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華
【摘要】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組成部分,語文能力的提高要重視聽、說途徑,要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同時,教學中還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新課標下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策略,可以從培養學生快速聽話、快速說話、快速閱讀、快速作文的能力入手,從而最終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快速聽話 快速說話 快速閱讀 快速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57-02
語文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高質量地完成課程標準規定內容,是值得語文教師深思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努力,與其他優秀語文教師共同探討,不斷思考和總結,探索出一條通過培養初中學生關于快速聽話、快速說話、快速閱讀、快速作文的能力來提高其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培養學生快速聽記、快速說話的能力
人們學習語言,往往是從聽、說開始的。張志公在《說“練”》一文中指出:“語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此練口、練耳是基礎。語言還是文字之事,所以在口耳訓練的基礎上還得練眼、練手。過去教語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開花的辦法。充其量這叫插瓶,也許能開兩朵花,然而開不久?!边@段話形象生動地表明,口頭語言是書面語言的基礎,離開了口頭語言,書面語言就會成為僵死的無生命力的東西,同時也指出了語文能力的提高要重視聽、說途徑。
有研究表明,正常人接受信息,約1\3的信息量是通過聽覺渠道進入大腦的。以往簡單的一問一答方式,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耳聽腦記”能力的訓練。發展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教師可在課堂教學提問中,問題不板書,采取口頭提問,要求學生認真傾聽,想辦法動腦記憶,并逐步加大信息量。比如,在分析《范進中舉》一課之前,可以給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要求在閱讀的基礎上做出回答:本文體裁是什么?作者是誰?出自那本書?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誰?他有什么特點?指導學生可以一邊聽,一邊在筆記本上寫下“體裁、作者、出處、主要人物、方法、感興趣的人物、特點”,然后在閱讀過程中逐一思考解決。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播放錄音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聽記能力。具體做法是:放一段學生不熟悉的文段(不重復放),比誰記錄的內容多。放錄音結束,抽查不同程度的學生,請他們朗讀自己所記錄下的文字。學生通過聽他人的記錄,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對記得多,記得有條理、記下主要內容的學生,給予表揚;對記得少,又抓不住要點的,指出其不足,鼓勵其不斷努力。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不同文體的文章,采用不同的聽記方法:聽記敘文,要聽請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發生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經過怎樣,結果如何,事又是誰做的;聽說明文,要抓住被說明的事物是什么,它的外部特征或內部構造是什么,它有哪些習性或功能;聽議論文,要聽出作者的觀點是什么,用什么方法來論證的,用哪些事實或道理來證明的。
除了讓學生聽,發展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也是促進其語文能力提升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鼓勵學生講述,逐步提高學生快速口頭表達的能力,比如:“第一次做……”,“我們的教室”,“我的爸爸(媽媽)……”,“我的同桌”,“他變了”等,使學生漸漸消除無話可說的緊張情緒,從而調動口頭說話的積極性。還可以采取辯論方式,就貼近學生生活的其他話題,展開課堂辯論。比如:“初中生應不應該上網”,“初中生應不應該吸煙”,“交友要不要慎重”等。還可以在學習了新聞通訊后,鼓勵學生展開學習、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互相采訪。此外,還可讓學生進行課前演講、連詞說話、看圖說話、續說等不斷展開口語表達練習,利用課外活動,召開故事會,詩歌朗誦會、讀書報告會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二、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
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信息是通過視覺通道進入大腦的。視覺通道是否通暢,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智力發展。因此,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對于提高其語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要解決無限的知識與有限的閱讀時間的矛盾,一種有效方法是采取信息濃縮術進行快速閱讀,即在閱讀過程中大膽地“跳”、“跨”、“繞”,直接捕捉主要信息。
教師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能力。如在每學一篇新課文(記敘類的),要求學生在閱讀時集中注意力,快速瀏覽,不回視,不朗讀,不指讀。對于文中不重要的文字大膽地“跳”過去,個別不理解的字詞“繞”過去,堅持一口氣讀完,然后概括文章的大意。這種訓練,還可以利用下午班級讀報時間進行:讀完一段報紙后,讓學生迅速說出它的主要內容。在閱讀的速度上也提出要求:最低限度要達到每分鐘500字。一般經過訓練,學生基本上能達到這一要求,有一部分同學還能達到800字以上。
三、培養快速作文的能力
快速作文,一方面能促進學生智慧和知識儲備的充分激發,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向“思如泉涌筆生輝”的境界不斷努力。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快速作文的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步驟逐步展開。第一步,從審題入手。指導學生,對待全命題的作文,用成分分析法、抓題眼法、題意引入法、比較法等;對半命題的作文,先補足題目,然后再按全命題作文的要求來審題。第二步,抓好選材和謀篇,如寫人的,可就先進行品德定向,然后再因德選材。第三步,指導作品開頭的方法:如開門見山法、引用歌謠法、引用名言法、自我介紹法等。第四步,指導作品結尾的常用方法:如總結全文法、運用記敘、說明、抒情、議論、描寫等多種表達方式,為刻畫人物、表達中心服務。通過以上具體方法的指導,要求學生一個課時完成寫作。還可以給材料進行作文,指導學生讀懂材料,然后根據具體要求進行構思。如果要進行議論文寫作,指導學生首先必須學會多角度地提煉觀點,然后抓住自己寫著得心應手并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觀點展開議論。教學實踐中,經過訓練,學生基本上能在課堂45分鐘寫出600字左右、語言通順、中心明確、結構合理的文章。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習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相對獨立但又密切相關的三種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把這三者的發展結合起來,合理吸收贊科夫的“高難度、高速度”教學原則,緊扣“快”字,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潛能,提高綜合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最終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