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焰
40年前的1974年1月,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和西沙當地民兵在遭受南越軍隊挑釁和攻擊后,被迫進行還擊,在西沙永樂群島附近進行了海戰。這次海上遭遇戰取得勝利后,中共中央軍委準確判斷了戰略形勢,及時下決心,以陸海空三軍相配合,一舉收復了西沙三島。
此戰雖然規模不大,但對于維護中國主權特別是海洋權益,卻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發揮著長遠的影響。看一下當今的南海形勢,更可以感受到此戰的意義。
解放十年后始得進駐西沙
在歷史上,中國最早宣示了在南海的主權,卻因地理條件所限,長期以來難以有效控制。其面臨的三大難題為“遠”“小”“水”。
南沙群島距海南島在1000公里以上,西沙群島距海南島也有330公里,而且那些島子大都橫直不過幾百米(只有西沙永興島最大,也僅1.8平方公里),絕大多數島上沒有淡水,軍隊或居民難以常駐。
西沙群島由宣德、永樂兩個群島和其他島礁組成。永樂群島又由甘泉、珊瑚、金銀、琛航、晉卿等島嶼組成。這些島嶼在法理上早就屬于中國,在近代卻相繼遭受法國、日本入侵。
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國總統后,在亞洲開始收縮。毛澤東敏銳地看到形勢變化,于1970年發出指示,要在適當的時機把盤踞西沙群島的南越軍隊趕走。
隨后,軍隊和地方部門開始在永興島建筑能停靠千噸級艦船的碼頭,準備調獵潛艇大隊進駐,同時要求派遣漁民、民兵,以“群眾斗爭”的方式擠走珊瑚島上的南越駐軍。不過因“文革”的干擾破壞,至1974年永興島碼頭仍未完工。
此時,中國的戰略重點是在北方防范蘇聯,對南海艦隊的建設投入很少。該艦隊原有的四艘千噸級護衛艦全部失修,無法出海作戰。只有幾艘百噸級護衛艇、獵潛艇和掃雷艇,能勉強駛到距海南島基地300多公里外的西沙海域。當時解放軍航空兵的主力殲-6殲擊機的航程又很短,到達西沙海域留空時間只有10分鐘左右,空中打擊和掩護能力均很差。
因此,面對南越政權那支在世界上屬三流的海軍,中國海軍在西沙海域與之對抗,還面臨著裝備上的劣勢。
以小搏大取得海戰勝利
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在戰略上實行“聯華抗蘇”。1973年1月,美國尋求從越戰泥潭脫身,簽訂“巴黎協定”,撤出了南越,其海軍艦隊也撤到菲律賓的蘇比克基地。這就為中國在南海行動排除了最重要的障礙。
1973年秋天,南越當局面對著北方的軍事壓力和內部越共游擊隊的攻擊,卻選擇在西沙海域向中國挑釁。西貢政權連續派軍艦到西沙海域,撞毀中國漁船并抓捕漁民。1974年1月,“總統”阮文紹又下令海軍“驅逐”在西沙海域的中國漁民,并進占甘泉、金銀等島,從而挑起了軍事沖突。
已陷入風雨飄搖狀態的南越當局,為什么還要對外尋釁?翌年西貢政權崩潰后,其海軍將領大都逃往美國,他們后來發表的回憶說明了其內在原因。
原來,“總統”阮文紹錯誤估計了形勢:一是自認為在美軍撤走時接收了十余艘千噸級軍艦,對中國南海艦隊已擁有優勢;二是認為根據盟約美國有援助義務,若中國反擊應該來助戰;三是想以此彰顯“愛國主義”,刺激民族情緒,并讓受中國支持的北越陷入政治被動。南越當局也清楚,其綜合國力畢竟遠不及中國,對華挑起沖突的目的,是想再把美國拖下水,讓其重返南越。
從1974年1月15日起,三天內南越軍艦在西沙一再向中國漁輪開炮威嚇,甚至進行野蠻沖撞。1月17日,南越軍隊從已盤踞18年之久的珊瑚島出發,分別登上甘泉島、金銀島,驅趕中國漁民,實施侵占。
得到報告后,周恩來和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劍英研究并報經毛澤東同意,決定加強巡邏并采取相應軍事措施。經毛澤東指派,葉劍英、鄧小平、王洪文、張春橋、陳錫聯、蘇振華六人組成領導小組,由葉劍英、鄧小平負責,到總參作戰部指揮斗爭。
此時鄧小平復出僅幾個月,1月初剛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西沙之戰成為他在“文革”中停職七年后指揮的第一個軍事行動。
經過一段時間對峙,南越軍艦見無法驅趕走中方艦艇,于1月19日上午9時,首先向解放軍的274號獵潛艇開炮。中方立即實施還擊。
經過一小時左右激戰,南越四艘軍艦均中彈累累, 炮位多被打壞,都開足馬力南逃。中國海軍有一艘掃雷艇因重傷搶灘,但又有兩艘獵潛艇增援到達,因而咬住敵10號艦緊追。追上敵艦的中國艦艇經三次齊射,南越的“怒濤”號油艙燃燒引起艦內發生爆炸而沉沒,艦上的82名官兵均未生還。
這場海戰歷時4個多小時,以中國海軍勝利告終。
判定美國不會介入,果斷收復西沙三島
西沙海戰獲得勝利,使中國方面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這就面臨著下一步如何行動的問題。
當時,發現美軍從菲律賓蘇比克基地派出一支軍艦編隊,是否駛向西沙方向還不明確。1月19日當天,在總參指揮的鄧小平分析了形勢,與葉劍英商討并得到毛澤東同意后,果斷下達了收復西沙三島的命令。
西沙反擊戰是毛澤東一生指揮的最后一仗。此仗選擇指揮者得當,在全局判斷上更顯示出戰略家的眼光。毛澤東、鄧小平都看出,美國對華戰略需求的分量更重,照顧南越盟友的戰略利益已放在次要位置,因而美軍不可能干預。中國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完全控制西沙群島。
事實證明了這一判斷。時任南越海軍負責指揮作戰的副參謀長杜劍在逃美后回憶,西沙作戰時他一再請求美國第七艦隊支援,卻都沒有回音,甚至在戰后請求幫忙打撈生還者都遭到拒絕。在南越內部,一些官員害怕對華擴大戰事,也不愿配合。空軍一味敷衍,不出動支援海軍。
1月19日,中央軍委即命令廣州軍區和南海艦隊發起登陸作戰,以收復1956年以后一直被南越軍隊占領的珊瑚島,以及剛剛被其侵占的甘泉、金銀兩島。由于海軍缺少登陸艦艇,還臨時征用了部分民船。
發起收復三島登陸戰時,解放軍南海艦隊和廣州軍區空軍部隊派出作戰艦艇和飛機前往西沙群島海域,完全掌握了制海、制空權。不過根據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中方不攻擊西沙海域以外的南越軍事目標,對敵方未接近戰區的艦、機活動,只采取密切監視。
西貢政權向美國求援無望,于1月21日下令避免與中國作戰,西沙海域的戰斗就此結束。
西沙作戰的勝利,首開了中國海軍擊沉外國軍艦的紀錄(舊中國海軍在甲午海戰和抗戰時的海戰中都未擊沉過敵艦),也是軍民配合在海上作戰的成功范例。
解放軍完全收復和控制西沙群島后,為防止南越當局反攻,又從東海艦隊調了幾艘軍艦,通過臺灣海峽南下,途中未遭國民黨軍攔截。1965年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后,臺方海軍因遭重創,已不再主動攻擊解放軍海軍。近年來的“放行”一說,純屬向壁虛構。
西沙反擊戰結束一年多之后,1975年4月,越南人民軍南下解放了南方,越南民主共和國馬上背棄原來承認南沙群島屬于中國的立場,接收了南越當局侵占的南沙島嶼,并擴展占領的島礁,還對西沙群島提出領土要求。
這一情況也從反面證明,如果中國當時不是抓住機遇,敢于“以小打大”,擊敗南越海軍并果敢奪島,西沙群島西部的永樂群島還會被外國控制,南海后來的形勢會對中國更為不利。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