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漫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在地理教學過程中要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關注我國環境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增強對資源、環境的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關心和愛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關注時事新聞,并把它恰當地運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能夠促進這一教學目標的實現。下面從運用時事新聞的意義、方法、原則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運用時事新聞的意義
(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這是唐朝楊巨源《城東早春》前兩句。意思是說,早春之景能夠激發詩人創作的熱情。關注時事新聞,并把它恰當地運用于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地理課堂效率。
(二)能夠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新聞,讓學生隨時聯想到學過的地理知識,這樣,學生就可以天天學地理、天天復習鞏固地理知識。再則,近年來文科綜合題目中,都越來越多出現以時事熱點為背景的考題。這些題目提醒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不斷滲入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時事新聞。
(三)能夠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發展。“學習對生活有用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當代地理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在我們身邊蘊藏著豐富的與地理學科相關的案例。以馬鞍市為例,原巢湖市和縣、含山縣劃入馬鞍市以后,馬鞍市的城市布局問題、工業發展問題、旅游資源整合問題等等,都與地理課程有著密切聯系,都可以成為地理教學中的真實案例。
(四)可以有效進行德育滲透。教書育人是重要的教學原則,而地理教學理應擔當其重任。我們所聽到、看到和所發生的事,只要與地理學研究的內容有關,都可以成為學習地理、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動、形象、真實、有說服力。
二、運用時事新聞的方法
(一)以時事新聞為導語,激發學生興趣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以一個好的導語引入新課能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在課堂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關鍵。比如在講授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的《問題研究:月球基地應該是什么樣子》時,可以我國月球車玉兔號登陸月球為引言,在講解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中的《問題研究: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時,可以天津市買車搖號、一些城市私家車分單雙日出行為例導入。
(二)以時事新聞為素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由于新聞時事具有實效性、與身邊事物有比較緊密的聯系,可能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教學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數量變化》,講到聯合國把2011年10月31日定為“世界70億人口日”時,可以插入莫言的作品《蛙》;講到日本政府在全國大力推廣鼓勵生育的政策時,可以向學生補充我國有些省份開始實行的“單獨二孩”的人口政策。通過這些事實,讓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世界以及中國的人口增長情況,更深刻地理解中國人口政策。
(三)以時事新聞作為案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講授必修2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中的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這一課時,可以引入報刊短文:“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發出了‘誰來養活中國人的驚人之問。”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解決我國人口多耕地少的難題,進而加深對袁隆平的水稻科學研究的意義的認識。
(四)及時補充時事新聞作為背景,使地理教學更生動
在講解必修2第五章《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時,以新近建成通車的馬鞍山長江大橋、建設中的南京城際鐵路、論證中的馬鞍山過江隧道等等新聞報道為背景,重點討論“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變化的影響”,了解道路建設對于城鄉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對公民生活質量的影響問題,既可掌握課本知識,又能提高學生的認識。
三、運用時事新聞的原則
(一)注重時效性。當今世界每天都有很多事情發生,教學時應該以教材內容為依據,選取與教材內容有內在聯系的時事,不能脫離教材內容講故事,。而所選的時事也要注意時間性,最好是近一兩年內發生,并且具有震撼性的影響力,又或者是具有固定周期進行的時事活動。
(二)要適當點撥,抓住關鍵
時事新聞具有明顯的時代氣息,與生活密切相關,報道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報道內容有些很詳細,有些很簡略,如果在課堂上盲目運用,那就會費時又費力,效果不好。所以需要教師適當點撥,把握關鍵、,以點帶面,鋪開與之有聯系的地理知識。
例如,時事新聞:“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這個會議,涉及地理教材內容極多,幾乎涵蓋必修2所有章節。如全會指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教材中有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內容。又如全會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教材第一章有《如何看待農民工》、第二章第三節《城市化》內容。
(三)要重積累和梳理
1.自然地質災害的地理時事
自然地質災害主要是指由地震、降雨、融雪等因素誘發的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在課堂上教授地震帶時,可以結合課我國西部多次地震所帶來的巨大人員及財產損失,再來介紹引起地震的地殼運動、板塊運動的地理知識,讓學生對大自然產生敬畏的心理,再進一步探討如何避免過度開發問題。
2.自然現象的地理時事
自然現象指自然界中由于大自然的運作規律自發形成的的某種狀況,其完全不受人為主觀能動性因素影響。如月有陰晴圓缺,四季變化,氣候的冷暖,刮風下雨,白天黑夜等。北京每年入秋以后的沙塵暴天氣,以及珠三角地區水資源環境變化等話題都可以作為課堂上探究的話題。特別是最近環境監測中PM2.5值數據的引入,讓學生更加更加重視工廠污染、汽車尾氣、生活污染等方面的環保知識。
3.氣候資源的地理時事
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及社會發展的必要物質,如重要的水源、石油、煤炭等一些重要物質,不同地方的作物生產及分布情況。可以把利比亞內戰、烏克蘭內亂作為該知識點引入的話題;又如我國江河的分布情況,著名的南水北調工程,突顯出我國的水資源問題的嚴重性,讓學生加深了盡管地球70%是水,但是可以供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卻因為人類的活動而越來越少的情況,讓學生節約日常生活用水。
4.熱點話題的地理時事
作為一種熱點話題,關鍵是要靠教師進行必要的選擇,讓這些報導更加貼近課堂和學生實際,增加他們的科普知識。例如累次曝光的臺風吹襲,我國的“渤海漏油事件”,這些事件對當地居民的影響,進而引導學生深思人類過度頻繁的資源開采活動勢必會破壞大自然的平衡,使學生敬畏大自然的力量。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