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一個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來維持,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大部分依靠的是文字記載,我們要學習古人為人處事,就要學習他們所記錄的文學——文言文。
關鍵詞:新課程;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5-345-01
我國的古代文化中,有許多的作品值得我們深刻去研究、領會。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國悠久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可以把歷史當成今天或者明天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燈。在高中語文新教材中,文言文內容大幅度增加,高考試卷中所占分值也較大,也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此如何改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成為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值得思考的重要課題。
我根據近幾年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探索,就高中語文中的文言文教學提一點自己的看法,僅共同行的參考。
一、重視課文誦讀,培養感知能力。
誦讀是一門藝術,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并不追求誦讀藝術的完美,但要落實誦讀能力的培養,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是逐步的。誦讀要通暢,要有語感,要有情感。
誦讀法是我國古代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方法,誦讀要有語感,不同的語氣表達語感是不同的,陳述,疑文、判斷、祈使、感嘆等語氣的傳達,就是文章內容情趣的傳達。誦讀時要在字詞中運用色彩,讀出重點句子所表達情感和感情。一位老師在林覺民的《與妻書》時簡要的介紹了作者和解釋了“絕命書”一詞后,對課文內容未做任何分析和講解,就開始用沉靜的語調動情地朗讀課文,學生們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約而同的低下了頭,寂無人聲的教室響起一片唏噓,竟至動聲哭泣。可見教師聲情并茂的誦讀,具有巨大的言語感染能力,能讓學生通過感覺和心靈在感受課文言語的同時,發揮出對語言的直覺的感知判斷——語感能力,從而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因此讓學生通過誦讀直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是培養語感的有效方法
二、“言”、“文”、并重,“活”、“實”并舉
所謂,“言”、“文”、并重指的是:即重視教學必要的古漢語語言知識,也重視理解古文的思想內容與鑒賞古文的文學藝術《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對于高中生文言文學習提出的要求是:“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學習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學的內容價值,從中吸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這里明確提出了文言文教學的雙向目標,即“言”與“文”并重。
所謂“活”“實“并舉,就是即不排斥傳統的扎實的文言文教學方法,又引進靈活生動的文言文教學機制,變文言文“難學”為“易學”,變學生“畏學”“厭學”為“好學”“樂學”。
實與活互為手段,互為目的與結果,互為目的與結果的關系,是讓學生真正學會知識遷移,活學活用的前提,也是教師活教、學生活學,從而讓教與學落到實處的結果。活是“實”的手段,同時也是“實”最終的結果。
三、重視積累,教會方法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光學不積累,能力如何提高?我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把學過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文中一些特殊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的用法進行歸納總結,逐漸使知識系統化,并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讓學生養成摘錄的習慣,把一些名句、重點句做成卡片形式,加強記憶,學以致用。
文學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傳統的學習文言文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的記下,是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四、重視課外閱讀、鼓勵學生質疑
要對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認識,僅僅靠課堂教學是不行的,還要重視課外對文言文的學習,讓學生在大量語文教育環境中繼續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我們要指導學生不斷地從課外學習文言經典,還要把課內學到的內容盡量運用到課外,要遵循“精讀與博覽結合,課內與課外溝通;精讀學規律,博覽增見識;課內打基礎,課外增實力”的教學原則。平時,可以讓學生多讀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說、寓言故事、神話傳說,這樣學生既不會感到厭倦,又學到了文言知識。
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學習中發現問題,領悟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互相探討,讓學生大膽的提出疑問,展開討論,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無意中發現蘊藏其中的“真金”。 學生的質疑問難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們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大量閱讀一些優秀的文言作品,還要系統掌握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語音、詞匯、語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給學生講好教材,成為學生得力的引導者。如此,學生才會深深認同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愛上文言文的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