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庸
2014春季圖書訂貨會,不少人都跟我提到,有一種閱讀小潮流或趨勢正在發生:圖書正在流行小開本、小文藝與高定價。
這或許是因為,市場正在發生“閱讀者的結構性變化”。
有一種群體/階層/類型和圈子讀者正在興起。他們可能有點像豆瓣的新部落,也有點像三聯、廣師大、新星,惟一的區別在于:這并不是原來那種意義上的“人文味”,給讀書人看的,而是給普通讀者看的;“人性化”,是貼近現在興起的一群人的閱讀方式。
尤其是小說或其他文藝作品。以前是二十幾元定天下。現在,很多圖書都已經突破了三十多元。對很多人來說,三四十元和二十多元,沒有多大的區別。
他們為什么愿意花三四十元來買一本“小開本、小文藝、高定價”的書呢?
原來的設想是,現在有一批人,已經生活“富裕”,且,開始提升品位。有閑、有時間、有心境,想要泡一杯咖啡,或者拿一杯茶,安安靜靜地花一下午的時間,來看一杯她/他喜歡的書。
而且,這個書看起來還挺有品味。
為什么像《正能量》這樣的勵志書,都要做得有點“小文藝”?就是沒有人把自己看成一個俗人,也不愿意別人覺得自己拿的是一本很俗的書!
所以,是不是現在有一種流行的小趨勢:一本很通俗很通俗的書,也要做得很文藝?
但其實不是。
大概是好多人,現在覺得自己無法駕馭大事,也無力駕馭自己的小事,那么,能不能就把自己每一天的日子過好?能不能把每一個小時過得很有質量?
這或許是當下一種很典型的心態。十面霾伏,一季暖冬,十年后或許要把我們所有的財富都用來買健康……讓人覺得,其實命運已經注定,每個人都在由生走向死,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是什么樣子——為什么不把握現在?
我們或許把結果看得太重要的。其實,更重要還是這個過程。結果無法避免,過程才值得關注。
因此,現在,是不是有相當一批人,都是這種普遍和集體的心態:把過程過好,把風景關注好,讓自己當下的生活更有質感?
正因為如此,開始有人很注意這種細膩、細致、細節的品味和質感。
這種心態倒逼在圖書上,就出現了一批很“人性化”的書切合這種心理,從開本、風格、內容和字體都很“范兒”的書開始出現。
而且,這樣的書定價三十多元,還賣得很好!
為什么,姐看的不是書,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不管是看名家的作品,還是看同齡人的文字,還是看什么樣……都是要從中看出一種“生活的味道”:我是在生活,而不是在討生活。
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這種閱讀需求和心態倒逼,就出現了這樣一些小開本、文藝范、高定價的圖書。
為什么這些書能夠做出來?
因為春江水暖鴨先知。這樣一些人,就活在這些圈子里;天天浸染在這些氛圍里,所以,骨子里面,就代表著這樣一群人;所以,也就很容易尋找到這樣一些東西。
因此,他們能夠率先做出這些東西。
這跟那些跟風的不一樣。
那些跟風的人,只是跟這種形式,卻不是跟這種味道。
在跟風中,他可以做得形似,甚至神似,但是,卻不像植根在這些味中的人,是真正的“是”,而不是“似”。
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我們做書,也要找到自己所植根的部落(類型/階層、圈子和群體),并且要真正體味和浸透其中的文化、族群和自我意識,然后,去尋找能夠表達這種精、氣、神的符號、視覺與文字,然后,才能做出代表這種潮流的旗幟性作品。
但我們的部落在哪里?
我們是游民。到處游蕩。沒有哪個部落是真正屬于我們——這是另外一些中國人的典型形態和心態。
他們游離在所有部落之外,就像幽靈一般,到處飄蕩,沒有自己的歸屬。
如果哪個部落強大,或者哪個部落有了熱鬧,他們都會附著上去;或者,就像廣場運動一樣,誰呼喊一聲,就會無意識地從眾……
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人的生存狀態,就是被分為這兩種:一種就是有部落的人,一種就是漂移者——而且,他們可能是大多數。
所謂文藝范兒,其實更多的,就是這種新部落的小眾文化——有格、有調,有品,有味,有自己的意趣和生活方式。如果能夠做出自己的作品,那就是有特色。
而這種小眾的東西,如果能夠跨越圈子的壁壘,把眾多漂移者吸附過來,甚至裹挾著他們一起做“集體運動”,它就成了大眾和流行的文化。
我們現在要做的是什么呢?
第一,研究這種“新媒體部落”。它們的亞文化圈和集體心態是什么?
第二,他們的自我意識、族群認同和文化建構——用什么樣的符號、文字(語言/話語)和影像(視覺)可以表述出來?
第三,由此形成的“作品”,從語言、內容到形態(如開本、風格和細節),到底是什么樣的?或者,應該是什么樣的?
第四,它們如何能夠成為引爆點,吸附漂移者,從而成為大眾和暢銷的文化?
(我們做的書,并不只是做給這種新部落的人看的。事實上,有關他們自身的作品,或許并不能吸引他們。因為,他們在新部落里獲得的更專、更精、更深。相反,倒有可能是那些大多數的漂移者更喜歡這種文化的流行。)
第五,我們,到底應該怎么樣,才能符合這種從新部落到大眾文化的需求?
這或許并不只是作者需要這樣考慮,編輯圖書也要考慮,甚至,宣傳推廣更要考慮。
就像《不一樣的卡梅拉》,它起先在出版時是直接面對“大眾”,所以,慘遭遇滑鐵盧。
但是,當它進入中國、進入網絡,以會員制營銷的方式,粘附了一批精英粉絲(正在尋找新家教理念)的人,是他們的評價、推薦和分享,才真正讓這部作品“口碑營銷”,帶動了大眾的銷量。
但這還不是關鍵。
關鍵在于,當這批人以卡梅拉為中心,構建起一個新部落時,實際上形成了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一種自我意識、族群認同和文化建構。在這種新部落里,大家分享、表達、閱讀一體化——閱讀者成為創作者,創作者成為新的閱讀者。這是一種資源稟賦的建構:你在一代又一代地培養著作家、培育著自己的讀者。
而且,在這個新媒體部落里,大家以這種“閱讀”為中心,進行著社會交往——這才是自我意識、族群認同和文化建構最核心的東西。
因此,內容資源、口碑營銷和社交,其實是這種新部落的核心。
我發覺,我們大多數時候,還是在“從自己出發”來寫作或做書。
而不是從這種新媒體群落出發。
近年來,所有值得研究的暢銷案例,都是以這種從“新部落”到“大眾漂移者”的軌跡為軸心——不信,你仔細梳理一下,看它們從口碑營銷、亞圈子文化機制以及引爆點的鏈條是如何做到的!
這才是2014真正值得注意的潮流和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