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智偉


O2O到底該怎么玩?這的確是個問題。
自從2010年團購興起,O2O概念便風起云涌,一開始,它還僅僅是團購的注腳,為其拓展Online to Offline(從線上到線下)的想象力,但諷刺的是,團購概念在爆紅后迅速冷卻,反倒是O2O成為了更有想象力的標志。
O2O從原本的“線上到線下”演繹出“線下到線上”,甚至“線上到線下,再到線上”等諸多變種,浪潮更是一波接連一波。一方面,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努力聯系線下,以求更接地氣;另一方面,零售業傳統大拿極力鏈接上線,期待老邁的身體能煥發青春的活力……而伴隨這些喧囂的,還有許多質疑,因為落地艱難,常有商家不得不放棄。
的確,原子世界要與比特世界實現有效的商業勾連,并不簡單,但恰如魏格瑪板塊碰撞理論所述:“不同板塊的碰撞,正是產生富礦的地方”,所以,O2O才顯得格外誘人。相較于單純的線上抑或線下生意,O2O更像把它們從二維升至三維的關鍵坐標軸。
逐漸的,大家都已經明確了O2O的“道”,卻不知該用怎樣的“術”去踐行“道”,畢竟要牽涉互聯網技術、應用的實踐,以及融合運營、管理、營銷體系的貫通,還少不了各種思想、思維的碰撞,行或不行就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此時,先鋒們的經驗更顯得彌足珍貴,O2O到底該怎么玩?以它們為鑒,而非盲目創新,成功才能越來越近。
學會聚眾
比如,在杭州武林廣場銀泰的Ochirly店鋪里,一位年輕女士拿起一條糖果色鉛筆休閑褲,走到店內柜臺,導購員遞給她一張帶有二維碼的紙條,她掏出手機掃描二維碼,跳出微信支付頁面,輸入密碼點擊確認,支付成功,完成購買。這位女士不必拿著門店開的單據繞商場一圈找到收銀臺,在收銀臺排隊付款,然后再折回門店取回所購。網絡化的支付閉環,替代線下傳統閉環,這恰是O2O典型的應用場景之一。
不過,如此場景還只是冰山一角。最初,銀泰的O2O團隊也不確認是否應該這樣做,他們想從模仿開始。
參與其中的張偉(化名)告訴記者,當時銀泰內部認為大眾點評是O2O的典范,于是,模仿它,在手機端開發了一個聚集銀泰優惠信息的HTML5 頁面,但在最終臨上線前,銀泰O2O團隊還是決定把產品撤下來。因為他們無法明確一個問題:“用戶憑什么看到打折信息,就到店消費?”
沒有答案,這條路就走不通。于是,在之后的3個月里,銀泰的O2O團隊全員泡在門店里,要弄清什么是用戶真實的需求,如何才能滿足他們,得以“聚眾”。
起初,他們拉住到店的客人做問卷調查,包含上百個問題,幾百份問卷做完,雖發現作用有限,但卻感悟出真正要解決的三個核心:用戶為什么來?來了有什么好的感受?怎么讓他們再來?正是在對三個問題求解的過程中,銀泰O2O團隊發現了支付難的痛點,所以,用掃碼支付、支付寶錢包付款、微信購物來解決這個問題,就變得順利成章了。
可見,從用戶體驗出發,給用戶帶來價值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創造價值。利用微信、支付寶、微淘、手機淘寶等與用戶建立連接,如銀泰般的線下購物中心、百貨商場便能離用戶更近,足以更好地聚集起用戶,讓他們來店消費。
當然,這是一個“滾雪球”的過程,要快速做好原始積累,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節慶活動。
例如,今年“手機淘寶3·8生活節”大促前,銀泰就在商場和品牌店做了大量二維碼布點、宣傳,引導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關注其微淘賬號,同時,借助手機淘寶LBS以及SNS合作,形成另一部分流量來源,最終通過微淘的各項營銷和會員活動,令用戶沉淀下來。
有數據分析顯示,將零售巨頭的會員和淘寶會員比對發現,不同年齡段下,會員重合度從60%~90%不等,也就是說,線上線下的消費群體是高度重合的,并沒有單純的線上消費者和線下消費者之分,只是區別于線上或線下的購物場景。
因此,銀泰與阿里巴巴O2O部門合作“銀泰寶”虛擬會員卡,用更低的8.8折(普通會員9.2折)吸引網上用戶成為銀泰的會員。結果,銀泰一個月新增了200萬會員。
要知道,過去17年銀泰總會員數不過108萬人,通過數據分析,用戶畫像的對比,將線上流量精準導入線下,1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超過過去17年積累。而新增的這些會員,將成為銀泰永久的客源資產,因為銀泰掌握其購物習慣、偏好的數據,更可針對性地提供服務,牢牢粘住他們,真正實現“聚眾”。
協同管理
“這樣的聚眾,看上去無非是營銷2.0的加強版。”或許有人會如此自以為是,但其實:“功夫在詩外”。畢竟,網上開個店不等于電子商務,微博、微信上建個賬號不等于網絡營銷,用社交網絡玩個煎餅攤更不可能等于O2O。
按照阿里巴巴O2O事業部總監鬢客的說法,從寬泛的角度理解,O2O更像是一個全渠道的統稱,Online with Offline。這是一種線上線下共同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產品發現、價值認同、產生購買)的推動,由此,支付體系,營運體系,客戶體系最后都會走向全體的打通和趨同。
就像同樣參加“手機淘寶3·8生活節”的北京朝陽大悅城,僅僅2周時間,就敲定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共溝通了超過500家商戶參與本次活動,并配合進行POS機系統改造。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準備,完全得益于大悅城早已打通的數據、信息流通體系。
大悅城一直堅持為商戶提供自己的POS機,并對POS系統進行了精細化的數據管理——無論是從現金渠道支付、刷卡支付,還是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大悅城對商戶的每一筆交易情況都了如指掌。如此,大悅城的POS機系統改造才能在短短的15天內完成,順利解決最關鍵的入賬、分賬、返款等一系列問題,保證退換貨等情況不出現客訴。
同時,大悅城還快速協同商戶培訓和強化全場免費WIFI服務。在活動前3天,相關團隊共培訓了至少1000名店員進行移動支付的操作,并對場內的免費WIFI服務進行了硬件設施的加強,保證了3月8日活動當天每個角落、每家店鋪移動支付的暢通及良好的支付體驗服務。
另外,大悅城去年全面打通會員體系也起到關鍵作用。通過搭建包括App端、微信端、官網等渠道一體化的會員服務平臺,真正實現電子會員卡功能。如此,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挑選行為,支付行為等行為數據被全程記錄下來,成為精準分析消費者偏好,全面勾勒消費者畫像的關鍵“原料”,進而實現O2O活動的本意——不僅創造更多消費,而且更好地“理解”消費者,以求占領他們的心智思維——無論對大悅城還是其品牌商戶,這才是致勝未來的關鍵。
歸根結底,O2O能在大悅城如此大行其道,還是得益于打通節點,高效協同的管理體制——推廣部負責營銷包裝、運營部負責商戶溝通和引導培訓、信息研策部負責技術支持和后續的數據分析、財務部負責分賬管理,任何一個O2O項目上馬,每個部門都分工明確、協同合作,最終保證了從容應對O2O帶來的挑戰。而這一切,正是當下大多數O2O玩家最為欠缺的。
分配利益
如果說“能聚眾”、“會管理”是玩轉O2O的充分條件,那么處理利益分配就是玩轉O2O的必要條件。
想象一下,若做了O2O,線下店面導購員一定擔心自己交易分成會不會被線上搶走?供貨的品牌商也會擔心線上是否會沖擊線下?會不會導致串貨和價格體系混亂?代理商更是如此……他們難免會對O2O這個新東西產生抵觸和懷疑,若因此而陽奉陰違、折扣執行,再好的O2O規劃也出不來成績。
所以,對于一個O2O玩家而言,從最前端的導購員到最后端的供應商,各級各層的利益如何劃分、擺平,可謂之“核心”,這就要考驗領導者們管理的藝術了。
對于銀泰的張偉而言,辦法是:不提所謂O2O,讓兩個“O”在大家面前消失,不單獨建立O2O部門,線上線下融合在一起,進而,讓用戶、門店和供應商都能感覺到獲得合理的利益,商業價值便不言而喻。
最好,O2O的負責人是一位輪崗過各個部門的老人,因為這樣,他就能深諳業務各層各級對互聯網嘗試的擔憂,更能對癥下藥。
比如,告訴導購員,線下導購生成的交易仍算作其業績,用戶掃碼加入會員后,還可成為其單線聯系的客戶,導購員可以在用戶授權下與其互動,了解用戶喜好,推薦新款,以后的成交都可算作其業績。如此一來,導購員的抵觸自然消失。
另外,面對供應商,要解釋清楚原有的供應鏈流程沒有改變,同樣的貨品,同樣的渠道;改進的,是對庫存系統的打通,建立了更精細化的貨品管理;改變的,是用戶接觸的方式,讓他們更了解產品,更主動地購買產品。這樣一來,供應商的擔憂也被消除了。
此外,在內部,就可以對比大悅城。其各個部門能在O2O上精誠合作,是因為底層數據信息流通體系的全盤打通,每個部門都能清晰地看到O2O帶來的業績提升,用數據說話,如此,按功行賞地分配利益,沒有部門會為利益分配而不平。
對于品牌零售商而言,則另有一番思量。
擁有Vero Moda、Only等品牌的綾致時裝已經試水O2O相當一段時間,其負責人林巧表示,相比購物中心,百貨公司對Vero Moda嘗試O2O的反對聲很大,最初,他們認為這遷移了線下的客流和成交,損害其利益。
在林巧看來,百貨公司的情緒反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對O2O模式理解的不完整。所以,最初試水O2O,大部分是從綾致的直營店下手。然后,通過教授導購員利用微信與客戶溝通的技巧,將客戶吸引到店試衣,交流、交易,讓百貨公司們看到了這樣的導流利益,自然會打消原有的誤解和敵意,主動上門合作。
同為服裝大戶的美邦,則從另一個方向理順加盟商的利益分享機制。通過將加盟商視為聯營伙伴,給予更多利益保障。比如,消費者通過某個接觸點進入邦購網(美邦旗下電商網站),看到的同樣是邦購的商品,但其促銷引擎取自本地促銷活動,利益歸屬本地伙伴,一切也都好說了。
如今,從各家的經驗看來, O2O商業“小荷才露尖尖角”,初入成長期,尚未有云泥之別,正當百家爭鳴,誰能頭角崢嶸地聚能成勢,就很容易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