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博·索瓦爾
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正在尋求獲得愛爾蘭央行的許可:允許它成為一個能夠發行自有在線貨幣(類似比特幣)的電子貨幣機構;一旦獲得許可,Facebook的電子貨幣將有望在整個歐洲通用,用戶完全可以實現基于社交網絡的資金存儲、兌換和轉賬。
電信科技咨詢公司Ovum駐倫敦分析師艾頓·左拉表示,“新一代互聯網用戶群對這樣的APP應用接受度很高,尤其是在新興市場。”
以亞洲為例,Facebook擁有約2億名會員,其中一半在印度,這也是Facebook美國境外的最大單一市場。轉賬支付業務存在巨大潛在需求,包括身處不同城市的家庭成員或朋友間的資金劃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家庭成員間的跨境轉賬業務,等等。
盡管對于到目前為止依然以廣告作為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的Facebook而言,進軍電子貨幣和金融服務領域意味著一個激進的、重大的戰略轉型,但有識之士表示,“Facebook銀行”的概念已不是“該與不該”的選項,而是面向一個與年輕一代互聯網用戶有著龐大交集的藍海群體如何發力的拷問,這個藍海群體就叫作“未受到充分銀行服務”(underbanked)的用戶群。
“未受到充分銀行服務”群體中最極端的一類人就是“無銀行賬號”(unbanked)群體,自然地,他們接觸不到(或曰主動放棄)任何獲得銀行金融業務的機會;而其他人,即使擁有一兩個銀行賬號,但長期處于不活躍狀態。可以說,這一群未能給銀行帶來可觀利潤源的獨特群體,如今已日益成為一系列非銀行類金融服務提供商爭搶的目標;尤其是在輕監管狀態下的創新服務和競爭,帶給我們一個與“余額寶”話題相關的、具有啟示意義的業態分析樣本。
傳統認知中“窮人更可能成為‘無銀行賬號者”、或者“一個人擁有銀行卡的數量與其財富成正相關”的觀點早已過時。根據美聯儲2012年的一項調查,“未受到充分銀行服務”消費者中,擁有手機的人達91%,擁有智能手機的人達57%,兩者均高于一般人群中的手機擁有率(87%)和智能手機擁有率(44%)。
這就不難解釋,除了上述Facebook之外,事實上包括谷歌、沃達豐、T-Mobile公司、斯普林特(Sprint)等一系列企業、甚至郵政業者、預付卡公司等在內的眾多非銀行類機構,都已瞄準“未受到充分銀行服務”群體——僅在美國一國,這個群體的數量即已達到6800萬之眾,相當于逾全美1/4的家庭數——而展開攻勢。這一新興趨勢也將在根本上重塑全球的金融服務業。
具體來說,谷歌憑其在歐洲獲得電子貨幣經營許可,去年為Android系統手機推出了谷歌錢包的新版本,從而能實現給任何在美國擁有一個電子郵件地址的人匯去資金。無線運營商T-Mobile和斯普林特公司(擁有5500萬用戶,也是美國第三大電信運營商)則在過去一年里特別針對智能手機族中“未受到充分銀行服務”者推出了支票兌付、移動支付和電子錢包繳費等業務。而總部位于英國的沃達豐可謂非銀金融服務的開路先鋒,它本身就是在肯尼亞運營、目前系世界上最成功的移動貨幣錢包M-Pesa的背后推動者。
而大國企美國郵政也于今年2月正式宣布,將向接觸不到銀行主流產品的用戶群提供包括小額消費信貸在內的一系列金融服務產品。
盡管縱觀歐美的金融創新業者推出的產品,依然以非銀類支付、轉賬、存儲、信貸等為主,而像中國“余額寶”這樣作為投資工具顛覆銀行格局的尚無同等影響力的案例,但我們不難發現,非銀金融平臺的崛起——尤其是面向“未受到充分銀行服務”消費群的整體服務創新——在“輕監管”環境下引發的爭議、懷疑、褒獎、乃至各種游說,誰能說這些本身不也構成了整個業態歷史走向的一個組成部分呢?
《美國銀行家》雜志最近撰文指出,監管滯后是全世界(金融創新)皆面對的現實,一方面正是傳統銀行業的“重監管”(抑制了銀行的創新變革)客觀上造就了一大批非銀金融組織和產品的興盛,而另一方面,監管者應認識到,在追捧“未受到充分銀行服務”群已成為主流的當下,將有涉及主流市場參與者的巨大變化——例如,不管是出于社會責任還是利潤驅動,包括蓋茨基金會、安信永、花旗集團、VISA和萬事達卡等非營利部門和商業部門的巨頭、以及更多初創公司、風投機構......都在尋找金融服務領域的“下一個Big Thing”,而且你將繼續看到來自硅谷或其他地方的大批新型參與方,監管的視角和制度等亦應“隨勢而變”。
而且我們不要忘記另一個“未受到充分銀行服務”的子群體,即小型企業。《美國銀行家》指出,這些小企業往往帶有企業主本人金融消費型態的烙印,但其獨特的需求以及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將激發更多針對其服務的產品創新。
(張錦錦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