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毛林
【摘要】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突飛猛進,知識日新月異,理論推陳出新,這向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本文就如何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從理論知識的創新、教學方法的創新、考試的創新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這對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學好科學知識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 創新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05-01
創新是民族的呼喚、國家的呼喚、時代的呼喚,是當今人類社會集體爆發的最長音!作為向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大學必須創新!教師是大學的生力軍,教師必須創新!教師的舞臺在課堂,課堂教學必須創新!怎樣進行課堂教學的創新呢?
一、理論知識的創新
理論知識的創新是課堂教學創新的基礎,也是課堂教學對象的需求。大學生對知識的要求具有“高、精、新”的特點。如果教師對大學生的要求不加了解,還在一味地因循守舊、照本宣科,勢必讓學生乏味,進而遭到學生的反感。因此,大學教師必須切實重視理論知識的創新。
第一,加強理論修養。一是加強教肓理論的修養。非師范專業畢業的教師,大多沒有系統地學習過教育理論,這一課必須補上。即便是師范專業畢業的大學老師,也要摒棄舊的教育理論,隨時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或果。二是要加強政治理論的修養。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代代愛黨、愛國、愛民的“四有”新人,在這里政治顯得特別重要。大學老師如果沒有鮮明的政治觀點,是難以勝任這一重大歷史使命的。三是加強專業理論的修養。大學有許許多多的專業,每一個老師基本上是從事某一專業的教學,對于本專業的理論,教師應當了于指掌。其基礎,其前沿,其內容,其體系,其歷史,其現狀,其難點,其熱點,其精華,其糟粕,其發展,其未來,教師都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上三方面的理論既是獨立的,又是相互聯系的,它們共同構成教師的理論素質。
第二,廣讀書,多讀書,最大限度地獵取人類知識。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需一桶水,這句話形象地說出了教師應當擁有的知識量。在信息時代,教師要讓學生滿意,恐怕一桶水還不夠,而需要兩桶水、三桶水了。由此大學老師必須不斷地、無限地獵取知識、擴展知識、更新知識。知識的來源渠道很多,從書本中來,從實踐中來,從社會中來、從網絡中來,教師可以廣泛地、多渠道地獲取知識,特別是從書本中獲取知識。曾見有老師出現過一些知識性的錯誤,最后僵在講臺上,讓同學問得面紅耳赤。
這樣的窘況誰受得了?大學老師應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資本家”,有了“知識資本”,就不愁不能進行課堂教學創新了。
第三,增加課程的科研含量。科研是進行課程創新的最好途徑之一,教師立該在自己的課程當中,極大地增加科研含量。每門課程其實就是一門學科,它是前人通過實踐、研究建立起來的,其理論、知識、技巧等并未有窮盡,需要人們不斷地再實踐和再研究而日趨發展與完善,其中的再實踐與再研究的過程就是科研的過程。大凡課程的科研成果越多,表明課程的創新越多。沒有科研,談何創新呢?
二、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搞好大學課堂教學的核心。沒有好的教學方法,再有水平的老師也講不出好課來,有了好的教學方法,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方法挺多。有講授法、討論法、指導法、實驗法、實踐法、練習法、案例法、模擬法、角色扮演法、實地考察法、大班法、小組法、個別法、報告法、影視法、引導法、雙向交流法……等等。這些方法各有特色,教師的聰明是善擇之。要因人、因班、因年級、因專業、因課程而采用。要照顧到聽眾的要求,要注意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要講究運用方法的技巧,要不斷創設新方法。在大學教學的諸多方法中,講授法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幾千年容顏不改,在當今受到批判受到挑戰也還受到人們的青睞。我認為該法還是可用的,但要對它進行不斷的創新,賦予它新的生命力。諸如怎么講?對誰講?講什么?講多少?等等的問題,教師都可以自定義,不必一堂課四十五分鐘填鴨式滿堂灌。
教學方法的創新也包括教案寫作的創新。教案寫作實質上是教材的再創作,它好比將一部長篇小說改編成為劇本,并不比編寫教材輕松。我曾常常為寫一節講稿而熬到天亮,深深懂得一份創新的艱辛。寫作講稿要切忌抄書,切忌“忠實原著”,要有自己的觀點,要有自己的科研,要有自己的設計,要有自己的創意。諸如課堂組織、課堂講授、板書設計、作業布置等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力求有所創新,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考試的創新
考試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鑒別、測度人的德、才、識、體個體差異的一種社會活動。它是一門科學,伴隨著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并隨著社會發展的變化而不斷改變其內容、性質和模式,發揮人們所期求的作用。考試和教育是一對孿生子,大學教學是離不開考試的。然而,大學的傳統試制度和方法存在許多弊端,在當今迫切需要有效地改革和創新。
考試創新的內容包括:考試觀念的創新;考試制度的創新;考試目標的創新;考試方法的創新;考試組織的創新;考試流程的創新;考試設計的創新;考試實施的創新;考試評分的創新等。對于不同的課程,應有不同的創新側重。教師對考試應有鮮明的目的,你要學生記住細節嗎?那么就給學生通常的細節記憶性考試;你要學生發揮智能嗎?那么就給學生能充分思考的智能性考試。題量和考試時間應當成比例。評分是考試的重要一環,傳統的評分標準應賦予新的活力,60分再不能“萬歲”了,因為60分只證明學生掌握了一門課程60%的知識,而對于作為一門科學的課程,掌握60%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師的責任應讓學生掌握100%的知識。另外,考試還必須兼顧社會和學生擇業需要。對于實用性的課程,應盡量將“動筆”考試改為“動手”考試,以檢驗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以便畢業后能盡快地找到工作,服務于經濟社會。
參考文獻:
[1]吳宏.淺析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
[2]劉梅蘭.討論式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7)
[3]王新奇.如何有效的進行高等數學課堂教學[J].價值工程,2012(5)
[4]余玲,秦川.淺析獨立學院課堂教學現狀與對策[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