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香
【摘要】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讀書與思考,語文教學中恰當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能再現課文內容,引發學生與文本親密對話,讓語文教學更精彩。但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可濫用,應用在關鍵處與語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這樣能增加語文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激趣 激情 助讀 促思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50-02
“教學活動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開的。”[1]“縱觀人類教育發展史,每一項新的教學技術的應用,都給教學活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使教學活動在整體上得到豐富和提升。”[2]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已非常普遍。在語文教學中,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恰當應用多媒體技術以輔助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對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起著很大的作用。
激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向導,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興趣比智力更能促進學生勤奮學習。”學生只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主動地進行學習、探究。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新穎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等特點,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到易學、愛學、樂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荷葉圓圓》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夏天到了,我們到美麗的荷塘邊看看。看看你看到了怎樣的荷葉?”然后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播放滿荷塘碧綠碧綠的、又大又圓的荷葉的畫面,學生邊欣賞著荷塘美麗的景色邊發出贊嘆,一下子就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再如我在教《四個太陽》時,引導學生畫春天的太陽,在學生回憶夏、秋、冬天太陽的顏色后,我說:“那么,我們想象一下春天的太陽應該畫什么顏色呢?你們在春天都看到了什么顏色?”學生的回答很精彩,說出了不同的顏色,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分別出示綠綠的草地、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黃的油菜花等等,然后我指著屏幕說:“剛才同學們說到的春天的顏色可多了(邊說邊在屏幕上出示藍天白云的畫面,并留下畫太陽的位置),現在請你們自己讀一讀課文第四自然段,可以邊看圖邊讀,想一想,春天是個什么樣的季節?”這樣,學生對春天的色彩有了形象的感知,體會了“多彩”一詞的含義,學生腦海里就有了春天豐富的表象。這時再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畫出春天的太陽,學生自然興趣盎然。利用多媒體課件設置情境,讓學生運用繪畫語言來表達對課文的理解,他們學得輕松,學得快樂。
激情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精選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多是感情色彩濃重的文章,既體現了作者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同時又體現了作者對丑惡、虛假、病態、庸俗情感的批判。體會文章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我們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努力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使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真正有所提高,在個人情感上真正受到感染教育。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
如一位老師在教《橋》時,老師播放錄像,讓同學們在《為了誰》的音樂聲中,在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災的場面中進入課文的學習。當學生對課文的體會到了一定程度時,老師用媒體出示畫面和悲壯的音樂。這音樂一直播到最后,將師生以及聽課者對一位偉大的村支書的懷念、敬仰情感推向高潮。教師在這悲壯的音樂聲中用沉重的聲音描述。學生在這悲壯的音樂聲中深情朗讀,在這悲壯的音樂聲中用筆觸寫下自己想對村支書說的話。課上得非常感人,連聽課的老師都忍不住流下眼淚。
又如一位老師在教《圓明園的毀滅》時,老師先讓學生通過看圖、看文字資料,加上教師的語言描述,學生頭腦中有了清晰的印象。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用語言由衷地贊美祖國燦爛的文化。當學生高昂的愛國熱情被激起之時,老師播放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電影片斷,巨大的反差給學生內心帶來強烈的震撼,激起他們對侵略者的憤恨,對圓明園毀滅的痛惜。可見,適當地利用媒體不僅可以豐富文本的內涵,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助讀
讀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主,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積累語言。讀對領悟文主旨,增強語感,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語文課堂中,以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引領學生主動地進行讀的訓練。
在教學《夏夜多美》時,我把文章內容設計用動畫的形式出現,先聲情并茂地再現課文內容,然后只出現動畫和音樂,讓學生給動畫的角色配音。這時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為了給動畫中的角色配好音,他們一遍又一遍地讀課文,認真體會文中角色的思想感情,把課文讀得有聲有色,有的還配了動作,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在有效的訓練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普遍獲得提高。
促思
中國語言文字的模糊性決定了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和多義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以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
《烏鴉喝水》第一段是這樣的:
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烏鴉喝不著水。怎么辦呢?
教學時,我用多媒體動畫的形式表現這一段內容,然后在畫面中出現一個大大的“?”,讓學生思考:烏鴉怎樣才能喝到水呢?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答案很多,有的學生說把小石子扔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與書上的答案相同);有的學生說用一個小石子敲掉瓶口,烏鴉就喝著水了;有的學生說烏鴉拍拍翅膀飛到不遠處銜來一根稻草桿,把稻草桿插進瓶子里就吸到水了;還有的說烏鴉把瓶子旁邊的石子銜掉一個,讓瓶子傾向一邊,烏鴉用力推倒瓶子,烏鴉就喝到水了……這節課運用多媒體動畫展現課文情景,極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的思維火花一經點著,立即爭先恐后,各抒己見,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說話能力得到培養。
雖然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手段之一,有它的局限性,但在恰當的時候用最現代化、最有效的多媒體組織課堂教學,實現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真正對話,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生本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那才是真正的教學藝術。整合多媒體輔助教學,讓語文教學更精彩!
參考文獻:
[1][2]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9出版,第1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