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
醫生是一個神圣而古老的職業。醫字的繁體字寫作“毉”,下面是個“巫”字。周之前醫巫不分,醫帶有一種高尚、神秘和人文色彩,阻止生命終結的努力被賦予人文意義,不僅關涉醫藥科學,也連結文化和社會的意義。拯救身體,同時也慰藉心靈。晉代名醫楊泉《物理論·論醫》直言:“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醫,必選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愛”。可見,醫者是德才均備、科學人文兼具的典范。
著名心血管病學專家張抒揚教授主編的《醫之心——好醫生執業志》一書,從生命的敬畏出發,為醫學人文命題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書中,來自11家著名醫院的29位專家,敘述自己的從醫親歷,貫穿始終皆肺腑之言。20萬字的篇幅,生動、平和、真實、坦誠的語境中,醫之專,醫之難,醫之疼,醫之美,構成醫之心,匯聚成情真意切的集體記憶。字里行間,皆是可觸摸的醫學人文,印證了一句名言,“醫院天生是個宏大戲劇發生的地方”。閱讀本書,諦聽醫學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詞,體察特魯多“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安慰,總是去幫助”的格言,令人感慨不已。而手術臺前前后后,醫生所背負的常人很少知曉的苦樂悲歡,更是令人過目難忘,一種崇高的敬意油然而生。
例如,李小鷹教授題為《如果,能夠重來》的文中,有一個風雨交加的黃昏的記憶。得知自己將不久于人世的顧阿姨,一位肝癌晚期的白發老人,坐著輪椅在外面等了李教授兩個小時。而她正忙于搶救,沒能見上。老人幾周后去世,彌留之際只說了一句:“沒能見到李醫生”。李教授為老人這兩個小時的等待而揪心:“她想對我說什么?沒有說出來的話竟成了她臨終時唯一的遺憾”。這位著名的老年心血管病專家憶及數十年執業經歷,最難忘病人敞開心扉的傾訴,充滿信賴的目光。
孟子道:“醫者,是乃仁術也。”從黃帝岐伯到扁鵲華佗,從張仲景到孫思邈李時珍,從希波克拉底到亞歷山大·弗萊明,他們留給人間的故事充滿神奇、溫暖和活力。本書記述的執業往事,呈現了醫學精神在當代的綿延,以仁術承載仁心,承載一種對病患的慈悲與理解。
本書回應了一個重大的時代關切:醫患之間的互動理解。序言提出,醫生與患者,本是陌路人,卻因為天職,因為對生命的敬畏和對健康的渴求,坐在面對面,構筑了人世間最奇特的人際關系——醫和患,有時甚至是特殊的“生死”之交。從這一角度可以說,醫患雙方結成了生命共同體,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張抒揚教授如此勾勒這種關系:敬畏生命的醫生,離不開傾聽、專業、關切、擔當、慈懷的仁心;尊重醫生、尊重醫之科學的患者,具有信任、溝通、尊重、合作、向善的寬厚之心。有仁心的醫生,讓遺落的信任回歸。具有寬厚之心的患者,使社會重拾對醫生評價的公允。
醫學飛速發展,提供了越來越有效的技術和手段。但醫學越發展越告訴我們,人類對生命的未知遠多于已知,醫學并非無所不能,有太多的局限困惑著醫生, 有太多的時候他們無力回天,有太多的疾病尚不能根治甚至無法救治。這一殘酷現實,與“花錢就得治好病”的意識、與醫患關系被異化為消費關系和商業交易的現狀交織在一起,給備受敬重的醫生職業蒙上了陰影。人們期盼更多的好醫生,卻缺乏對現代醫學特性、醫生職業特征的理解,有時甚至誤解、曲解。傷醫事件頻繁發生。來自官方媒體的消息,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近年來每年被毆致傷的醫務人員超過1萬,令世界震驚。
本書傳遞了醫者對和諧醫患關系的呼喚。人之相知,貴相知心。醫之仁心,確需愛護、長養和信任。尊重患者,是醫生對生命的敬畏、對科學真諦的遵從。尊重醫生,則是患者對自己生命的尊重,是醫生尊嚴的體現。
詩人慨嘆“窗臨水曲琴書潤,人讀花間字句香”。春天,繁花似錦,生命綻放,是閱讀的好季節,尤其是生命主題——人類最古老的話題——的閱讀。展卷細讀本書,那一幕幕遠去了的挽救生命的場景依然揪動人心,依然讓我們落淚,反思,讓我們在狂躁中找到寧靜,在抑郁中找到疏解,在糾結中找到釋放。我們期待這些圍繞生命敬畏和守護的作品能推動醫學人文教育,提升生命品質,為社會積攢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