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光華
【摘要】在馬克思關于國家和社會關系的理論視野下,政治秩序的實現首先需要民眾具備達成共識的理性,應將穩定的政治秩序作為社會共同體的首要價值目標,將穩定政治秩序的維護奠基于“強國家”和“強社會”的良性互動。而政治秩序得以實現的路徑選擇包括樹立強大的公共權威,有序的政治參與和公共利益優先的利益均衡結構。
【關鍵詞】政治秩序 共識理性 路徑選擇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異質化程度較高的多民族國家,人民群眾達成共識是一種觀念理性。在達成的共識中,穩定的政治秩序始終應該是社會共同體首要的價值目標。而理想的政治秩序也并非靜止的、僵化的穩定,靜止僵化的穩定是不具備可持續性的,理想的政治秩序是動態的彈性的穩定。雖然過度的政治沖突會破壞政治穩定,激化政治矛盾,引發政治危機,甚至使社會陷入混亂失序,但適度的政治沖突反而由于國家和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而有助于政治體系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有助于建構穩定的政治秩序。
馬克思關于國家和社會關系的基本理論
在批判繼承黑格爾國家和社會關系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形成了關于國家和社會關系的科學理論。
國家和社會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國家和社會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是國家和社會關系的基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之前的國家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觀點是國家決定社會,但馬克思主義顛覆了這一思想路線,認為“社會決定國家,社會是第一性的,國家是派生的,社會是國家存在的基礎和前提。”①國家的終極命運還在于回歸社會,無產階級國家的一項重要歷史任務就是創造條件,為國家權力全部歸還社會做準備。
國家和社會的二元分化。“由于私有制擺脫了共同體,國家獲得了和市民社會并列的并且在市民社會之外的獨立存在。”②國家和社會的二元分化是社會發展過程的必經階段,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的運行規律是截然不同的,國家將經濟權力歸還給社會,是符合社會歷史發展階段要求的,也標志著社會的成熟和自覺,同時也預示著國家政治權力也終將歸還給社會的客觀歷史發展方向。
國家和社會的對立統一。國家和社會的最終歷史發展方向是對立統一。恩格斯指出:“階級不可避免地要消滅,正如它們從前不可避免的產生一樣。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③國家的消失也即意味著國家的公共權力再次回歸社會。在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由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國家獨立于社會而產生。隨著人民群眾廣泛地通過各種渠道參與國家的公共管理,國家的公共權力逐漸實現了向社會的回歸,使得人民群眾重新收回了國家的公共權力。通過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國家的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逐漸回歸社會,最終實現了國家和社會的統一。
政治秩序實現的價值共識
達成共識的觀念理性。“一定程度的共識,是任何社會群體存在的先決條件。”④人民群眾需要達成共識是一種觀念理性。缺乏共識的政治制度或民主政體是不堪一擊的,社會更容易陷入混亂和不穩定的狀態。這種共識是底線共識,即“不是指每個人對某件事的主動同意雖然我們稱為共識的現象大體上可以說是指接受,即泛泛而言或基本上是消極意義上的共識”。⑤這種作為觀念理性的底線共識應該包含對政治體制運行終極目標價值的共同認可,也包含對蘊含共同價值追求的法律制度的認可和支持。
同時,這種共識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內涵,已形成的共識可能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也可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摒棄。價值選擇的多元化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特征,人民群眾的價值共識是以分立、差異為前提和基礎的,民主、公平、效率等價值目標之間以及價值目標內部的不同維度也都存在著難以避免的沖突。在復雜的現代政治運行環境中,人民群眾對行為的價值正當性很難完全達成一致意見,諸如過程平等和結果平等、公平和效率的價值目標,何者應處于優先考慮的序列等等。而對于共識的觀念理性是通過國家與社會各自利益與價值的協商互惠、多元包容而實現的。這種作為觀念理性的底線共識是溝通國家理性和社會理性以消除二者矛盾沖突的產物。
穩定的政治秩序應當是社會共同體首要的目標。對于任何一個社會共同體而言,穩定的政治秩序都應當是首要的政治目標。社會共同體的“首要的問題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個合法的公共秩序。”⑥從國家層面來看,要鞏固其統治,就必須維護現有的政治秩序。穩定的政治秩序是社會正常運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社會秩序、經濟秩序良好狀態的保證。國家權力的強制性能夠遏制經濟領域中人們為了滿足個人私欲的惡性競爭所導致的經濟秩序的失衡。同時,社會秩序的維護更多是依靠人們內在的道德自律,依靠約定俗成的傳統社會文化背景下的習俗規范,不具有強制性的特點,在公民無序行為的沖擊下,難以有力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性。而政治秩序是在國家公共權力下形成的,它以國家強制的力量為基礎,不僅鞏固了統治階級的政權,也保障了公民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國家公共權威一旦受到重挫,政治秩序被顛覆了,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必將隨之受到破壞和干擾,影響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
從社會層面來看,公民權利維護與實現也需要穩定的政治秩序。作為社會共同體的成員,人民群眾不可能擁有僅靠自己本能和欲望所支配的絕對自由,只能擁有受到一定約束的相對自由。這種自由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自由。“唯有服從人們自己為自己所規定的法律,才是自由”⑦,在民主政治體制下,人民群眾作為主權者制定的法律體現了共同意志,人民群眾只有在服從法律制度的前提下,維護穩定的政治秩序,使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相符合,才能更好地維護個人權利,如此一來,既滿足了個人欲望,又實現了共同利益。
穩定政治秩序的維護是在“強國家”和“強社會”良性互動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穩定的政治秩序應是社會共同體的首要目標,而它的維護和實現也需要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動。政治秩序的獲得,一方面需要國家在不斷提升制度化能力的前提下為人民群眾的行為提供公平的規范依據,另一方面也需要人民群眾能夠尊重和自覺遵守國家提供的制度和法律。亦言之,國家權威性與人民群眾主動性相互配合是實現穩定政治秩序的兩個核心要素。endprint
同時,穩定的政治秩序是動態、建設的,而非靜止、僵化的政治穩定。國家作為制度供給者,也不可能是一勞永逸的,制度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審時度勢不斷修正。人民群眾通過政治參與管理國家的能力也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國家還將長期存在,人民群眾與國家良性互動塑造共同體的秩序也是一個漸至完善的過程。
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表現為既能保證社會的相對獨立性與自主性,又能充分發揮國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協調與控制的“強國家—強社會”的模式。國家可以作為社會總體利益的代表在尊重各種社會組織法律地位獨立性的前提下積極介入社會生活過程,對社會組織的活動進行多種途徑的協調與引導。而當前社會的群體性事件大部分目的也不在于破壞現有的政治體制,并非都是洪水猛獸。理想的政治秩序并非就是鴉雀無聲,政治秩序的維護是動態的維護,是在改良中的維護,國家和社會主要不是對立和沖突,而是協同合作、互相監督的良性互動機制,國家和社會既相互獨立又彼此依賴,實現了國家、個人與整體的利益協調發展。
穩定政治秩序實現的路徑選擇
在達成關于穩定政治秩序的價值共識下,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路徑選擇首先是樹立強大的公共權威,這是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前提條件;而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必要條件;公共利益優先的利益均衡結構則是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表現。
樹立強大的公共權威是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前提條件。強大的公共權威能保障國家權力有效實施,能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在傳統社會里,公共權威可以是有著巨大精神魅力的克里斯瑪型的君主,而在現代化民主國家,最有效的公共權威是高度制度化的政黨。當代政治是政黨政治,政黨作為政治活動的主體活躍在各國的政治舞臺上,政治秩序的維護和獲得依靠完善的政黨制度。“沒有政黨或者有許多弱小政黨的國家是最不穩定的。”⑧現代化的政治體系,其穩定性往往取決于其政黨的力量,尤其在后發發展國家的社會轉型中,社會階層日益分化組合,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化,面對多方面的利益矛盾和沖突,政黨必須能夠匯聚民意統一思想,凝聚各個階層的力量,營造穩定的政治環境,阻止社會共同體的分裂,引導社會和諧穩定有序的發展。
在當下中國的社會實踐中,中國共產黨是強大的公共權威,在協調各階層利益、化解各類人民內部矛盾、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執政績效。因此,完善的政黨制度建設是政治秩序獲得的關鍵,也是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前提條件。然而,中國共產黨權威的實現也需要構建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關系,隨著社會現代化的進程,隨著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動,與時俱進地鞏固和創新這一強大的公共權威。
有序的政治參與: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必要條件。為保證制度的有效貫徹實施,國家在進行制度安排時,既需要滿足利益的均衡,也需要社會成員的有序政治參與。而有序政治參與本質上就是公民為了促進國家與社會關系良性互動、為提高政府治理公共事務的能力與績效而進行的各種有秩序的活動。⑨有序的政治參與包括各種利益表達、利益維護的行動,這種活動是在對當前政治秩序認同的前提下,組織化的對公共事務或政府決策進行個人或集體意愿表達的理性行為。
第一,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對當前政治秩序認同下的政治參與。有序的政治參與表現為公民參與各種政治活動時首先應當認同現有的政治權威與秩序,應當是在憲法和法律所設定的秩序范圍內的有序政治參與。秩序代表著社會結構的均衡、社會運行的穩定和社會行為后果的可預測。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權益,然而由于利益多元化的存在,對他人權益的尊重也是公民進行自身利益表達實現的前提條件和制約因素,這同時也是民主社會人人平等內涵的體現。政治運行秩序的破壞,共同利益得不到維護,個人權益的實現也缺乏制度保障。
第二,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組織化的政治參與。“組織化是一個公民社會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在基層社會生活中具備自我形成秩序能力的不可缺少的形式。”⑩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表現為組織化的政治參與,國家可以創造自由選擇、平等參與的組織條件,創設最便捷的參與途徑,經由各級各類社會組織,將每個公民納入到他們感興趣的社會組織,使他們的利益得以組織化的表達。組織化的政治參與和政治秩序的穩定成正相關關系,原子化的政治參與不僅無益于個體利益的表達和實現,反而易造成利益表達的無序狀態,過于分散國家的力量,同時也弱化了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物管理的能力。
第三,有序的政治參與是合乎理性的自覺政治參與。有序的政治參與不是在傳統思維慣性下被動式的群眾運動,而是自主的、在權利和義務一致的前提下的自覺參與。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形式是非暴力的,是對政治現象、運作程序進行理性分析基礎上,出于行使合法權利、維護正當利益、促進國家和社會發展等理性的考慮,選擇合理合法的方式表達愿望和要求、參與國家政治生活。
第四,有序的政治參與是有限度的政治參與。正因為有序的政治參與是理性的政治參與,所以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也是一種有限度的政治參與。按照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論,公民政治參與是有限度的政治參與。這首先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和個體公民思維判斷的局限性。公民個體對政治過程運轉的信息無法達成全方位的把握,并且由于公民自身知識的有限性決定了公民個體政治參與只能是一種有限度的政治參與。
公共利益優先的利益均衡結構: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表現。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國家和社會良性互動的表現就是以一種宏觀整合的方式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在公共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形成均衡的利益結構,從而有效地維持政治秩序。有利益就有矛盾,正是人們利益的相互區別、相互沖突,才需要國家設計制度安排,把沖突限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內:同時正是由于人們利益的獲得具備社會性,各個階層的利益實現都建立在相互依賴的基礎上,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是利益實現的保障,才使國家的利益調整具備可能性。
利益均衡不是沒有差別的利益平均,而是在公民充分利益表達的基礎上,以能夠促進實現社會公正的政治理念為指導,以公共利益處于優先次序為原則,合理地分配利益和協調利益,使各政治主體在利益的占有狀態上達到均衡。利益均衡是社會秩序的可靠保證,理想的政治秩序更要以社會秩序為基礎,社會秩序的動蕩可能是政治秩序混亂的結果,但在一個社會秩序混亂的社會里更是無法企望理想的政治秩序。
因此,通過國家和社會的良性互動建構理想的政治秩序,必須形成以公共利益優先的利益均衡結構。對國家而言,要把利益沖突控制在體制內解決,為了政權的穩定和公共秩序,鼓勵公民追求公共利益,是通過鼓勵公民對公共事務的有序政治參與來實現的。對于公民個體而言,公民實現自身利益的過程應當融入公共利益的實現過程。這種一致性追求便于協調公民的具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從而使公民能夠做到審時度勢,在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情況下,優化自身的利益選擇,使自身的利益得到最廣泛的實現。同時,公民在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中,更能強化對共同體的認同,并自覺將權利和義務相統一,使公民將公共利益內化到自身利益的追求當中,在遵守公共秩序的基礎上將對二者利益的追求協調起來。
(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政法學院)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0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70頁。
④⑥⑧[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第22頁,第377頁,第70頁。
⑤[美]薩托利:《民主新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第101頁。
⑦[法]盧梭:《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6頁。
⑨魏星河:“我國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涵義、特點及價值”,《政治學研究》,2007年第2期,第32頁。
⑩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頁。
責編/韓露(實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