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

關于斯坦福(全稱小利蘭·斯坦福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一個“馬爾克斯”式的穿越感開頭可以是這樣的:很多年之后,老利蘭·斯坦福站在曾經的斯坦福農場上,準會想起那個在意大利游歷時染病而死的兒子。19世紀80年代,斯坦福是一片8180英畝的培訓優種賽馬的農場,而身為鐵路大王、曾任加州州長的他想要再建一座哈佛以紀念自己的兒子,盡管那時這里還是美國人眼中荒涼閉塞的邊遠西部。
沒錯,正是這樣一個開始,為日后魔幻主義的硅谷寫下了開篇。1959年時任工程學院院長的特曼(Frederick Terman)提出了一個構想(也許他只是覺得廣闊的土地太過浪費),成為斯坦福大學發展的轉折點:將1000英畝以極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長期租給工商業界或畢業校友設立公司,再由他們與學校合作,提供各種研究項目和學生實習機會。斯坦福由此成為美國首家在校園內成立工業園區的大學,產學關系衍生出一個具有互補關系的生態系統,這里不但吸引了具有創業潛質的教授和學生,還吸引了數百萬美元的聯邦政府資金。學界、商界以及實用與開拓的美國精神交織在一起,催生了色彩斑斕的魔幻硅谷。
不僅僅是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圣何塞州立大學,還有新近的卡耐基梅隆大學加州校區,這幾所大學形成了大學網絡。阿倫·拉奧(Arun Rao)和皮埃羅·斯加魯菲(Piero Scaruffi)所著的《硅谷百年史》(A history of silicon valley: the greatest creation of wealth in the history of the planet)一書中,將這些大學的作用表述為“聰明的、富有創造力的人力資本的供應者”。風險投資家比爾·德雷帕(Bill Draper)這樣表述斯坦福的重要:“硅谷從斯坦福開始真是幸運。我認為,沒有斯坦福就不會有硅谷?!睂嶋H上,大學網絡創造的有兩種人——富人和“書呆子”(Nerd)。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怎樣成為硅谷》的文章中稱:“創造一個有助于創業的環境,這兩種人就是你所需要的?!背酥?,一種開放和寬容的態度,加上一大批受過良好教育、具有科學和工程背景的青年學生,形成了一個讓人探索新事物的地方。
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教授、亞太中心主任謝德蓀(Edison Tse)用“源創新”理論來解釋硅谷的生態系統?!霸磩撔隆笔窍鄬τ凇傲鲃撔隆钡睦碚?,“流創新”大多基于哈佛大學商學院“競爭之父”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的價值鏈(企業內外價值增加的活動分為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基本活動涉及企業生產、銷售、進料后勤、發貨后勤、售后服務,支持性活動涉及人事、財務、計劃、研究與開發、采購等,基本活動和支持性活動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及“五力”模型(行業中存在著決定競爭規模和程度的進入壁壘、替代品威脅、買方議價能力、賣方議價能力以及現存競爭者之間的競爭等五種力量,這五種力量綜合起來影響著產業的吸引力),該模型假設產業的市場結構已經確立,企業通過了解本身的活動成本及資源優勢、外部的產業及市場結構來決定企業的戰略,而這戰略也確定了企業在產業中的相對地位。而“源創新”則是建立一個強大的生態系統來實現新理念的價值,而在該生態系統未建立之前,這新理念只是一個理想,現實中什么都沒有。源創新者必須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統并堅持該理念,從而使生態系統內的所有成員都能分享真正的價值,否則就成為“看上去很美”的過眼云煙。
回顧IBM與蘋果的“青春期”,人們可以從個人電腦的發展過程中來體味“源創新”與“流創新”。20世紀70~80年代,當電腦廠商聚焦于商用計算時,看到“每個人都將有一臺電腦”的MITS、蘋果等公司開發了個人電腦,促使IBM也開發了個人PC。在這個階段,支持“源創新”理念的生態系統的基本機構還未建立,開始參與及支持這個新理念的經濟成員大多數得不到好處,而它們之所以愿意參與是因為它們認為新理念將會產生巨大而且不可估計的價值,所以都愿意全力以赴來取得先機。而在接下來的發展階段,隨著新生態系統的建成,其基本結構已確立,這時該系統內的基本成員也開始互相競爭,它們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理念的競爭。當時,IBM以開放系統的戰略,吸引大量軟件開發商及配件生廠商加入它的生態系統,用“流創新”幫助它不斷增加理念價值,這使得IBM很快擊敗了當時其他的生態系統。但此后,IBM忽視了對“源創新”的推動而一味追求“流媒體”,只關注產品的新功能,而放棄它建成的強大生態系統,導致被“微軟—英特爾—康柏”三位一體所取代。
用這樣的視角觀察如今的蘋果iOS系統與谷歌Android系統,人們不難根據各自生態系統的發展狀況得出兩者發展趨勢的判斷。同樣的,這樣的理論不僅適用于硅谷內的企業,也適用于硅谷本身。謝德蓀教授認為:“很多人認為硅谷的盛名是因為很多新科技源于此地,其實硅谷之所以可以持續發展,是因為不論新科技或新創意在哪里誕生,只要把它帶入硅谷,硅谷的生態系統都可促成其商業化,這才是硅谷的獨特優勢”。而這一獨特優勢是在20世紀80年代,建立以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為中心的創新生態系統,以及以風投為中心的金融投資生態系統,這兩個系統的成員都對平臺“源創新”與“流創新”互動的流程有認識,而他們都以找到下一次以新科技觸動的平臺“源創新”,并以此帶動相關的“流創新”風投機會。這就可以解釋馬克·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創立Facebook,卻在硅谷的專業風投、職業經理人等種種條件之下成就商業公司。
這正是硅谷被人崇拜模仿卻又讓人始終學不會的魅力之處。謝德蓀教授近年來在國內致力于教學以及幫助地方政府實施區域創新發展戰略,積極地將“源創新”的精神介紹給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在被研究、模仿和學習之時,硅谷也在自我進化。硅谷的發軔斯坦福大學近日宣布,將在今年秋季開展為期6年的聯合專業試驗計劃,現已批準設置計算機科學與英語、計算機科學與音樂兩個聯合專業,探索為學生提供計算機科學與人文科學相互交融的獨特學習體驗。學校希望培養能編碼的新一代人文學者和通過研究人文學科增強創造及適應能力的新一代計算機工程師??梢韵胂蟮氖怯煽缃缛瞬潘L出的生態系統將孕育出硅谷更有魔幻色彩的創新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