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能快樂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186-01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識的肌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會融入精神世界。”筆者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對這句話有了親身體會。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善于根據學生的情感狀態選擇合適的情感智處理方式,處理好教學中的各種情感問題,才能讓學生的體力、智力等得到健康的發展。
一、對“情感教育”內涵的認識
所謂的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教師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發展學生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讓學生能夠經歷學習、生活過程中的坎坷,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健康健全的個性,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青年。于漪說過:“教師的天職就是愛學生。”教師對學生的無私的愛,可以使學生更加尊敬教師,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學生更愿意與老師進行交流和溝通。教師愉快、樂觀的情緒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學生會和老師達到相互知心的境界,學生的學習就會更加認真。小學語文情感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它的關注點不在是傳統的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中的情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重視“語文情感教學”的必要性
語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體育、美育等一樣,是青少年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即在語文教學中用美文輸之以情,教師動之以情,學生領之以情,由無數的“情”的操作而綜合為“情操”的生成,達到心靈和心靈的契合。具體到教學實際中,語文情感教學有如下重用;
1、情緒的調節
小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鮮明的情感特點,他們有著豐富的情感,對周遭的事物也大抵擁有較大的熱情,同時還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他們對于情感的控制能力還比較差,認識問題不夠深刻,情感非常容易外露,還往往比較沖動。對于這些,教師應該給予理解,并與他們進行交流和溝通,以便能夠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有效的調控,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和內心驅動力,建立起一個師生融洽的良好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的情緒,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2、感情的熏陶
情感教育是一種具有滲透性的教育,通過語文教學,情感教育能夠把教學內容里富有的情感滲透到學生的情感當中,所以,這對于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情感節操以及愛憎分明的處事態度有著很大的熏陶作用。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還能夠不露痕跡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挖掘,喚起學生的情感意識,鞏固學生的向善情感。小學生心智發展不成熟,不能夠時時正確地分辨善惡是非,因此教師的情感取向往往成為學生情感的標準,常在不知不覺中對他們產生影響。
3、審美力的提高
小學語文的教材豐富多彩,展現了作者的諸多思想感情,這就為學生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審美對象。學生要具備情感,才能在課文中感受到美的存在,獲得美感。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內化自己的情感,并在情感的作用下發現美和感受美,逐漸提高審美能力。同時,還能起到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青情操的作用,最終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語文情感教學的實施策略
教學是教育的中心環節,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把語文課堂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語文情感的載體,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保證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1、教師要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為學生創建積極的、活躍的課堂氛圍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教師的言行,無不影響著學生情感情緒的產生。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肯定和贊美的態度對待學生,善于發現并培養學生的特長,對學生已經取得或正在取得的進步和成績給予及時、充分的肯定評價,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進取心,不斷將教師的外在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更高的內在要求,實現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的不斷發展,使學生在和諧的語文學習氛圍中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感情體驗。
2、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師生相互溝通和交流創設條件
新型的師生關系核心是師生心理相融,心靈的互相接納,形成師生至愛的、真摯的情感關系,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才能夠在教學中形成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諧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真誠交流。教師與學生的討論,學生與學生的討論是學生參與語文教學過程,主動探索知識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3、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要想獲得成功,除了教師要增加情感投入,積極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外,還要挖掘新的教學方法,用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例如:創新教學設計,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多媒體,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具有其他傳統教學手段與方法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采取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不同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陳江平.基礎教育改革全書[M].印刷工業出版1999.
[2] 李秉德.主編.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