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玲 蘭寶
【摘要】文章從“趨勢的性質”角度出發,通過理論分析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最終會導致資本主義社會的衰落;通過實踐考察,提出資本主義社會的改良和制度的微調延緩了資本主義滅亡的歷史進程。用歷史的眼光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觀察歷史發展的趨勢: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關鍵詞】趨勢的性質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兩個必然
所謂趨勢的性質是指,一方面,某種客觀事物內部存在著沿著一定方向發展并且一定會實現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同時存在的各種起反方向作用的因素又會阻滯、延緩并且部分抵消這種必然性,但是,起反作用的因素不可能從根本上取消這種必然性,它只能減弱必然性的作用,使必然性只有在一定情況下,并且經過一個較長的時期,才會清楚地顯示出來。①據此,運用“趨勢的性質”可以從三方面理解“兩個必然”的論斷:一是理論分析,即由于資本主義自身的矛盾—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的激化,導致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二是現實實踐,即現實社會中由于資產階級的局部改良,無產階級政黨的變質等因素的阻礙,延緩了資本主義滅亡、社會主義勝利的進程;三是從理論與實際結合上分析現實中一些起反方向作用的因素會阻礙、延緩“兩個必然”的進程,但“千古勝負取決于理”,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理”符合廣大人民的意愿,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所以社會主義最終必然會代替資本主義。
理論分析
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揭示,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總是處于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而生產關系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既是統一的,又是矛盾的。正是一矛盾的對立統一,推動了人類社會不斷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人類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時,從生產力來看是社會化的大生產,不僅生產資料的使用社會化了,而且整個生產過程和生產的產品都社會化了,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卻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這樣,生產的社會化就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間發生矛盾,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資本主義時代發生的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產力得到發展、提升了生產的社會化水平,而生產社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又必然要求生產關系相應變更。所以,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迫使資本主義的所有制相應地進行調整。早期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是單個資本家所有制,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第一次技術革命發生后,資本主義工業化逐漸轉向了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而要辦重工業或者修鐵路,單個資本家是力不勝任的,這就迫使單個資本家聯合起來,成立各種股份公司,把資本集中起來使用,于是單個資本家所有制過渡到集團資本家所有制。到了19世紀下半葉,第二次技術革命發生后,生產社會化的發展迫使集團資本家之間再聯合,形成壟斷資本家集團所有制。而到了20世紀40年代以來第三次技術革命發生后,隨著生產社會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壟斷資本家集團借助國家的力量,建立和發展了跨國公司和各種形式的國際壟斷聯盟,以便適應生產國際化的要求。但是從總的趨勢來看,它進行內部調整和變更的余地越來越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是在資本主義范圍內資本社會化的最高程度,而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卻越來越高,所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局。
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在生產上具體表現為:一是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二是個別企業生產、經營的計劃性、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尖銳對立,因而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就必然會爆發,而且在經濟危機期間,伴隨著能源危機、金融危機和社會危機,使國家資本主義應付危機的能力越來越弱,本身也陷入了嚴重困境。為了擺脫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困境,壟斷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主要也只能向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開刀。而這種擺脫困境的辦法勢必加劇階級矛盾,使富有組織性、紀律性和團結協作精神的無產階級擔當起“掘墓人”的使命,從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陷入困境之中,最終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運用了“剩余價值”的理論考量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從而揭露了資本家對工人階級赤裸裸的剝削和壓榨,這也充分說明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嚴重的對立,而這種對立也必將導致無產階級的革命。資本家組織源源不斷的生產不是因為人民生活的需要而生產,它生產的目的就是最大化的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也懂得如何去“投資”,他們將剩余價值的一部分投入到再生產中,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工人數量的驟增,越來越多的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盡收囊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完成資本積累。資本家實現了財富積累,而工人卻只有貧窮的積累,這必將導致兩者階級的嚴重對立,并引發革命,進而導致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替代。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必須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狹隘地將之視為兩個不相關聯的階段,相反它更是一種此消彼長、不斷趨近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要經歷從量變到部分質變再到全部質變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因素的增多,這就為新社會的產生創造條件。這也證明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軌跡是更趨近于社會主義,而不是偏離社會主義。所以,資本主義代替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必然結局,是資本主義社會兩大對抗階級之間斗爭的必然結果,是從發展的本質和歷史的角度審視下的必然結果。
實踐考察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由于現實中資產階級進行內部調整和改良,某些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政黨出現了失誤等等因素交互作用,使“兩個必然”理論還沒有變成現實,使社會主義最終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趨勢出現暫時的反復與曲折。
資產階級調整生產關系,緩和生產矛盾。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增高,資產階級在不觸動其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對其生產關系作某些局部調整和改良,使單個資本家所有制發展為集團資本家所有制,又發展為壟斷資本家集團所有制,再進一步發展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并逐步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使資本的社會化形式在資本主義范圍內達到最高程度,通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宏觀調控,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圍內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要求,克服經濟危機、緩解了社會矛盾,從而阻礙和延緩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的程度。
資產階級出臺并實施系列政策,緩和階級矛盾。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國家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系,涉及到失業、最低生活保障,教育、醫療等,然而這種福利的實行仍然改變不了工人被剝削和壓迫的境地,改變不了社會貧富分化的局面。雖然資本家提高福利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同資本家財富的增長卻是相差甚遠,少數人掌握著大量財富,公司高層與普通員工的收入差距高達四五百倍。所以比起資本家財富的驟增,工人的收入增加是非常有限的。無論資本家為工人提供多好的社會保障和福利,仍然改變不了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這種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工人的地位在根本上還是沒有得到明顯改觀;不管資本家將套在工人身上的鎖鏈放的有多長仍然改變不了工人被剝削的本質。
資產階級是有長期的統治經驗和統治能力的,盡管這些調整措施不能根本解決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產與消費的矛盾和勞資階級矛盾,相對地延長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壽命。與此同時,由于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因而社會主義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吸引力還不是很大。但這些現象只是暫時的,社會主義最終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與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生產力相比,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相對較低,面對這種新形勢,有些人信念動搖了,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兩個必然”的論斷已經失效了;同樣,1989年以來連接發生的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事件,使不少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和社會主義前途產生了疑問,蘇東劇變是否預示著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呢?事實上,我們不能對歷史發展趨勢作簡單推斷,觀察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決不能只根據一些暫時的、局部的或表面的現象就作出判斷,而應當站在歷史的高度,用歷史的眼光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觀察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事實沒有也不可能改變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馬克思關于“兩個必然”的科學論斷是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的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戰后,資本主義經濟雖然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并沒有解決。也正由于這個基本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切都是相反相成的:財富的積累與貧困的積累同時并存;“資本的過?!迸c“人口的過剩”同時并存,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又不斷地破壞自然;它是以往全部階級社會中最具創造性的社會,同時又是最冷酷無情的社會;它的生產力越發展,矛盾越大。所以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處于尖銳的矛盾對立之中。那么解決矛盾的出路何在?如果只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做些調整,是無濟于事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資本主義擺脫困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0世紀80~90年代發生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事件,使社會主義事業落入低谷,但始終改變不了世界發展的總趨勢。蘇聯的社會主義讓全世界的無產階級看到了曙光,二戰結束之后,許多生產力比較落后的國家都建立了社會主義,但是由于無產階級政黨的在指導思想上的失誤和日益暴露的政治、經濟體制上的弊病導致了社會主義國家無產階級政黨的垮臺,這使得社會主義事業一度進入了低潮。于是西方的政治家歡欣鼓舞,認為蘇聯的解體預示社會主義的失敗,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失敗。事實上恰恰相反,蘇東劇變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失敗,也不是社會主義的失敗,而是因為背棄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背棄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導致的。這一事件其實恰恰說明了蘇東社會主義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沒有真正領會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質,沒有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脈搏。
蘇東劇變不能說明馬克思主義不靈了,社會主義失敗了。蘇東劇變后上臺的極端民主派所推行的社會改革方案,造成這些國家經濟混亂、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們的懷舊情緒不斷升溫,紛紛推舉左翼政黨上臺執政,一時間“不僅在匈牙利,而且在十幾個國家—從烏克蘭到保加利亞,從立陶宛到斯洛伐克,披著各式體面外衣的共產黨目前正起著決定性作用”?!肮伯a主義在歐洲沒有壽終正寢”②。壞事變好事是辯證法,事實勝于雄辯是真理,從獨立后的俄羅斯各派政治力量斗爭激烈,政局動蕩,加速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瓦解,政府的“休克療法”更是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造成了俄羅斯經濟未來十幾年都處于低迷狀態,再到塞爾維亞、波黑等國家建立在民族利益基礎之上的多黨制通過煽動民族情緒為各自的利益服務,以致政黨之間關系緊張,國家事務不能得到及時妥善的解決,暴力沖突隨處可見,給整個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2008年的經濟危機更是造成了東歐國家的經濟危機。東歐的事例,在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再一次用鐵的事實、血的教訓昭示天下:資本主義不是人類的真正未來,社會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資本主義是必然要滅亡的,但它的滅亡不可能是筆直走向墳墓的過程,而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過程。在人類的歷史長河當中,階級斗爭、朝代更替抒寫著人類的斗爭史,而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代替舊的生產方式勢必要經過反復曲折的過程,資產階級為了建同封建地主階級經歷了長期多次的斗爭,勢必也會遭到封建地主的負隅頑抗,所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也同樣會遭到頑強抵抗。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不是全世界社會主義的失敗,更不是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失敗,局部或者部分的失敗只是人類社會主義事業進程當中的一個曲折發展的階段。事實上歷史上任何一次社會形態的更替都不是很順利的,都需經過多次反復。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社會更替是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偶爾的暫時復辟也是難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挫折,這種挫折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③
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趨勢和走向是:從回升到復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3~2014世界社會主義黃皮書》指出,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有如下的特征:第一,共產黨執政國家社會主義再造輝煌,這是世界社會主義的主干和中堅力量。第二,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力量蓬勃發展。這是繼社會主義國家之后21世紀社會主義最有希望的地區。主要集中于“三南一北”地區?!叭稀狈謩e是南亞的印度、南美即拉美和南非,“一北”就是俄羅斯。第三,發達國家社會主義奮力推進。這次金融危機,對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打擊最大,就持續時間之長、輻射范圍之廣,僅次于20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在危機期間出現兩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一個是沉寂已久的群眾運動和工人運動再次在歐洲各國興起,另一個是“馬克思熱”。上述情況,為發達國家的共產黨帶來機遇。同時,該報告指出,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趨勢和走向是:從回升到復興。④
運用“趨勢的性質”的理論看“兩個必然”的論斷,有助于我們分清兩個不同的問題:資本主義是否會被社會主義所代替和資本主義何時會被社會主義所代替。前者要以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為理論依據,揭示出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后者而言,社會主義最終要代替資本主義不僅取決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程度,而且取決于現實中的各種主、客觀條件,如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斗爭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方向及其戰略和策略等等,所以當今發達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和生產力的發展,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只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目前還不能取代資本主義制度,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論斷。
(作者分別為陜西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本文系陜西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特色學科建設項目“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系統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王國風,包愚勤,金韌主編:《馬克思主義原理學習指導》,長春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15頁
②王友明:“面對新挑戰新變化社會主義在探索中發展”,《國防大學學報》,2005年第7期。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頁。
④社科院報告:“全世界有130多個共產黨 總人數約1億”,http://focus.stockstar.com/IG2014030400005044.shtml。
責編/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