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良
一部優秀的醫學科普圖書應該具有科學性、實用性、通俗性以及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和可操作性。這些是對醫學科普作品的基本要求,凡從事醫學科普創作的人員應該對此有充分的認識,并在創作中努力體現[1]。
一、醫學科普作品七大要素
1. 科學性
科學性是醫學科普作品的生命,即醫學科普作品的內容正確,取材可靠、數據準確,引文準確,用詞準確,所以創作時要有正確的科學態度,決不能為了新奇而傳播一些反科學的東西。醫學科普作品的科學性體現在作品中所論述的醫學科普知識、技術和方法,應該是準確無誤的。嚴禁將愚昧的、迷信的、偽科學的甚至反科學的內容寫進書中。醫學科普中的科學性的問題系人命關天的大問題,容不得半點馬虎。
2. 實用性
實用性即醫學科普作品有實用價值。實用性是醫學科普作品存在的先決條件,實用性體現在作品的內容上,所寫的內容能否用來幫助人們防病治病,健康養生,便是檢驗是否具有實用性的標準。實用性不等于實用主義。醫學科普作品不應僅僅是被動的滿足人們的需要,更應主動的給予人們科學的思維和方法,糾正防病、治病、保健強身領域里錯誤的思想,用案例來看待實用性,將人們導入科學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3. 通俗性
通俗性是指一般讀者看得懂,容易接受。如果醫學科普作品不具備通俗性,那它就是醫學教材和學術參考書。因此,通俗性是醫學科普作品存在的價值。將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通過科普作者的筆表達出來,讓群眾容易接受,這就要求科普作品的通俗性。通俗性是醫學科普創作的重要技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所以,要了解讀者的接受能力,用他們熟悉的事物來比喻,用他門熟悉的語言來表達需要普及的醫學知識。用簡練的文字、清晰的語言進行創作,創作人員也要深入學習掌握醫學科學知識,才能使普及的內容融會貫通。醫學科普作品要通俗,讓廣大群眾容易接受,就必須按以下要求去寫作。第一,通俗易懂的內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實際。第二,寫作方法要深入淺出。第三,盡量少用專門術語。第四,化抽象為具體。
4. 思想性
思想性對醫學科普作品來說,有更廣義的思想要求,即醫學科普作品應從思想上影響讀者,引導他們認識科學。如果不具備思想性,那么作品便沒有靈魂。應把思想性融化作品之中,通過醫學知識的普及來使人們破除迷信,理解接受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科學思維方法,也即用科學的衛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識和方法進行全民健康教育。
5. 藝術性
藝術性醫學科普創作的目的是將醫學知識向廣大群眾傳播,而廣大群眾不是醫學專家,即是醫藥某一領域的專家,但不是此項科技技術的專家。要使非專業技術人員接受此項科學技術知識,就必須采用一定藝術表現形式。為此,在不違背科學化的前提下,醫學科普知識提倡做一些藝術化的處理,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
6. 可讀性
可讀性是對醫學科普作品寫作和文字表達而言。具體要求作品層次清楚,文字簡練,表達準確,寓教于樂之中。大詩人杜甫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說,語不乏味,言有生活氣息,形象感人,語言既生動,又富有趣味性。因此,高水準的科普作品,應注意語言推敲、凝煉、升華,使其具有可讀性。
7. 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醫學科普作品不光是一般的知識普及,簡單的介紹原理,而是將要普及的東西介紹的具體詳盡,對其技術方法及具體操作表達完整準確,便于讀者學習、掌握、應用。[2]
二、醫學科普作品創作方法
近年來,多元化媒體的發展,醫學科普作品的傳播方式靈活多樣,主要包括有說明敘事體、科學文藝體、科技新聞體等多種體裁。筆者認為醫學科普作品創作方法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 醫學科普素材
醫學科普素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圍繞廣大群眾所關心的健康問題,怎樣提高生命質量,倡導科學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給予健康生活指導。第二,宣傳“預防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把人們自身的健康問題納入預防為主的軌道,提升人們健康意識,防患于未然。第三,大力宣傳科學的診斷治療疾病的方法,反對偽科學,破除迷信,讓廣大群眾自身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與康復的辦法。第四,面向基層,面向農村,普及農村衛生,為農民健康著想,減輕缺醫少藥的負擔。
2. 醫學科普作品的創作方法
醫學科普作品的創作應該掌握以下方法:第一,寫作主題明確。作者要做到明確主題,用心巧妙選材,選材要真實、可靠,絕對科學。第二,結構層次有序。一本成熟的作品,是經過作者要精心構思,編寫提綱是構思的重要方式,對編寫提綱要做到反復修改,深入思考,使其內容有詳有略,重點突出,具有特色。第三,重視作品細節。在用詞方面,醫學科普作品要求做到通俗、流暢,不用古怪的詞語,少用專門術語;在配圖方面,可以采用漫畫式、圖文解讀式等常見的方式。第四,結合市場需要,擬出好書名。好書名有三大要素:一是準確性,就是書名要與內容相吻合,能準確的概括和揭示出作品的基本內容;二是鮮明性,書名如同眼睛,鮮明性特別重要,能起到吸引讀者的作用;三是簡潔性,簡潔的書名具有概括性,書名的字數越少越好,越少越簡潔醒目。除此之外,作者完稿后要多修改,為提高書稿質量,完稿后要做幾次修改很重要。在修改時要有“割愛”精神,給自己的作品“擠水”“消腫”,去掉一切蕪雜和不當的內容,文稿才能精練,重點突出。
在當今人人關注健康的新時代,如何創作編纂出一系列內容科學實用,貼近大眾需求,使讀者能夠“看的懂、學得會、用得上,行之有效”,融“科學性、實用性、通俗性、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于一體的醫學科普圖書,是擺在我們從事醫學科普編輯出版工作者面前的研究課題和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