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亮
【摘要】中國近代文化新舊雜陳的局面,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判斷,造成了某種形式的人格分裂。這種分裂特性在婚姻方面表現為:“有意識”解放與“無意識”束縛;自我與角色的張力;人格的獨立與依附。這些沖突構成了文化嬗變的內在動力。文章以民國時期婚姻文化悖論為切入點,呈現婚姻文化變遷的復雜性,并透視近代社會文化轉型的艱難歷程。
【關鍵詞】婚姻 人格分裂 文化嬗變
近代中國經歷了一個新陳代謝的發展歷程。社會的發展首先表現為文化的嬗變,而這種嬗變必然要經歷新舊雜陳的過程,在社會轉型期表現尤為明顯。文化是價值觀的反映,新舊兩套價值系統并存的狀況,容易產生新舊觀念集于一身的悖論現象,使人格發生分裂。這種矛盾狀況在民國的婚姻文化中表現較為充分。以往婚姻文化的研究成果雖屬不少,但多停留于基本特征的闡述,缺乏深入細致的文化剖析。鑒于此,本文試圖以民國時期婚姻文化悖論為切入點,呈現婚姻文化變遷的復雜性,并透視近代社會文化轉型的艱難歷程。
“有意識”解放與“無意識”束縛
從戊戌維新到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不斷鼓吹西方資本主義自由民權學說,逐步確立了以“自由”、“平等”等理念為核心的新價值系統。中國人在自由、平等等價值理念的推動下進而追尋戀愛、婚姻的自由,于是“自由戀愛”、“自主結婚”成為當時特別是新青年中的一股思想潮流。這股潮流是對傳統“尚情而無我”①倫理特征的修正。從“無我”向“自主”的轉變,符合近世倫理發展的方向。
由于中西方社會環境的差異以及國人學識水平參差不齊,使人們對于自由的理解較為懸殊。“西哲之言曰自由者,以他人之自由為界旨哉。是言自非私德,素優學行,純粹有完全之人格者。蓋未足以語此非然者,則野蠻之自由。優為之能行文明之自由者,鮮矣?!蔽鞣健拔拿髦杂伞?,移植到中國則往往演變為“野蠻之自由”。原因何在呢?有人解釋說,“我國男子,學問純美者鮮,奸猾邪慝者多,一聞維新學說有所謂自由結婚者,于是謬讬志士結交女學生,頗有高尚純潔之女士而幾陷于騙賊之手者。”②此論認為,學問低下帶來了人格的污點,影響了人的行為。不論此說是否成立,不能否認的是,卑劣之人借自由之名行泄欲之實確實存在。自由的空氣帶來了婚姻解放的契機,同時也給女性帶來了潛在的危險。一些所謂的新女性在感性自由的支配下,追趕“戀愛自由”的潮流,因缺乏判別能力,結果陷入無良青年的圈套。這些女性在感情乃至肉體被玩弄、拋棄之后,思想、精神陷入苦悶、頹廢狀態,嚴重者甚至自殺。
這些“新女性”為什么在貞操受到質疑的情況下憤而自殺呢?從表象上看此類女性的反應與傳統舊女性并沒有什么分別,這種一致性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梁漱溟曾說,西洋文化“就是只看人心理的有意識一面,忽卻那無意識的一面;于是差不多就有以有意識心理為全個心理的見解,而種種謬誤見解悉從此生。不曉得有意識一部只是心理的淺表而隱于其后無意識之部實為重要根本?!雹圻@表明,研究人的行為與心理不僅要從表面行為著手,還要從其深層的潛意識分析。“新思想舊道德”恰恰就是“有意識”的趨新與“無意識”守舊相結合的產物。“有意識”指人的理性價值判斷;“無意識”指人的隱性精神世界,屬于潛意識。
作為改革武器的“自由”“平等”等理念,被當時部分青年女性視為實現自身解放的圭臬。從外表來看,她接受了新教育,已儼然是被新思想、新知識武裝起來的新式青年,但這就代表他或她就是個真正的新式人物嗎?當然未必。作為新舊交替的一代人,不管其承認與否,新舊兩套價值系統同時會影響其行為。愛因斯坦曾說:“我們待人接物的態度,大部分取決于我們在童年時代無意識地從周圍環境吸取來的見解和感情。換句話說,除了遺傳的天賦和品質以外,是傳統使我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但我們極少意識到,同傳統的強有力的影響相比,我們的自覺的思想對于我們行為和信念的影響是那么微弱。”文化就是生活方式④,舊的價值觀念以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悄無聲息的內化于潛意識當中,以不自覺的方式支配人的行動。表面亮麗光鮮的青年人,由于傳統文化的長期熏陶、浸潤,一些陳腐的舊觀念已經潛移默化地楔入了她們內心深處,骨子里她們仍然秉承著舊思想、舊觀念。與傳統女性相比,她們只是外在的包裝不同而已。兩套價值系統不自覺的沖突導致一些女性在情感與肉體的短暫歡愉之后,帶來的是深深的“失貞”的痛苦,其內心無意識的貞節觀念不由自主地緊緊勒住了她,讓她感到羞愧、羞恥,甚至無顏存活于世。由此可見,個體接觸、學習到的新思想只有從表面的“有意識”狀態,內化為“無意識”狀態,她才算真正完成了思想的轉變或解放。只有這樣,她才能避免轉型社會帶來的“雙重”人格造成的困擾或苦難。
另外,造成當時女性苦惱或苦難的另一原因可能是部分女性對“自由”、“平等”的理解有偏差?!白杂伞薄ⅰ捌降取笔峭苿觽€性解放的前提,同時也是個體追求婚姻幸福的必由之路,具有普世意義。但這僅僅是就事物發展的趨向而言。如果要具體到個體的實際婚戀當中,“自由”、“平等”理念并不等同于戀愛成功、婚姻幸福,即它本身并不能保證每一樁“戀愛”、“婚姻”都成功,它只是賦予了女性與男性同等的權利。中國的女性長期生活在重壓之下,先覺者們追求幸福的心情極為迫切,以為拿來了“自由”、“平等”就等于踏上了幸福之舟,定會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當時青年們的普遍心態。事實上,追求幸福之人,不僅是乘客,還是駕駛員。能否到達理想的彼岸,不僅取決于其是否有乘船的資格,更取決于駕駛技術。沒有相當的學識來指導,多數則會舟覆人亡。時人早已敏銳的觀察到,“西人自由戀愛而多美滿結果者,蓋渠輩自幼男女同學,能互知性情底蘊故也。今我國男女同學,尚未普遍實行,而稍受新鮮空氣之青年男女,皆以為自由戀愛,必較舊式婚姻為善。于是相識不多時而結為夫婦者有焉。結婚不數日而離婚者有焉。”⑤中國的社會環境與西方相比,其開放性非常有限度,男女社交自由度相對較小,雙方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就倉促以“自由”的名義步入婚姻。此情此景之下,新路行不通,舊思想則不由自主的沉渣泛起,在新舊思想的雙重擠壓之下,這些女性的悲劇就不可避免了。
自我與角色的張力
當時,新的婚姻觀念作為傳統婚姻的對立面在中國雖已生根發芽,但對社會的影響力還非常有限,并沒有被大多數民眾所接受,即新式婚姻缺乏充分的“社會性”。在多數民眾之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仍然支配著他們的婚姻生活,新式婚姻在社會上立足還有相當的難度。
這種社會氛圍不僅影響了一般民眾的婚姻,而且對當時反封建斗士們的婚姻無疑也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如大家熟知的魯迅、胡適等,從而造成了“自我”與“角色”的緊張?!白晕沂侨藗儗ψ约核钟兄匾拍畹募稀?,⑥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斷,⑦在這里指代人格獨立和個性解放的理念;“角色”屬于社會學范疇,指圍繞人的社會地位的一套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如上所述,“自我”體現的是個性,在婚姻中表達的是自己真實意愿,體現的是婚姻當事人人格的獨立與自主。角色既然體現的是社會關系,對于魯迅、胡適而言,其定位首先是以作為母親的兒子而存在,這是孝道的體現,德行的集中表達。孝道是傳統中國人安身立命之根本,傳統社會的中國人幾乎都要為自己的不孝付出慘重的代價。理念中的“孝”,在實踐中表現為事事順從。魯迅、胡適要扮演好兒子的角色,自然要聽從母親的安排,真實意愿的表達只能埋藏在心底。這里潛伏的危機就是母親安排的婚姻可能并不符合他們自己的意愿,而要做孝順的兒子,此時必須犧牲“自我”。這樣“自我”與“角色”二者之間的價值緊張就不可避免了。
作為反封建斗士,他們對傳統婚姻的批判可謂不遺余力,他們犀利的批判鋒芒與熱情的鼓動和宣傳激勵了大批年輕人走向了反抗封建婚姻之路,但他們自己的婚姻卻依舊因襲了傳統的老路。自我與角色的張力,二者之間的矛盾在他們身上體現得非常充分。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其根源應是深厚的封建禮教土壤的束縛。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非常坦誠的承認了這一點:“我自己還是世人,離不掉環境,教我何從說起。但倘到必要時,我算是一個陌生人,假使從旁發一通批評,那我就要說,你的苦痛,是在為舊社會而犧牲了自己。舊社會留給你苦痛的遺產,你一面反對這遺產,一面又不敢舍棄這遺產,恐怕一旦擺脫,在舊社會里就難以存身,于是只好甘心做一世農奴,死守這遺產。有時也想另謀生活,苦苦做工,但又怕這生活還要遭人打擊,所以更無辦法,‘積幾文錢,將來什么事都不做,苦苦過活,就是你防御打擊的手段……但我們也是人,誰也沒有逼我們獨來吃苦的權利,我們也沒有必須受苦的義務的,得一日盡人事,求生活,即努力做去就是了?!雹?/p>
有學者曾撰文深入分析了魯迅與朱安結婚的理由:其一是身處革命時代,死無定期,母親要有人陪伴,因此遂了母親的愿望;其二是要富裕妻家的經濟援助;其三是魯迅年輕時代反封建認識的模糊。⑨由這三點理由可見,魯迅自身的主觀愿望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其選擇了順從。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人類的每一個體生存于文化環境之中,同時也生存于自然環境之中,個體所生存其內的文化包圍著并制約著他的行為?!雹馍钤谑浪咨鐣械膫€人,任其思想天馬行空,但在實際生活中仍要考慮社會環境對其行為的容忍與接納,如果個人不能在社會上立足,其它的理想與宏圖自然也就無從談起。由此可見,即使像魯迅這樣的反封建斗士在某種程度上也要向社會低頭,那么一般的社會青年要為自己理想的婚姻去抗爭無疑則更困難。
人格的獨立與依附
經過新文化運動的推動,“自由”、“平等”等價值理念逐漸為中國人熟知,并有不少青年以此為武器去追求自己的新式婚姻生活。然而,這些價值武器雖然被一部分人接受,但其產生條件在中國始終不充分。這些理念在中國的出現,與其說是經濟變動的碩果,倒不如說是民族危難刺激的應急反應。
熟悉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西方的個人主義倫理觀念不僅僅由經濟基礎催生,它還與西方的整個文化系統緊密相連。西方倫理以個人為本位,中國倫理以家庭為本位,這種差異是由哪些因素導致的呢?有學者認為,倫理差異的源點在于東西方宇宙觀、宗教觀等因素的根本不同。從宇宙觀上講,中國推崇有機體宇宙觀,而西方則是離散集合體宇宙觀。這樣產生的思維方式就不相同,中國的類似于“原邏輯思維”,而西方則屬于邏輯思維。從宗教上來講,西方文化把人理解為肉與靈的結合,肉體等同于無機物,可以分割獨立;靈魂是理性、意志和欲望的組合,這樣每一個人就都有一個僅僅屬于自己的精神實體。由此,人在精神方面就是獨立的個體,由此產生了西方的個人主義。由此可見,西方的“自由”、“人格獨立”等理念不僅僅產生于經濟因素,還與其文化體系有關聯,是多種因素相綜合的產物。因此,在“團體結構”社會產生的“自由”“平等”等理念雖為中國人所熟知,但很難植入生活在以“差序結構”為社會特征的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那些高喊“民主”“自由”的言論上聽起來很先進的人,內心深處可能皇權或者威權思想依然存在,就不用說那些依然生活在傳統陰影中的青年人了。
宇宙觀以及宗教觀等文化因素我們不妨統稱之為信仰體系。那么,個人獨立人格的實現不僅要經濟獨立,還需要信仰體系的變更。由此我們不難想象,中國婚姻文化的改造要從兩個方面同時著手:一是提升個人經濟能力;二是改革信仰體系,二者缺一不可。
經濟地位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婚姻個體在家庭的地位,這是確定無疑的。但婚姻文化的變革,僅僅依賴于經濟因素則遠遠不夠。經濟因素從長遠來看,可能會出現波動,而經濟地位的下降則可能導致脆弱人格的崩潰,因為獨立人格缺乏多體系的支撐。倘若出現這種情況,防止人格墮落的良藥就是倫理觀念的繼續深化。倫理觀念的改變依賴于信仰體系的改造。信仰作為民族文化特征存在,一經形成則具有長久的穩定性,不會因經濟的變動而驟然崩潰,它會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個體之中,并支配著個體的思想與行為,使婚姻文化脫離經濟的干擾而保持長久的穩定性。
傳統中國倫理講究“尚群”而“無我”。這種“無我”特性,在生活實踐中表現為“屈己以從人”,以自我個性的犧牲維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融洽,最大限度的保證社會自身的協調統一。但自我的喪失,使個體淹沒于群體當中,進而缺乏追求個人權利的自由。人格的喪失,必然會產生社會依附性,特別是女性對于男性的依附心理根深蒂固,并不因社會制度的變革而與傳統發生斷裂。如當前得到不少女性認同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不如生得好”的想法,就是最好的證據。
今天的中國,婦女就業比民國時期充分多了。這種依附思想之所以沉渣泛起,恰恰是提升女子人格僅注重經濟因素導致的惡果。鑒于此,婚姻文化的變革或改造除了注意經濟因素以外,同時也要注意文化源頭的改造。信仰體系是一個民族思維方式、思考問題的起點,人格獨立意識的樹立猶賴于此。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婚姻文化的悖論反映到個體身上,表現為個體人格的分裂,它折射了那個轉型時期新舊文化沖突的特征。新舊文化的相互作用機理,要求我們以包容的心態善待新舊文化,對于傳統要充分的批判、繼承,對外來新興元素充分論證,謹慎吸收。只有找到二者的契合點,才有可能實現文化的有機融合,建立有效的價值系統和信仰體系。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新舊文化集于一身造成的人格分裂,實現文化的嬗變轉型,達到“新民”之目的,從而為民族的發展建立堅實的根基。這不僅關系到千千萬萬人的婚姻解放,還直接影響到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社科部講師)
【注釋】
①③④梁漱溟:《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57頁,第173頁,第32頁。
②竹樁:“女權說”,《女子世界》(第一冊)第五期,女子世界月刊社,線裝書局,2006年,第373~374頁。
⑤“余友之婚姻談”,《申報》,1923年6月15日。
⑥[美]S.E.Taylor L.A .PeplauD.O.Sears:《社會心理學》(第十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01頁。
⑦[奧]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第15頁。
⑧《魯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224頁。
⑨段國超:《魯迅家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94~195頁。
⑩[美]懷特:《文化的科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20頁。
責編/豐家衛(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