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殿順+張博


[摘要]本文將數字出版進行了“廣義”和“狹義”的概念區分,并對數字出版的核心層、相關層和外延層給出了界定。文章提出了數字出版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和指標設計,并提出構建分層的發布機制和發展預測模型的設想。
[關鍵詞]數字出版;產業統計;指標體系
[作者簡介]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培養博士后。
[基金項目]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出版課題項目《數字出版產業統計體系和指標研究》(編號:B 2013-11-1);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4 批面上資助項目(編號:2013M540007, 2013M540802)。
數字出版是一個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而發展起來的產業,正逐漸成為是我國出版產業、文化產業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成為新聞出版業轉變增長方式、實現升級轉型的重要著力點。
統計數據對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有著重要的意義,國家產業政策的制定、企業經營策略的抉擇,都要參照和依據統計數據。目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每年都會發布我國的數字出版產值(2013年改為“總產出”),不過,由于在分類和統計方式上存在一些問題,這些統計數據也引發了行業和社會一些不解甚至爭議。統計的權威性來自于標準的統一和分類的精準,制定全新、統一、標準的數字出版產業統計標準和分類體系,并使其進入日常產業統計的序列,已成為新聞出版產業轉型和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現有統計體系的問題
數字出版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發展的時間不長,對于其統計指標體系的研究也基本處于起步階段。從2005年開始,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所屬的科研機構——中國新聞出版研究所(現已更名為“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開始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統計,把“手機出版、網絡游戲、數字期刊、電子書、數字報紙(網絡版)、網絡廣告、網絡動漫、在線音樂、博客”等作為主要統計門類,并于2007年首次發布了《2005—200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報告》。隨后每年,新聞出版研究院都會發布數字出版產業發展報告,并公布數字出版的產值。根據官方的統計數字:2006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產值為213億元,2007年為362.42億元,2008年增長至530.64億元,2009年達到799.4億元,2010年則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51億元,2011年達到1377.88億元,2012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營收達到1935.49億元,接近2000億元。
應該說,這一帶有特定歷史時期烙印的統計數字的發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全民關注度和社會影響力,對產業的發展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不過,由于這一統計在分類上將手機音樂、網絡廣告等納入數字出版而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解釋,也引發了新聞出版行業內部和社會各界的不解。此外,由于此項數據在統計時,采取企業申報和預估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在準確性上也有待提升。從2010年開始,上海、北京等一些省、市、區開始發布區域性的數字出版產值情況,由于公布的標準并不相同,在哪些產業門類應該劃入數字出版的問題上也有很大分歧,引發了一些社會爭議。甚至有學者質疑:數字出版產業產值到底是“發展”出來的還是“統計”出來的?
總結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統計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于數字出版的外延和內涵缺乏準確的界定和描述,導致相關性不強甚至缺乏相關性的產業被統計在內。
2.一些子分類的數據在征集上存在較大難度,幾個局部數據失真,導致總體產業數據偏差較大。
3.在“局署合并”的大背景下,原有統計框架缺乏延展性,不能適應行業的新發展和新變化。
4.反映發展狀況的產值和規模數據預測機制不完善。
二、數字出版概念范圍的重新界定
《2005—2006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首次以官方的名義給出了數字出版的權威定義:“只要使用二進制技術手段對出版的整個環節進行了操作,都是數字出版。”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定義也顯示出過于寬泛、模糊等問題。
2010年,原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出政發[2010]7號)》重新界定了數字出版的概念:“數字出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內容編輯加工,并通過網絡傳播數字內容產品的一種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為內容生產數字化、管理過程數字化、產品形態數字化和傳播渠道網絡化。目前數字出版產品形態主要包括電子圖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網絡原創文學、網絡教育出版物、網絡地圖、數字音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數據庫出版物、手機出版物(彩信、彩鈴、手機報紙、手機期刊、手機小說、手機游戲)等。
這一概念對數字出版特征和主要產品形態都進行了較為細致的界定,有助于從業者更清晰地了解其業務范疇。不過,這一概念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如分類標準上的不統一導致最終的分類交叉,比如電子圖書和網絡教育出版物并非是并列、排他的兩個概念,電子圖書中可以有教育類的電子書,而網絡教育出版物也可能以電子圖書的方式在網絡上發行。鑒于此,筆者認為,我們有必要重新對數字出版的概念進行界定。
1.廣義數字出版和狹義數字出版
當前,媒介融合趨勢日益加劇,出版與廣電、影視以及互聯網新媒體形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廣義的數字出版的概念應體現包容性和延展性。廣義的數字出版,可以界定為一切利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對內容創意進行制作、開發、包裝、運營和銷售的傳播行為。
狹義的數字出版,則可以界定為“數字化+出版”,“數字化”是指文本的創作、記錄、存儲、編輯、呈現、檢索、銷售等環節,均使用數字化手段;“出版”則強調其是一種傳播行為,且強調以“文本”閱讀為主要形式的傳播行為,目的在于讓大眾獲知知識和信息。
2.數字出版核心層、外延層和相關層
根據廣義和狹義的概念劃分,進而可以給出數字出版的核心層、外延層和相關層。
具有合法(合規)出版資格的出版機構,包括依法批準設立的圖書、報紙、期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社等,所從事的數字化轉型業務,構成了數字出版的核心層。
新聞出版總署還向傳統新聞出版企業之外的一些新興企業頒發了互聯網出版資質牌照以及電子書出版、復制、發行和進出口資質牌照。而根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不論是傳統出版單位進入網絡出版領域還是從事電信增值服務依法許可或備案的網絡公司,須經過審核批準才能開展互聯網出版業務。照此,一些獲得《互聯網出版資質》和《電子書出版、復制、總發行和進出口資質》的非傳統出版企業,也是合法(合規)的數字出版單位,他們構成了數字出版的外延層。此外,筆者認為,與數字出版產業鏈相關的數字內容加工、數字軟件服務、數字化內容分銷以及數字出版設備制造等,也應劃為數字出版的外延層。
此外,日新月異的技術已經突破了新聞出版行業原本的管理界限,如今很多互聯網企業在辦理了ICP執照(即《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根據國家《互聯網管理辦法規定》,經營性網站在辦理ICP證后,才可以從事互聯網業務)后,也在從事與廣義的數字出版相關的業務,他們共同構成了數字出版的相關層。
圖1 數字出版“三層”
3.基于不同維度的數字出版產業分類體系研究
數字出版的類型可以根據內容差異、產品表現形態和載體形態進行不同的劃分。按照傳統出版的內容差異性,可以將數字出版分為大眾類數字出版、教育類數字出版和專業類數字出版;按照產品表現形式,可以分為電子書、數字報紙、數字期刊和電子雜志、網絡作品發布、專業數據庫出版、按需出版等;按照載體終端和傳播渠道,又可以分為基于CD-ROM的電子出版、基于PC的互聯網出版、基于手機的移動互聯網出版和手持出版等。
圖2 數字出版多維度分類
三、數字出版產業統計指標體系構建設想
1.統計指標的設置原則
(1)可比性。數字出版產業指標設置應與整個國民經濟以及各行各業具有可比性,既要與自身統計數據縱向可比,又要與國內其他行業數據同向可比,還要盡可能與國外數據橫向可比。
(2)特殊性。數字出版產業既有類似其他產業特點的一般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產業特點的特殊性。因此既要考慮數字化內容的生產、制作、加工、傳播等一系列具有專業特色的業務指標,又要考慮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情況的通用指標。
(3)前瞻性和可擴展性。隨著數字出版產業的不斷豐富和發展,數字出版產業的外延、內涵可能會產生一些變化,因此,統計指標體系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擴展空間,確保統計分類和統計分析的連續性。
2.建立數字出版企業基本單位名錄庫
在數字出版產業統計中,可以通過建立企業基本單位名錄庫的方式,對從事數字出版相關業務的企業進行規范的管理和統計信息匯總。
(1)已有的傳統新聞出版單位的名錄庫,增加統計數字出版產業收入情況。
(2)進一步明確不同類型數字出版產業主體的分類,構建分類企業數據庫,以能夠更清晰地描述電子書、電子報、數字期刊雜志、網絡游戲等不同業務發展情況。
(3)加強對網絡游戲、運營商手機閱讀基地、期刊數據庫等數字出版門類核心骨干企業的管理和統計工作。
3.統計指標分類的設計
(1)營收指標體系。結合現有數字出版企業單位財務統計指標體系,統計其營業總收入、營業總成本、營業外收入、利潤總額、稅金等指標,并進一步細化各項支出指標。
(2)用戶指標體系。數字出版具有很強的互聯網行業屬性,統計其注冊用戶數、活躍用戶數、付費用戶數以及用戶活躍度、PV等信息。
(3)綜合指標體系。分析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對比情況、數字出版產業與全國文化產業發展速度對比情況、數字出版產業與傳統新聞出版產業發展水平對比情況等,反映產業的發展水平、經濟貢獻率以及傳統產業的轉型情況等。
4.構建數字出版產業統計ARIMA預測模型
利用經濟數學模型分析現實的經濟活動,并根據歷史數據情況對行業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是實現產業經濟現代化管理的一種常用手段。同樣,構建數字出版產業的統計預測模型,對于產業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模型和歷史數據,將對象隨時間推移而形成的數據序列視為一個隨機序列,建立數學模型來近似描述這一序列,用于預測未來一年或幾年的數字出版統計數據變化情況,如預測“十二五”末、“十三五”期間產業規模情況等。
[1]吳江文. 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設計. 出版發行研究[J]. 2013(7).
[2]向勇. 對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的幾點建議. 中國文化報[N]. 2012-5-30.
[3]楊國瑞. 科學構建廣播影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 光明日報[N]. 2013-4-11.
[4]黃孝章,張敏. 數字出版產業統計體系及指標構建研究. 科技與出版[J].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