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萍
通過多年的職業教育實踐,結合同行對職業高中機電專業教學的判斷,筆者發現要想有效地實施這一專業的教學,要想讓學生能夠更順利地掌握本專業的知識,以適應當下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其中基本的原因在學生身上,由于理解力、知識基礎和學習習慣等的影響,在面對相對比較復雜的機電專業知識時,學生的學習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而面對這種情形,教師如果不改進自身的教學措施,還用傳統的講授方式實施教學,則注定無法有效改變這一現狀。努力將信息技術與機電專業的基礎課教學結合起來,使兩者得到有效整合,就成了機電專業教師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信息技術與機電專業基礎課教學整合的必要性
從目前機電專業教學的實際來看,從已經畢業的學生提供的反饋信息來看,目前機電專業的基礎課教學存在這樣的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知識的整合問題。由于機電專業涉及的課程較多,其中核心的如機械制造、電工基礎等,專業性強但聯系不緊密,機械基礎、電工知識中又涉及到物理上的力學、電學等知識,涉及到數學上的圖形與函數等知識……這些知識在日常的教學中只可能以線性的方式呈現,這就決定了從縱向的角度來看知識可以連結,但這些知識卻難以在橫向上發生聯系,從而使得學生所學到的知識難免前學后忘,出現理論脫離實際的情形。再說得簡單一點,機電專業主要涉及“機”與“電”兩個范疇(包括支撐這兩塊知識的學科知識基礎),這兩個范疇的內容要想有效整合,只憑傳統的教學手段是難以實現的。
二是企業需要的問題。根據對有關企業對機電專業人才的需求的了解,我們發現現在企業所需要的機電專業技術人才已經超過了學校教學內容,他們所用的設備,他們的設計理念已經超過了學校教材的范圍,用企業的話說,他們需要的是真正有用的技術工人。而要想讓機電專業的學生在走出校門時具有最基本的符合現代企業需要的基礎,就必須在日常的教學內容中滲透最新的機電設計理念,就必須在日常的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符合企業需要的基本技術。
而要實現這一目的,目前看來最有效的方式目前來看是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一方面需要教師向“雙師型”轉化,另一方面需要將信息技術與本專業的課程進行整合。從教學實踐的角度來看,只有教師能夠實現雙師型,那教師師所設計的課堂才有可能同時兼容“機”與“電”;而一旦將信息技術與機電專業結合起來,就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到形象的、跟得上時代步伐的機電設計現場,就可以讓機電專業的知識更好地適合職業高中學生的學習實際需要。
二、信息技術與機電專業基礎課教學事例的可行性
理論上的可行還需要實踐上的可行來支撐,職業中學的教學實際能否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并不是簡單地將企業理念介紹到課堂上那么簡單,需要教師通過努力,將學生的實際與企業需求聯系起來。
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信息技術與機電專業的基礎課整合相對而言要容易一些,因為這與一般學科中應用信息技術基本相同。如在機電專業學習的初始階段,需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電磁感應知識。而這部分知識就算對于普通高中的學生而言,也是比較抽象的。而面對職業高中的教學要求,就必須用計算機技術來呈現電磁感應的內容,從而讓學生掌握得形象化、具體化。筆者的設計是這樣的:用多媒體呈現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并采用心理學上的變式思想,提供無法產生感應電流的情形,讓學生通過對比去深入理解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用動畫模擬磁通量的變化,并結合學生原來所具有的切割磁感線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用磁通量的變化來描述更為科學。
而在實訓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運用就需要動不少的腦筋了。因為實訓已經是學生放下課本,是學生利用所學的機電知識并用自己的雙手去創作實物成品的過程了,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如何發揮作用呢?經過研究與摸索之后,筆者發現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實訓之初,通過信息技術去培養學生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很大程度上是蘊含在學生的實踐當中的,是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的。但這一整合過程,是可以通過語言來描述的。
例如,在機械制圖的教學要求中,要求學生能夠利用車床制作出不同形狀的物體,但是學生在學習之初往往是缺少這種感覺的,在以往的教學中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到了車床前往往覺得無處下手,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的腦海中沒有一個完整的操作流程。但在課堂教學上又不可能將這個流程呈現在學生面前?怎么辦?這個時候就可以讓信息技術來發揮作用了。筆者的設計是:用攝像機拍下了一位實訓教師的操作過程;借助于應用軟件設計了一個操作流程的分析動畫。在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多次觀看操作視頻,以讓學生形成一個整體認知,然后通過動畫的解析,讓學生掌握其中重要的操作細節。有了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到了車床前“心里就有數了”(學生的原話),整個教學效果也就比較好了。
總的來說,在機電專業的基礎課學習中,信息技術可以發揮較大的作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將最先進的機電專業知識納入到課堂上來,以培養學生先進的視角和理念。
三、信息技術與機電專業基礎課教學整合的注意點
在機電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中,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讓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踐知識。但在實踐中要注意如下三點:
一是確定教學思路的時候,先要瞄準學生的實際與企業實際需要。這是筆者在研究中形成的一個深刻認識。因為如果忽略了學生實際,那再精美的信息技術學生也看不懂;而如果忽略了企業的需要,學生聽得再懂也沒有多大的作用。記得有一次在學習液壓傳動知識的時候,筆者從網上下載了兩個視頻供學生比較,一個視頻是老的液壓傳動,一個是最新的動畫演示。結果學生一下子被后者所吸引,這說明不結合企業實際需要而空洞地設計多媒體教學是沒有意義的。
二是信息技術的引入不能忽視理論知識的教學。這是筆者與一位企業機電老工人交流后得出的認識。這位老師傅說現在很多年輕人沒有潛力,理論基礎太缺乏。聯系到筆者自己研究的信息技術與機電專業課程整合,筆者以為,職業高中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重在培養技能,只有同時滲透理論知識,這些學生將來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人才。于是在信息技術呈現圖片、視頻與動畫的過程中,筆者總不忘附上文字說明或語言解讀,以讓學生從深層次的角度認識自己所學的內容。
三是信息技術的作用主要在于幫學生形成形象思維。機電專業的基礎課堂的特點在于抽象性,而職業高中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整體相對較弱,因此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讓機電理論知識變得更形象,讓機電的實踐操作變得更生動,就成為信息技術的主要任務。而這一注意點意味著課件的制作、視頻的引入等不能過于花哨,不能熱衷于聲光電的結合,而應當將側重點放在知識的形象化上。必須強調的是,判斷學生的形象思維是否有效形成,關鍵看學生的表象是否形成,而這一點可以通過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產生作用之后,讓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所學內容來實現。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機電專業基礎課堂的整合重在整合,整合不是簡單的一加一,而是在兩者可以互補的地方尋找契合點。而這一契合點的把握,需要教師在具體教學情境中對兩者進行判斷與把握,非宏觀理論所能概括。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