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彥 劉麗
【摘要】進入21世紀,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在東北亞已然形成了“一超三強”的地區安全格局,四國間的合作與競爭,加之東北亞中小國家參與其中,時刻牽動著地區安全格局的走向。洞悉當前東北亞安全格局的態勢及趨向,對把握區域內大國間安全關系,理解中國所面臨復雜而棘手的安全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21世紀初 東北亞地區 安全格局
在高等院校軍事課程教學和國防教育理論研究中,東北亞地區所呈現的美、中、俄、日圍繞地區熱點安全問題展開角力與博弈,以及中國在民族復興道路上面臨錯綜復雜的安全挑戰,始終是廣大師生關注和研究的焦點。文章擬就21世紀初東北亞安全格局表現出的特有態勢進行詳細解析,以期進一步認清各主要國家的戰略意圖、共同形成的安全模式和東北亞安全格局的未來走向。
安全格局是指在世界或特定區域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大國間為滿足自身利益需求,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安全力量對比態勢。冷戰時期,東北亞地區即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安全戰略博弈的“主戰場”之一,區域內大國間關系發生多次分化組合,各國不得不面臨難以逾越的“安全困境”。隨著蘇聯解體,美國開始依托全球“霸主國”的實力與地位,展開新的戰略布局,東北亞地區國際關系進入漫長的調整期。進入21世紀,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已然形成“一超三強”的安全格局,四國間的合作與競爭,加之東北亞中小國家參與其中,時刻影響著地區安全格局的走向。洞悉當前東北亞地區安全格局的態勢及趨向,對把握區域內大國間安全關系,理解中國所面臨的復雜而棘手的安全環境,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美國借助盟友平臺固守東北亞海緣安全優勢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龐大的經濟總量、高額的軍費開支是其展開全球戰略的關鍵基石。2011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高達14.99萬億美元,接近世界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一,相當于東北亞域內國家中、日、俄三強的總和,是中國2倍多、日本的近4倍、俄羅斯的8倍以上。①美國憑借其優越的知識經濟體系、美元和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較為成功地渡過次貸危機,凸顯出其對全球資源配置的操控能力,始終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2000財年,美國的軍費開支是3016億美元,到2011財年軍費開支達到了7114億美元。②2000年至2011年的十二年間,美國軍費額度增漲了近一點五倍,增幅之高、數額之巨使得東北亞域內國家難以望其項背。可以預見的是,美國高額的軍費開支還將保持很長一段時期,這是維護其“霸主國”地位的內在需求。
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美國憑借強大的政治影響力、雄厚的經濟操控力、高額的軍費開支等優勢在全球展開戰略布局,并“主要靠同盟關系維持地位和秩序,同時根據利益需要確定合作伙伴”③。在東北亞地區,美國為主導區域安全秩序,不斷調整和強化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同盟關系,試圖進一步鞏固其在地區安全格局中的優勢地位。美國東北亞同盟體系包括日美同盟、韓美同盟以及臺美準軍事同盟,日本、韓國、臺灣地區三方扼守的地理位置使得美國尤為重視海洋地緣優勢。
一方面,美國通過縝密的軍事部署和高效的作戰協同,繼續支撐著東北亞海緣安全優勢。早在小布什政府執政時期,美國即開始著手將部署重心由沖繩基地群向關島、澳大利亞軍事基地轉移,意圖達到戰時避免“毀滅性打擊”、平時“可攻可守、可進可退”的戰略目標。為應對“周邊事態”威脅,韓美、日美定期的聯合軍演或有針對性的臨時聯合軍演強化了多邊協調能力,美日韓軍隊一體化協同已初露端倪。
另一方面,美國借助盟友平臺插手東北亞安全事務。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為維系自身安全對美國的依賴很深,增強了美國在東北亞地區安全戰略布局的協同力和執行力。特別是地區熱點問題上,韓國、日本和臺灣地區三方皆有求于美國,諸如朝美分歧突出的朝核問題,韓日緊跟美國對朝政策,意圖高壓迫使朝鮮棄核,拉大對朝優勢;中日僵持的釣魚島爭端,日本圖謀“實際控制權”,而美國有意繼續維持現狀,采取了政治、軍事威懾手段;表象趨于平靜的臺灣問題,美國至今仍未停止對臺軍售,美日臺軍事交流則愈加緊密。美國依托強勁的國家實力及緊密的同盟體系將其霸權戰略深入至東北亞,并利用特有的地緣環境占據著海緣安全優勢,成為該地區安全格局構成的最強域外力量。
中俄依托陸緣環境日益成為東北亞新興勢力
冷戰結束后,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國土面積,雖然經歷了較為漫長的經濟陣痛期,遠東地區仍處于人口稀疏、經濟停滯的困境中,但以核武器為代表的軍事力量依然令他國忌憚,加之復興國的特殊地位和特有的大國情結,對東北亞安全事務依然持有較強的話語權。
中國作為傳統的東亞陸地大國,當前平穩繁榮的政治經濟態勢反映出全面發展的巨大潛力,充足的人力資源、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穩定的陸地邊境等皆成為民族復興的積極因素。特別是在政治上,中國始終不渝地投身于區域安全問題的處理,積極協調東北亞相關國家的安全事務,體現了“負責任國家”的態度和形象。
目前,俄羅斯與中國已是東北亞地區陸地強國,在區域地緣安全實力比較中擁有特殊的陸地地緣優勢。自古以來,俄羅斯與中國就是東北亞地區的陸地大國,兩國的陸地領土面積廣闊,雙方接壤的邊境線漫長,兩國共同利益的基礎即是良好、緊密的雙邊關系。中俄兩國的元首級年度互訪、總理級定期會晤已進行了許多年,包括議會合作、安全磋商機制、軍事交流等活動也逐步實現常態化,為及時交流、磋商共同關系的國際重大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兩國間的政治互信也奠定了軍事、經濟等多領域合作的基礎。
自20世紀90年代起,俄羅斯保持對華大宗軍火出口和軍事高技術轉讓,涵蓋蘇系戰機、大型水面艦艇、大型運輸機、遠程防空導彈等交易,進一步加速了中國軍事現代化、信息化進程。近幾年,中國國防工業水平日益提升,兩國已開始從軍火貿易上升到合作開發的嶄新階段,開始商談包括多種類的軍用飛機、高性能渦扇發動機、單殼潛艇等聯合研發項目。中俄兩國還在經貿與能源等互補性較強的領域開展合作,相比俄羅斯擁有天然氣、石油、土地、礦產等資源優勢,中國擁有著農業、輕工業、資金等能力,經過多年努力,兩國間的合作取得了巨大進展。2009年4月,中俄兩國在北京簽署《中俄石油領域合作政府間協議》,協議簽署后,雙方管道建設、原油貿易、貸款等一攬子合作協議隨即生效。④俄方允諾將優先考慮向中方提供天然氣資源和高品質石油,中方則支持巨額美元貸款,用于石油輸出管道采購、建設等工程。不僅如此,2013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訪俄羅斯,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合作共贏、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聲明中強調“雙方支持對方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社會政治制度的權利,在涉及對方主權、領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問題上相互堅定支持。”⑤
中俄雙方在政治多層面、經貿多領域的合作極大地挖掘出彼此的發展潛能,并在涉及政治制度、主權與領土、安全等重大問題上相互理解和支持,增強了國家實力,擴展了上升空間,日益成為東北亞國際關系中的新興勢力。
“均勢安全”構成大國博弈模式
國際關系理論界和西方學術界對“均勢”的共識是:均勢是表示一種力量的均衡、國際斗爭中一種特殊的穩定狀態、處理國際關系的一種手段以及處理國際關系的一種特殊政策。⑥此處所指的“均勢安全”是安全形態的一種,指一定區域內大國對周邊安全環境進行評估而采取的單邊主義方式(單獨或結盟等),以維系大國間力量對比大致平衡的態勢,從而維護自身的安全利益。簡言之,“均勢安全”模式即是大國間采取單邊主義方式維系安全力量對比平衡而產生的一種安全形態。
冷戰時期,東北亞就曾受美蘇兩極國際格局的巨大影響,區域內有關國家分別向兩大“陣營”靠攏,加之特殊的美中蘇三角關系形成,地區安全秩序處于兩極安全困境中。進入后冷戰時期,國際體系呈現出美國一超獨霸的單極格局并有朝多極化推進的趨勢,東北亞地區則表現為美國主導、大國林立的力量對比態勢。從發展趨勢來看,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難以被逾越,特別是在東北亞地區,尚無一個國家能夠對其戰略利益產生實質性的威脅。然而,美國卻對中國復興、俄羅斯崛起、日本邁向軍政強國和朝鮮桀驁不馴始終保持著高度關注和戒備,并動用超強的政治軍事經濟實力、同盟體系的協助,最大限度的防范挑戰因素。可以說,美國的均勢安全戰略牽動著東北亞力量對比的平衡杠桿,深刻影響著中國、俄羅斯、日本三個地區強國,致使他國做出“無奈”的應對,從而形成東北亞特殊的均勢安全態勢。
此外,中美兩個大國還具有“零和性”的結構矛盾,即“權力轉移”(Power Shift)會在霸權主導國與新興崛起國之間發生。國際關系著名學者漢斯·摩根索指出,國際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樣,是追逐權力的斗爭。⑦國家安全利益的定位和取得是由權力決定的。奧根斯基將促成權力變化歸結為人口規模、政治有效性和經濟發展三大要素。⑧霸權主導國美國從人口數量和資源規模現狀、經濟發展、政治治理能力等方面分析,會認為中國作為新興崛起國擁有潛在的權利轉移實力,而必然成為現行世界秩序的未來“挑戰國”。“中國威脅論”之所以盛行于西方世界,正是基于此種推斷。因此,美國旨在遏制、延緩中國崛起,鞏固和加強對東北亞的控制力,迫使中國做出戰略回應,這種兩個大國間的結構矛盾、互動博弈成為東北亞地緣安全困境的主要態勢。
東北亞另一突出的安全困境是朝鮮問題,朝韓兩國仍處于軍事對峙狀態,南北分界線兩側是全球軍事部署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在軍事上,韓美同盟掌控著全方位優勢,朝鮮則期望通過發展核武器彌補弱勢予以抗衡。然而,若朝鮮完成核彈頭小型化及遠程導彈技術的研發,有關國家爭相效仿,東北亞將處于核陰云的籠罩下,極有可能導致該地區的劇烈動蕩。
因此,東北亞大國間“零和性”矛盾突出,核安全問題顯現,相關國家間缺乏信任,安全合作機制難以建立,冷戰時期的安全困境已演進為復合式的安全困境。當前,東北亞的安全困境主要包括地區均勢安全困境、結構性安全困境和核安全困境。⑨東北亞存在另一種形態的對立“陣營”,表現為“類冷戰均勢”,傳統安全領域的多邊合作極具敏感性、脆弱性和消極性。東北亞地區安全領域互動、博弈是圍繞著“均勢安全”展開,并一直維持著該地區表象和平。
大國安全關系牽動東北亞安全格局走向
21世紀初,東北亞地區安全格局正處于美中日俄一超三強的穩定結構,表現為海洋大國與陸地大國間的均勢狀態。在現實態勢下,任何一方較難在短時間內“異軍突起”,東北亞地區安全格局的走向將取決于大國間如何維系現存的安全關系。
近些年,美國的單極主導權并未因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和次貸危機的拖累而旁落,反而通過成功控制中東的戰略地帶和向全球轉嫁危機的方式而得到鞏固。從中、日、俄三強的發展態勢看,三國都具備一些對方所欠缺的優勢,比如,中國具備綜合國力均衡發展的優勢;日本擁有先進的教育、科技和發達經濟的優勢;俄羅斯具有資源儲備、核威懾力量等優勢。中國、日本、俄羅斯三方意圖改變力量對比現狀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任何一方都未擁有單邊主導地區內安全事務的能力。美國對日本施展的影響使其不能獨立處理本國及周邊地區的安全事務,至今仍未擺脫“棋子”角色。日本還試圖“借船出海”抗衡新興國家,雙方利益契合點使得日美同盟關系愈加緊密。美國實力和霸權均勢戰略促使中俄兩國緊密合作,加之美國盟友參與其中,中俄戰略協作則處于制衡態勢偏弱的一方。
當前,東北亞地區安全困境主要是由美國霸權戰略驅動大國安全博弈,進而產生了復合式安全困境,大國間的角力點蘊藏于島嶼爭端、臺灣問題、朝鮮問題等歷史遺留問題。有如朝鮮半島突發性的海上、陸地軍事對峙、摩擦甚至沖突偶有發生,又如中日釣魚島、東海劃界爭端愈演愈烈,皆為美國加強軍事部署、整合軍事力量提供了借口。在東北亞地區均勢安全格局下,大國間缺乏互信致使尖銳的安全問題難以得到妥善處理,大國間對彼此實力的判定和相互制衡力對安全問題的處理尤為關鍵。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兵壓鴨綠江邊,對中國東北亞構成強大壓迫,抗美援朝戰爭隨即爆發,正是美國對實力比較誤判的表現。而今,朝鮮半島保持著表象和平的現狀,主要是因為美國難以承受發起戰爭將要付出的巨大代價,加之大國間的制衡力使其不敢輕舉妄動。島嶼爭端亦是此理。因此,為防止敏感安全問題矛盾升級,明晰有關各方國家實力和戰略意圖以避免誤判顯得尤為重要。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地區大國已進入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新階段,期望發揮區域內的有效制衡作用。伴隨東北亞地區大國間力量對比結構發生微弱的動態變化,各方安全關系如何協調,競爭、合作或競爭與合作并存,將決定該地區安全格局的未來走向。
(作者單位分別為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廣播電視大學;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21世紀初中國東北亞安全利益與戰略研究”和2013年度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青年項目“大學生踐行‘中國夢引導研究—以國家意識培養為切入點”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0YJA810012,13JY49)
【注釋】
①The World Bank, "GDP (current US$)", http://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2013年5月8日。
②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Military Expenditure of USA", http://milexdata.sipri.org/result.php4,2013年5月10日。
③張蘊嶺:“如何認識中國在亞太地區面臨的國際環境”,《當代亞太》,2003年第6期,第4頁。
④“中俄簽政府間協議 能源合作獲重大突破”,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1/content_11228466_1.htm,2009年4月21日。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合作共贏、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3/23/c_124494026.htm ,2013年3月23日。
⑥倪世雄等:《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79~280頁。
⑦[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徐昕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55頁。
⑧朱峰:“‘權力轉移理論評述”,《歐洲》,1998年第1期。
⑨杜彬偉:“東北亞安全困境及其建構主義解析”,《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2期,第131頁。
責編/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