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京燕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臺州 318020)
20世紀中葉,隨著城市濱海區復興,世界范圍內掀起了濱海區環境開發的熱潮。美國早期的巴爾的摩內港改造可以說是城市濱海地區設計的范例,歐洲比較著名的則有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港改造,在亞洲,島國日本進行了大規模的濱海地區開發及設計工作,如橫濱的填海新區項目“未來2l世紀”,大阪的“宇宙廣場”等[1]。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后,沿海城市濱海新區也是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如天津的濱海新區,廈門本島的濱海地段。海口西海岸設計、深圳沿海地區概念性規劃等都是比較重大的濱海地區城市設計項目。而沿海5個特區及沿海城市的開放,更是形成了一條別具特征的城市帶[2]。
國內外學者對于城市濱水區的設計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理論和眾多成功案例,但是在我國,對于濱水區的研究多為濱河、濱湖等,較少涉及濱海地區,更未形成完整的城市濱海地區設計理論體系。作者嘗試以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為例,通過收集資料、實地調查,結合臺州海洋文化背景,探討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濱海環境生態景觀設計的一些方法和方式,以期為在具體的規劃與設計中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展示地域的特質和文化,建設有特色的臺州灣濱海景觀拋磚引玉。
臺州淺海面積8萬km2。大陸海岸線745 km,占浙江省的28%,濱海景觀是臺州市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臺州開始推行“海上臺州建設”,發展臺州海洋經濟,提升海洋綜合競爭力,其濱海區域的建設,更是日新月異。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 (以下簡稱集聚區)位于臺州椒江口兩岸及溫黃平原東部,包括臺州市區東部、臺州石化工業基地、臨海市東部及溫嶺市東部等4個組團,重點規劃區面積86.73 km2,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14個產業大平臺之一,也是浙江海洋經濟重點規劃建設的九區之一,產業以“大循環、大產業、大配套”為特色,形成“一軸一港、一核三區”的結構,提出以國家級的循環經濟示范區為發展目標,將臺州灣打造成一個發展模式循環型,產業導向高新型,空間環境生態型的產業集聚區,并把空間環境生態型作為集聚區的3大發展特色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臺州的城市綠地建設不斷發展,園林綠化工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短短幾年內城市建成區綠化綠地率及覆蓋率都有了很大提高。以集聚區中心區域椒州、黃巖、路橋3區為例(表1-2),近年來全市綠地面積達到2559.5 hm2,其中公園綠地432.38 hm2,人均公園綠地7.58 m2,人均綠地44.6 m2,綠地率31.1%。
從表1-2數據上看,集聚區現有綠地多為公園綠地和單位附屬綠地,濕地公園及防護綠地等其他綠地形式數量較少,特別是濱海防風林,未能形成規模。綠地系統功能單一,以觀賞性為主。綠地分布集中,特別是新城區和老城區的綠地相隔較遠,綠地分布不均勻,布局不盡合理,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

表1 臺州市中心城區的綠地情況

表2 臺州市面積>1 hm2公園的綠地情況
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海洋文化歷史的濱海城市,臺州城市綠地系統與城市文化結合不夠,對海洋文化的繼承和延續不足,使得城市綠地沒有形成臺州的風格和地方特征。
城區中原始植被保留力度不夠,人工植物群落未能有效模擬自然植被景觀,生態景觀單調。植物配置缺乏必要的組織,鄉土樹種的應用較少,不能很好地突出地方特色,同時也不能體現植物多樣性。
基于臺州市總體規劃,增加集聚區各類綠地的指標,如可規劃集聚區內的城市綠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24.33%,居住用地的綠地率不低于35%,工業用地綠地率不低于20%,物流倉儲用地綠地率不低于15%,學校、醫院、政府機關、部隊等單位綠地率不低于35%。積極提倡多種綠化形式,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構建以島嶼、沿海防護林、道路綠地等生態廊道為基礎的生態景觀網絡。
4.2.1 保護大海的自然特征,使濱海生態景觀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城市濱海區域往往擁有特有的景觀元素,如礁石、沙灘、海浪、特有的動植物等,并可與海邊的民俗風情、文物古跡、棧橋、沿岸建筑等人工景觀相互交織,形成豐富的景觀資源。大海的自然特征本身就體現了海洋文化及濱海區域的特色,對于濱海地區的城市特色設計,應充分保護和突出并強化大海的自然特征,讓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诖?,集聚區范圍內的海洋景觀元素,如大陳島、大鹿島等應盡量保留原貌,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加以合理的開發建設。
4.2.2 在生態景觀設計中引入海洋元素,在人工環境中體現海洋文化與特色
生態景觀建設應因地制宜,盡量利用當地的環境。每個城市都有特殊的功能和地理條件,當地特有的建筑材料、氣候及生活方式應予重視,并且應當發展一種本地區民眾喜好的城市風格以提高這種文化的內涵。在集聚區生態景觀建設中,應引入臺州的海洋元素,體現城市特色。
建設連續的親水空間。人類有接近自然的本性,在水體邊緣設親水空間,可以將水景引入到區域景觀中,連續的親水空間以及隨之而生的生態景觀綠廊,可以為區域的生態景觀建設添磚加瓦。
控制濱海天際線。在建設中分析視線走廊,控制建筑物的位置,開辟透景線,注意濱海天際線的控制,防止阻擋通向水邊的視線走廊。
保護歷史建筑,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濱海區保留著許多結合了海洋文化的歷史建筑,將歷史建筑的保護結合到濱海區的生態景觀建設中,使濱海景觀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與地方特色,這不但可以提高濱海區的文化氛圍,而且還可以體現本地區的特色。如集聚區的桃渚古城,還遺有戚繼光抗倭的古跡,完全可以修護建設,將其結合到生態景觀規劃中來。
臺州園林植物約1332種 (包括變種和變型),隸屬于174科2亞科622屬,其中包括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野生植物和珍稀樹種[4]。在生態景觀建設中,應盡量增加鄉土植物的比重,同時適當引進外來植物,營建多樣化的生態景觀。
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分步進行,把特別耐鹽堿、耐水濕、耐土壤瘠薄的樹種作為先鋒樹種先行種植,待生態環境適當改善后,再增加其他植物種類。根據集聚區的具體情況,同時考慮市場供貨可能,應先選擇容易采集或繁育的種類。
集聚區各個區塊根據不同的功能要求,可選擇不同的樹種。
濱海堤壩區。常綠喬木可選木麻黃、香泡、柏木、黑松、羅漢松等。落葉喬木可選水杉、國槐、榔榆、杜仲、珊瑚樸、加揚等。常綠灌木可選孝順竹、鳳尾竹、小蠟、傘房決明等。落葉灌木可選海濱木槿、紫薇、迎春、芭蕉、西府海棠、垂絲海棠、木芙蓉、月季等。水生植物可選蘆葦、大花醉魚草、紅瑞木、五節芒等。
重生濕地區。喬木樹種可選水杉、池杉、檉柳、國槐、垂柳、女貞、石楠、檜柏、楊梅、苦櫧、桑、合歡、烏桕、構樹、鹽膚木、楓楊等。灌木樹種可選紅葉石楠、夾竹桃、木芙蓉、孝順竹、八角金盤、火棘、花石榴、衛矛、紫荊、月季、海濱木槿、木繡球、金絲桃、孝順竹、鳳尾竹、火棘、濱柃、黃馨等。地被植物及水邊、水生植物可選蔥蘭、石蒜、鳶尾、蔓長春花、水蔥、姜花、荷花、睡蓮、花菖蒲、水竹、美人蕉、花葉蘆竹、千屈菜、蘆葦、魚腥草、香蒲、燈心草、大花醉魚草等。
生活居住區。常綠喬木可選石楠、苦櫧、柏木、青岡、金合歡、廣玉蘭、雪松、香樟等。落葉喬木可選黃連木、珊瑚樹、無患子、桂花、楓香、法國梧桐、梧桐、櫸樹、黃山欒樹、垂柳、重陽木、白玉蘭等。花灌木可選金絲桃、八角金盤、傘房決明、海桐、孝順竹、鳳尾竹、云南黃素馨、南天竹、紅花繼木等。落葉灌木可選結香、海濱木槿、紫薇、垂絲海棠、西府海棠、花石榴、木芙蓉、芭蕉、紫荊、迎春、木槿、桂花、銀杏、櫻花、榔榆、月季等。藤本地被植物、草坪可選常春藤、扶芳藤、油麻藤、麥冬等。水邊、水生植物可選大花醉魚草、美人蕉、花葉蘆竹、蘆葦、香蒲、水蔥、慈菇、姜野燈心草等。
城市濱海區往往是濱海城市特色營建的主要區域,往往最先發展,形成城市特色。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建設濱海區域生態景觀,使其展示城市景觀與文化特色,更具有相應的生態效益,是城市與區域規劃的一大要點。
[1]郁珊珊.城市濱海環境景觀設計表現海洋文化初探[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07.
[2]于巍巍.天津濱海地區公共環境設施地域性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學,2008.
[3]沈江.臺州城市綠地建設的植物多樣性與景觀持續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09.
[4]金則新,林蘋,張美娟.臺州珍稀瀕危植物區系分析[J].浙江林業科技,2005(6):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