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杰

“回顧職業生涯,就是一個項目接著一個項目,一個難關跨過一個難關。”坐在高高的數摞書籍后面,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CIO鄭鴻飛笑道。一眼望去,這些書籍大多都與最新技術趨勢和商業變革有關。
1998年加入正泰集團,從基礎的開發人員做起,到項目經理,再到集團電氣公司IT總監,鄭鴻飛說:“一個項目一兩年,不知不覺,十幾年就過去了”。
鄭鴻飛是CIO圈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除了對信息化本身充滿激情以外,很大程度上也源于電器公司極為復雜的信息化需求。
如何在滿足個性化定制要求的同時,又能保證企業的規模化運營和生產,是正泰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命題。
個性化定制需求
正泰電氣主要生產中、高壓電器產品。這些安裝在電網中的各種機柜和電器設備均以定制為主。因為每個客戶的需求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客戶,每次訂單要求也都會有差別。具體到一張訂單內的數百個機柜,受制于溫度、濕度、時間、現場空間結構,以及輸送電要求等各種條件所限,每一個產品在原材料、設計、生產工藝、加工過程等方面,都可能有著很大的差異。
這是裝備制造行業中比較典型的一種業務模式,即按單設計、生產和加工。
個性化定制本身對系統就有著極高的要求,更何況產品的交付過程也十分繁瑣。
簡單來說,為了獲得訂單,正泰電器的業務員們在投招標的時候,必須做出快速響應,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給出設計和報價——要分析客戶的業務類型和產品需求,例如,需要用到哪些元器件,是外購還是安排生產,成本和相關費用都是多少,合理的利潤又是多少。
在中標之后,從生產到安裝的周期很長,其中又有很多變數。“二次設計”是電器行業里的一個特定用語,也是訂單交付的通行模式。
往往在最開始的時候,客戶需求與產品設計和生產的匹配,并不能一次性完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有大量的內容需要調整。
鄭鴻飛講了一個例子,客戶描繪出機柜特征,要求用何種元器件,但正泰電氣的人員在實地考察后發現,按照客戶要求生產出來的產品安裝空間不足,為此,客戶原計劃放在室內的機柜有可能要改放到室外,而放到室外對整個硬件的要求又完全不同,包括散熱、布線以及灰塵的處理等各種原本按照標準產品設計的參數,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
據鄭鴻飛統計,正泰電器僅有不到10%的訂單是一次設計完成的,其他的訂單都經過了多次設計。他介紹說,一個項目變更三四十次都屬正常。
設計的頻繁變更還不是最大的難題,產品的生產方式給企業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往往,客戶對產品的交期有著很高的要求。個性化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本來就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正泰電氣其實并不是把所有內容都設計完成之后再安排生產,而是設計一部分,得到客戶確認后就立刻采購材料,進行生產,同時將第二部分設計內容提交給客戶,如此循環往復,整個設計和生產過程滾動向前。
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方面,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組件需要返工或修正,甚至是報廢,從設計、生產到工藝等整條業務鏈條上的人員都會激烈地討論和博弈,彼此的工作計劃會被反復修改;另一方面,一些原材料器件已經購買,但不再符合產品要求,就有可能形成庫存,造成經濟損失。
從滿足個性化定制要求,到支撐企業“二次設計”業務的順利運轉,進而保障企業規模化運營和生產,鄭鴻飛和他的團隊做了海量的技術創新。
例如,在招投標階段,系統就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套用標準設計模型、報價模型等,自動生成報價書,業務人員再也不用提取系統中的各種數據,為每個產品單獨設計,并手工計算報價,只需要根據客戶的獨特要求,對標準報價微調即可。
這樣,既減少了重復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證了設計的準確率,避免了錯誤的發生,畢竟每個訂單數百個機柜,每一個都要由人去設計繪圖、擬定原材料清單、計算價格,設計出錯或報價低于成本的情況在所難免。
例如,“二次設計”使得銷售、采購、設計、生產等所有部門的工作都需要頻繁調整,因此,正泰電氣的信息系統必須非常靈活,標準化的IT系統自然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系統上線的全面二次開發已成為正泰電氣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特點,目標是隨時支撐和響應業務挑戰。
7年前,剛剛擔任CIO的時候,鄭鴻飛最關心的是業務能否在系統中跑起來,運轉是否有效。這些年,他一直在向他的IT團隊提一個理念:IT企業和企業IT的差異,也就是外部供貨和內部供貨的區別。“前者很簡單,系統建設完成之后,拿錢走人,企業IT不是這樣的,如此復雜的信息化建設,當初為了上線會有一些曲折,有一些博弈,有一些取舍,有一些遷就,但是該來的事情早晚會來,IT人必須要面對。”
鄭鴻飛和他的團隊的辦法是首先讓系統跑起來,再去一點點地修改。他說:“經過這些年持續的技術創新和應用開發,企業的運轉效率明顯改善,但仍然有不少提升空間,需要繼續推進。”鄭鴻飛認為,現在越來越深刻的感覺是,信息化建設是一條沒有止境的征程,需要干的活會越來越多,適當的時候,應當做一做減法,否則時間和精力都難以為繼。
他列了一張清單,將打算推動的技術創新分為了10幾項,有的是已有應用的深化,有的是還沒有引入企業應用的新技術趨勢。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大量新技術的引入,確實能夠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甚至引領業務變革。
模塊化規模生產
在為正泰電氣建立了業務全覆蓋的龐大IT系統集群之后,鄭鴻飛將正泰的信息化建設總結為“智能運營、精益研發和虛擬制造”三部分內容。
近兩年,最讓鄭鴻飛自豪的IT創新來自于智能運營領域。他推動實施的“模塊化制造”項目改變了正泰電氣傳統的業務模式,以模塊為基礎,傳統生產方式轉變成為分組生產,提升了產品的質量,企業的生產效率也提高了30%~40%。
之前,由于每個產品都是個性化定制,正泰電氣的單個產品生產,均是由一個熟練工人或者一個小組從頭跟到尾,雖然生產時間較長,但能保證客戶需求不走樣,任何生產環節出現了問題,工人都能夠去應對。
這種模式有幾個弊端。雖然都是熟練工,但每個人的個體差異還是非常明顯,最直觀的表現是,產品在外觀上會有很大的差別,而質量保障上也存有隱患,因為質量受制于每個工人本身的技能水平,質量的控制更多依靠事后檢查。
對于正泰電氣而言,每個客戶每次的需求都不一樣,如果每一單業務都重新設計的話,不僅浪費企業資源,效率和正確率都無法保障。這些不足所有管理層都清楚,但卻一直不敢嘗試模塊化生產。鄭鴻飛介紹說,大家會擔心,每個產品都不一樣,每個生產場景也都會有差異,如果統一了標準,是不是很多訂單就沒有辦法完成?
在IT部門的推動下,正泰電氣經過了近半年時間的醞釀和內部討論,認為一些特殊的產品確實沒有辦法模塊化制造,但是這些產品的比例很小,大部分產品是可以實現的。
“確實每一個機柜都不一樣,例如柜體的大小、形狀千差萬別,不一樣的東西可以單獨設計生產,而共性的內容則可以提煉出來,比如一些零部件可能在一起發生作用,這些有規律的內容就可以在系統中固化下來,然后其他的內容做小的調整。”鄭鴻飛說:“提煉的過程很不容易,方法是一步一步地去優化,即使是到了現在,其實還有優化的空間。”
發現模塊化制造可行后,正泰電氣首先對某些小產品進行了規模化制造的嘗試,將其分成幾個模塊,由幾個小組生產,將模塊做出來之后,差異化的內容,再由熟練工人做保障,一個訂單,數百個機柜,很快就完成了組裝。
隨后,正泰電氣大規模推廣了模塊化制造模式,相應的計劃、采購、生產組織、物資組織、質量管控等一系列業務模式也都隨之改變,工藝和生產線系統也得以改良,過去正泰電氣的產品可以說是一個個手工打造的工藝品,現在則已經轉變為半流水線產品。
鄭鴻飛描述道,過去企業不會提前準備原材料部件,即使有庫存,也不敢裝配,現在可以有限度的備貨和組裝,效率提升顯著,生產過程可控。
此前,產品的生產必須要有高技能的熟練工人全程跟進,現在只要組織好普通員工就可以將組裝好的大部件取出,安排生產,骨干員工只需要做很小一部分的差異保障即可。
在設計方面,過去只要接到訂單,設計人員就會查找數據庫中的過往訂單,并根據每一臺機柜的要求重新設計,并告知特定的工人或小組如何裝備及注意事項,模塊化制造后,大部分訂單,將客戶定制需求的所有參數和約束條件直接輸入系統后,設計人員就能在系統中將一個個部件調出,快速搭建產品,安排生產。這即是所謂的“按訂單(參數)配置”系統,與面向模塊化制造的生產系統的改造一起,被鄭鴻飛看作是技術上的兩個難點。
像所有信息化建設的落地一樣,模塊化制造的變革同樣有關利益的重新分配。例如,一些工人的工作內容改變了,過去是全生產環節的綜合性工種,現在則是簡單裝配的單一工種,工作量和收入也就會發生改變;很多工人進入工廠希望學到更多的技能,模塊化制造后,這一愿望實現的難度加大了。
“工人考慮的事情非常接地氣,很重要,但很多內容又是管理層關心不到的。”鄭鴻飛說,幸好之前有其他項目的實施經驗,管理層也做了充分的考慮,不然一定會出亂子。
比如,面向工人,剛開始的時候工資保持不變,過后再在去做評估,再去做績效考核,逐步推進;面向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則采用了許多方法,盡可能讓他們在時間和資源給這件事情更多的支持。
在鄭鴻飛看來,兩年前開始推進這件事情的時候,面前好像有一座永遠爬不完的山峰,現在回頭再看,時間飛逝,很多當初的困難已經逐漸淡忘。
在模塊化制造醞釀的階段,業務部門提出項目實施成功后,是不是對銷售也會有幫助。
鄭鴻飛和他的IT團隊隨之發現了“新大陸”,基于模塊化制造開發了“面向數字營銷的虛擬電廠快速構建技術”。
簡而言之,就是對模塊化制造的可視化展示,業務人員在開拓客戶、投招標的時候,可以直觀清晰的向客戶展現一個電站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過去正泰電氣的業務人員去投招標的時候,大多會介紹正泰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電器制造商之一,正泰電氣生產哪些產品,榮獲了哪些證書,有哪些成功案例,大多都是一些文字和圖片資料。
但是客戶最關心的是,產品如何生產,能否按期交貨,質量怎樣保障。鄭鴻飛說,“電器設備的生產如此復雜,過去業務很難講清楚。現在平臺通過對實際生產中各種參數的采集,以及配套設備、配套規則的采集,可以確保產品模型與實際產品的動態一致性。”
以模塊為基礎,依靠系統提供的原料清單,采購清晰的知道了每單業務的成本,正泰內部也清晰的掌握了產品研發、設計、生產的各種相關信息,銷售的報價更為合理。而在正泰電氣內部,這一平臺也被用于員工的裝配培訓,生產過程的操作指導等方面。
信息化建設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征程,有的是技術對商業的持續改進,透明化,合理化,價值化是常常掛在鄭鴻飛嘴邊的三句話,也被他看做是信息化項目實施的“三步走”。他說,“透明化、合理化和價值化是一個螺旋提升的過程,企業的管理會越來越精細,越來越深入,系統的價值會越來越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