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留根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方式,語文課堂提問是老師引導學生理解語文知識,陶冶人文情感,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手段,是溝通教學信息,聯絡師生情感的重要形式。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有效的提問,可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增強學習動力,開啟學生智慧之門,使課堂充滿情趣和藝術的魅力,特別是在引導學生的認知與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與探究問題的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掌握提問技巧,提高提問效率,是語文教學值得探討的一個重要的課題。為能引導學生有效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培養思維活力與邏輯思辨能力,談幾點課堂提問的體會。
一、問題指向要明確
所提問題的指向必須是明確而集中的。要讓學生清晰地感覺到問題的針對性,明白問題思考的方向,要求老師在提問時,首先要明確要求學生解決什么問題,用什么知識、怎樣去解決問題。問題的提出,要讓學生有抓手,有思考方向,有思維著落點,要具體明確,而不能大而無當,空而不實。高爾基的《海燕》是名篇,除了它革命性的思想主題,學習時我們一定會讓學生了解它在寫法上好在哪里。老師提問:這篇文章有怎樣的藝術特色?對于這樣的提問,學生往往會不知所措,無從思考。因為這個提問實在是大而空,學生一時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藝術特色是一個外延非常寬泛的文學評論術語,它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等一切寫作上的技巧。在表現手法里,學生一時也不會想到象征、烘托、對比、映襯等手法。與其這樣,我們不如化大為小,把這樣的大問題,拆分成這樣的幾個小問題:本文的語言用到了哪些修辭手法?請舉出具體的語句來說明;本文主要塑造海燕的形象,那為什么還寫了海鷗、海鴨等其他的海鳥和閃電風雷等其他海景呢?在俄國1905年大革命爆發前,擬人化的海燕,就像當時社會上的哪類人呢?……這樣提問,學生對問題一定不會感到棘手的。問題指向明確,這是課堂提問必須要做到的最起碼的一點。
二、問題設計有梯度
課堂提問中,有許多問題不是孤立的,而是連續的或相關聯的,它們的內部存在著一定的聯系。我們就是要根據這些聯系,按照中學生的認知規律,來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若提出的問題,沒能體現問題之間的合理的聯系,或有悖于中學生這一年齡階段的認知規律,都將不利于學生的思考與解答。比如:課文《敬業與樂業》中,梁啟超在論述敬業重要性時,課文是按照什么是敬業,為什么要敬業,怎樣做才叫做敬業的層次來論述的,其間存在著很強的邏輯關系。在課堂提問時,這三個問題是不宜顛倒的,否則事理亂了,也會擾亂學生的思維。至于討論如何來論證這些觀點的,則又宜安排在認知了觀點之后。課堂提問,一定既要符合問題的層次關系,又要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地進行,這樣的提問才是有梯度的提問。有了梯度,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就能拾級而上,迎刃而解,從而提高課堂效果。
三、問題要有思維度
我這里的思維度有兩方面含義,一指問題要有思考價值;二指問題難易要適中,讓學生的思維在活動后能力所能及。在課堂提問中,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思維度。如果把問題設計得太簡單,學生無須動腦便能脫口回答,那就說明這樣的問題是沒有思維價值的,學生的思維沒能得到鍛煉,智力沒有得到開發,這對課文的理解和學生認識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感。當然,我們也不能把問題設計得太難,讓學生不得其解,也會影響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在設計問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思維度,既不能一味順應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盡問些沒有知識含量的、無需思維活動的問題,也不能超越學生認識發展的可能,提問些沒有知識鋪墊的、超出中學生年齡思維層次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鉆研教材教法,而且還要多研究學生,了解他們的現有學識水平、知識結構狀況和認知規律,努力把問題的難易程度控制得恰到好處。
四、問題提出要適時
課堂提問要問在當時,超前或滯后都會影響課堂效果,因為它們都會失去最佳的思考氛圍,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尤其是超前提問,時機不夠成熟,學生對問題不夠敏感,不易激發起學生思考熱情,往往會使課堂氣氛沉悶,或問題考慮不全面不深刻,這就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問是否適時,教學效果將會截然不同。不適時的提問原因往往是因為教學設計欠合理,問題考慮不足,或是教學基本功不足,教學駕馭不到位。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力避此種情況的發生。
五、問題呈現講藝術
老師在提問題時,語言表述要清楚流暢,要運用好一定的語氣語調,能夠給學生帶去一定的暗示性與啟發性。提問時要真誠,要充滿情感,富有親和力,讓學生能產生一種不好好思考與回答,就覺得有負老師對自己期望的感覺。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討論的時間,最好還要讓學生有一定語言表達的準備時間。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提問不同的對象,力爭讓學生在回答問題能找到成就感,保護他們發言的積極性與學習的熱情。凡此種種,都是問題呈現時的技巧,需教師在實踐中摸索,總結積累,努力使自己的問題呈現藝術日臻完善。
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方法靈活多樣,遠不止我說的這幾種,我愿與各位同仁一道,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去探討。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臨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