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玲
摘 要:長久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學校一味地追求高升學率,課堂上的數學變成了死記硬背,認為學好數學就是做題做題再做題,數學與生活的脫節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并不理解數學的用處,更加體會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將數學回歸生活勢在必行,本文從數學問題現實化、數學教學過程現實化、數學評價現實化三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實現數學現實化。
關鍵詞:數學;數學現實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209-01
1-9年級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了解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但是,學校在升學率的壓力下,片面追求高入學率,數學課堂一味追求高分變得機械,刻板,乏味,這違背了數學學習的目標。實現數學現實化教學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數學問題現實化,創設情境,取材于生活
一個現實情境所提供的信息是現實數學教育的基礎,教師可根據具體的學習內容,及時的組織相關的生活活動經驗,創設生活情境,將感性材料融入到課堂中, 因此教師要善于積累與運用生活中的數學。例如:去超市購物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經驗,在超市中的商品上面都貼有各自的標簽,標明價格,類別等等,而且商品本身含有豐富的數學信息,添加劑的百分比,生產日期,何時到期,商品重量,及重量單位等等都是活生生的生活中的數學,這些數學就包圍著我們,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單單找到生活化的材料還不夠,還需要教師精心優化建構,將數學生活變成數學現實,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的理解數學,真正的從現實化的數學中探索出學習的數學內容,一步步從感性的生活經驗上升到抽象的數學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等等。
例如:高中數學的等差數列前n項和這節內容時,可以這樣引入,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莫臥兒皇帝沙杰罕為紀念愛妃所建,它宏偉壯觀,純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題建筑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陵寢以寶石鑲飾,圖案之細致令人心醉。陵寢中有一個三角形圖案,以相同大小的圓寶石鑲飾而成,共有100層,奢靡非常。然后配以圖案。第一層有1顆寶石,第二層有2顆寶石,第三層有3顆寶石,以此類推,共有100層,你知道這個圖案總共有多少顆寶石嗎?從生活的例子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積極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能讓學習者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從生活中捕捉數學的眼光,感受數學的魅力。
二、數學教學過程現實化
要做到數學現實化,需要的不僅僅是將數學問題現實化,創設情境只是一個數學學習過程的開始,在適當的數學教學過程中仍然需要采用現實化的眼光,讓學生親自操作,主動體驗數學探索的樂趣,而不是硬生生的告訴學習者就是這樣的,然后再列一堆數學符號去計算,還有計算原理等等,才能使得學生真正的愛上數學,我們可以采取更加生活化的方式既簡單又生動地使得學習者自然而然地理解數學的原理,讓學習者玩中學習數學,在學習數學中玩。
在學習黃金分割這節課時,在教師上課之前,先引導學生欣賞斷臂的維納斯女神像,她是西元前一百多年襲來雕塑鼎盛時期的代表作,讓學生動手量一量同比例縮小版的維納斯神像以肚臍為分界點,上半身與下半身的比值是多少?以喉頭為分界點,喉頭到頭頂與喉頭到肚臍的比值又是多少?”以此導入并講解完黃金分割的基本概念及含義,緊接著指導學生測量自己的上身與下身的比例為多少,一般是0.58-0.60之間,進而進一步告訴學生女孩子愛穿高跟鞋的原因,看起來更加的和諧標準,以及發現生活中其他運用黃金分割的例子,例如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上球體是塔身的黃金分割點、翩翩起舞的巴黎舞演員要踮起腳尖的原因、支持人報幕要站在舞臺的1/3處,攝影作品中主體的位置等,然后再開始講解線段黃金分割點的作法,如此循環上升。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使得學生在理解、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自己動手操作,親身參與,不僅僅只是思維的參與還有情意、態度等的參與,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者多方位的數學素養。
三、數學教學評價現實化
不僅要將數學內容與過程生活化,更要將數學評價生活化,我們要改變以紙筆測驗為主的傳統評價方式,紙筆測驗對學習者的評價是單一的,紙筆測驗往往注重學習者的數學學習結果而忽略數學學習的過程,這樣的評價方式對于學習者來說是片面的,課標指出我們要對數學學習過程及結果并重,因此,將數學評價現實化,則可以比較全面的評價學習者的數學學習成長過程,極大地豐富學習者的評價方式。
例如,在學習高中概率這節內容時,布置這樣的動手作業,要求學生回去查閱最新的雙十一淘寶交易額,及2012、2011、2010、2009的雙十一交易額,分別計算出沒兩年之間的增長率,并且計算出女性用品購物比例,男性購物比例,比較女性和男性購物哪個比較多,全國各地的交易額排行,等等。既結合當下的生活事例,學生覺得數學是可以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可以解釋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同時學生查閱搜集各種資料,制作表格等整理數據工作,最后將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運用數學知識來分析問題,最后找出問題的解決辦法,再回歸到現實生活中,最終提交自己的作業完成報告。
參考文獻:
[1] 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3-46.
[2] 1-9年級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
[3] 杜銀香.數學生活化在實踐與反思中走向理性[J]新課程研究,2009(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