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懷芬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49-01
在語文教學中施實美感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審美的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著名的思想家王國維說:“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發達,以達完善之域;一面又為德育與智育之手段,此亦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痹缭趦汕Ф嗄昵?,孔子就曾說過:“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充分肯定了文學藝術對人的情感和心靈的教育感染作用。國外的古羅馬詩人賀拉斯還提出了“寓教于樂”的著名觀點,主張把教育巧妙地寓含于審美愉悅之中,對后世影響很大。過去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只重視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知識性,卻不同程度的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欣賞美的美感教育的現象,導致語文教學陷入呆板無趣、枯燥乏味的泥塘,教學客主體之間沒能交流融合,共鳴升華。因此,培養學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
一、語文教學中蘊含著潛在的審美教育內容
語文教學在中小學的所有學科中,審美教育占有相當的優勢。我國教育家蘇靈楊認為:“語文教學進行美育的廣泛性的深遠意義,勝過中小學的其他課程,甚至超過了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本科湓?,在于語文教材與別的學科教材不同,它選用大量優秀文學作品作范文,組成這些課文的語言文字,不是僵死的符號,而是表現深邃的思想和蘊涵了深遠的情意的。如:人教版八年級的課文《雪》中,魯迅先生以滿懷感情的筆觸寫出了記憶中江南的雪,它有著一個色彩斑斕的環境,各色各樣的雪花在雪野中生長……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滋潤美艷”,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機,蘊育著生命力。當我們還沉浸在江南雪的美妙之中時,作者的筆調有了微妙的變化:在“凜冽的天宇”下“朔方的雪花”出場了,它“蓬勃地奮飛”,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升騰的閃爍”像是一個奔放的挑戰者。魯迅先生更為欣賞朔方的雪,因為它“決不粘連”、“奮飛”、“旋轉”,這種精神正是魯迅先生性格和人格的寫照,魯迅先生筆下的這兩種雪的美:一種是著力靜態美的描繪,一種是動態美的表現,所為“狀難寫之景不在眼前,會不盡之意見于言外”,在這種以動襯靜,因動取勢的對照描寫中,表達了魯迅先生對“朔方的雪”的贊美之情。文學把社會現實和自然世界中的事物,按照美的原則加以選擇、概括、加工、改造、創造出鮮明、優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美來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美感能力。
因為有大量的文學作品作為教學用的課文,語文教學就有了對學生進行審美形態教育的可能。因為這些文學作品展現了自然美、社會美。同時,文學作品本身又是藝術美的結晶,而文學作品藝術美又從結構、語言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內容美中可以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作品中的藝術意境,藝術形象展現的優美、壯美、崇高和種種悲劇性、喜劇性,具有非常廣闊的審美窨。因此,利用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審美形式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教師審美意識的自我培養
審美教育是關系到人們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審美創造,組織生活并實現自身的美化問題。審美教育不但能陶冶人的性情,振奮人的精神,而且能啟動人的智慧,開拓人的思維,也是鑒別真善美的手段。在當今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學生很容易走入審美的誤區,那么老師引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鑒賞美顯得尤為重要。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和審美中介人的三重作用,因此,應嚴格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教學。語文教師要把自己對美的感悟傳達給學生,既要充分認識和感受教學中蘊含的社會美、自然美和藝術美,又要把自己的德、才、識、學、知、情、意、行系統融入教學環節之中,在教學過程中達到總覽人物,包舉宇宙;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激情、意象,情思紛至沓來,形成最佳的教學境界。
三、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大膽挖掘學生審美意識和潛力,使之懂得評價美的能力不僅限于文學修養,還要有一定的審美觀點與標準,知道鑒賞判斷不是認識判斷,而是審美判斷,了解文學作品的特點在于“理之在詩,如水中鹽,蜜中花”,使他們的審美情感自覺地發掘出來。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時,我先給同學們播放先錄好的配樂朗誦的錄音,通過樂曲舒緩纏綿的旋律,盡情渲染荷塘月色的輕盈、淡雅、幽靜的氣氛,再現出文章奇妙的意境,讓學生在優美的配樂朗誦中再一次體會和感受,這怎不讓人賞心悅目,涌起美的遐想呢?然后我便這樣點撥學生:“同學們,《荷塘月色》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感官上的滿足,我們要探求它那美的真諦,弄清它何以為美的道理,還需要我們認真去研讀教材,到文章中去探求美的奧秘”。然后將學生帶進了一個特定的環境中,使學生的情緒隨著作品中的環境的轉移、情節的變化、人物的悲喜而躍宕起伏,經過這種體驗,感受后,對作品的理解更深刻一些。從而使學生對文學作品漸漸地產生興趣,反過來也就會喜歡并且樂意地學習語文,原先那種“苦學”也就變成了“樂學”。
四、引導學生對作品分析鑒賞
語文教師應從欣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大膽地把自己的感想、體會或是某一方面的獨到見解介紹給學生,要通過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有意人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凈化學生的心靈。如何讓學生的情感從感知階段躍到感受階段呢?德國人立普斯建立了移情說,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活動,能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達到情景交融的境地。詩的畫面,小說的氣氛,散文的意境均有賴于誘導學生進入情景融匯、物我合一的境界來完成。例如《天山景物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首先是圖畫美。作品中的近、中、遠景極清晰的具有層次和立體感的描寫,使遠近高低不同畫面全然呈現,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留連忘返。其次是色彩美。天山之外的翠綠蔭蔭,天山深入的白雪皚皚,天山之空的藍天白云,交相紡織出一幅寧靜、溫馨、雋永平和的畫面。再者是動態美。天山之夜野馬與蒙古包的對照,深刻體現了大自然的精神意義與生命價值,從而使審美主體獲得了較大的審美愉悅,讓深邃的思想性與高超的藝術性有機地統一起來,產生審美情感的共鳴。
總之,我認為語文課不能只是向學生講授字、詞、句、篇章結構等,語文教師應力爭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從感知想象到情感理解等審美能力的教育著手,以形成相對穩定的審美形態結構。從美的角度領會文章的內容,并施教于學生,通過感受和體驗知識美的愉悅,從而被知識美深深地吸引,以達到明辨是非、善惡、美丑,喚起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