則需要進一步的分析。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認為,教學說到底是一種幫助或促進人的成長的努力。教學是一種暫時的狀態,其目的是使教育對象——學或問題解決者獲得自我的充分滿足。日本教學論專家佐藤正夫指出,教學的課題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發展人的全部潛力,使之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能力,以便成為一個在社會中出色地活動,為社會的存續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進步向上做出貢獻的人。“課堂”是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更是聯系教師、學生和環境最為重要的場所。目前課堂教學是我國中教育的主要形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改進教師課堂教學效果成為提高整體教育質量的中心環節,因此課堂已發展成為教師、學生及環境相結合的充滿生機和意義的整體,是煥發出師生生命活力的復雜系統。如果遵從教學過程的循環本質,教師在教學中的決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來理解。研究者最早采用杰克遜(Jackson,1968)的觀點,把教學的過程劃分為“行動前”和“行動中”兩個階段。“行動前”指“教學前教師的備課、評估與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材料的階段”;“行動中”指“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克拉克和彼得森(Clark&Peterson,1986)提出“行動前”和“行動中”之外還有“行動后”階段,在此階段教師進行課后反思并對循環中的下個階段提供依據,所以“行動后”階段的教學反思和決策結果往往會指導著前兩個階段。德文.伍茲(Devon Woods)指出“行動前”和“行動中”兩個階段的決策過程其實是相互交織的,有時也很難區分。因此,本研究中,將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定在為教學實施階段和班級活動中發生的有關教學的活動。
2音樂課堂教學的相關理論應用
可以說,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關于教師教學行為的研究主題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而不斷變化,但總體上呈現出從外顯到內在、從宏觀到微觀、從關注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到研究學生課堂學習行為、從注重群體樣本到關注個體行為、從注重量化研究到關注質性研究的發展路徑。”教師行為的研究最早可從科瑞茲(Kratz,1986)的相關研究中見到,研究者們通過廣泛征求各類人員對于優良教師品質的調查,制定出關于教師特征的量表,作為改進教師行為的意見和培育師資的參考,這標志著教師行為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專門化的時期。20世紀60、70年代國外關于教師課堂行為的研究處于繁榮期,其研究成果多主要集中在這一時期,且研究的問題域和焦點集中在以下方面: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研究范式、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標準、教師行為類型、教師行為特征、教師行為結構等方面。而國內關于教師行為的研究雖然較之國外起步較晚,但研究內容與國外的研究基本相似,只是在具體表述形式上有所區別,主要集中在教師行為的結構、教師行為的有效性、新課程中的教師行為等問題上,且教師行為的有效性研究和教師行為的類型劃分,與國外的教師行為研究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而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研究則與國外的教師角色行為研究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些教學觀念影響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教學現象和問題的認識與理解,進而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與其實施效果。自此,教師行為的研究從注重教師個性和人格品質的研究轉化為教師的教學觀念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除此之外,研究者們還發現教師的教學思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教師經過一定的教學實踐,將教學理論加以內化,并對自身課堂教學行為產生影響;1920年至1960年關于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或有效特點的研究開始風靡西方。雖然很多研究指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行為是復雜的、多變的,但此研究取向的核心是對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和學生的學及其師生相互關系的本質和規律的分析和探究,從而精確、明細地說明了有效教師具有哪些行為或特點,以期對教師的業務水平的提高與專業發展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3音樂課堂教學對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
教師在音樂課堂上的應變決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事求是,隨機應變處理自身失誤課堂教學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勞動。盡管教師認真準備,但仍避免不了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自身失誤,如寫錯字、唱錯調兒等。每個教師在教學中都可能出現程度不同的自身失誤,這就需要學習掌握處理自身失誤的機智。出現失誤并不奇怪,關鍵在于施教者正確對待,隨機應變,實事求是地糾正錯誤。例如在課堂板書時,不小心把一個字寫錯了,學生發現后指出時應及時改正,順便還可以表揚學生的細心,同時利用自身的失誤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教育:你們看,老師在寫字時都有失誤,看來要想提高正確率,一定要認真。除了板書失誤外,還有語言失誤、行為操作失等。處理自身失誤,要求教師:一要學會自我監督和及時從學生身上反饋,發現失誤,及時糾正,以避免小錯變大錯,一錯到底;二要實事求是,知錯就改,及時糾正;三要反應敏捷,不要手忙腳亂,要迅速思考對策,選擇最巧妙的辦法糾正;四要考慮成熟,慎重糾錯,避免一個問題造成兩次失誤,甚至為失誤辯護,更是大錯特錯;五是在發現及時的情況下做到不動聲色,對有些失誤力爭在不轉移學生注意力的前提下及時糾正,如寫錯的擦掉重寫,讀錯的反過來讀準;六要善于動腦,善于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把失誤變為教育學生的機會。第二,巧妙處理教學中的疑難問題。教師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在講解、提問、組織討論時,會碰到一些難度很大的問題,甚至一時難以回答。這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有的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討論解決,有的可以告訴學生課后會去查閱資料后再告訴大家,有的可以請教別的老師或這方面的行家再告訴學生。關鍵是不要急于求成,否則,就會喪失教師的威信。第三,冷靜沉著巧妙處理突發事件。在課堂上,學生回答有時會發生意外,還有學生行為失當、教學環境失常。參考文獻:
[1]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 威廉·維爾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袁振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 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王小舒,凌晨光.審美藝術教育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5] 陳瑤.課堂觀察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作者簡介:任藝(1991—),女,現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聲樂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