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凱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090-01
背景
《求實》雜志曾登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意大利男孩小托蒂有一只奇怪的眼睛,從生理上看,這只眼睛完全正常,但它卻是失明的。原來,當小托蒂呱呱落地時,這只眼睛由于輕度感染,曾被繃帶纏了兩個星期。而他的大腦由于這只眼睛長時間接觸不到外界信息,就認為他瞎了,于是原來該為他工作的大腦神經組織隨之轉移了。
通過“托蒂現象”,我不由地反思起我們的作文教學。對于作文,很多學生可謂是“想起愁心頭,說起搔破頭,寫起咬筆頭。”作為教師,我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批閱大量的“劣質”作文,使得我們身心備受煎熬。而這些“劣質”作文猶如小托蒂那只失明的眼睛,讓我們既感到痛惜又感到無奈。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作文教學中的“托蒂”現象是怎樣出現的呢?什么是纏繞在“小托蒂”眼睛上的繃帶?怎樣才能拆去這塊繃帶呢?
繃帶之一:永遠的“配角”。
語文教學進行了一次又一次轟轟烈烈的改革,而唱主角的卻都是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卻只能成為一個永遠的“配角”。
“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際中學習、運用語文”是新課標所提倡的。可是,如今我們形形色色的各種優質課、觀摩課,又有多少課滲透了“寫”的思想?又有多少課與作文教學相聯系呢?反之,我們的語文教學,非但閱讀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作文教學也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尷尬境地。
再看我們教材規定的作文,不知道老師們有沒有這樣的感受:教材規定的7到8篇必做的作文,學生往往不感興趣,寫不出幾篇好作文,那是因為教材存在著滯后性,作文題材也不例外,它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使學生養成了說空話,說假話,說大話的毛病。學生是規定作文的“配角”。
我們的作文教學(如同托蒂失明的眼睛),就被我們(好比托蒂的大腦神經系統)人為的分出了教學的輕重。永遠的“配角”能前進嗎?
藥方之一:從心靈入手,還作文以靈魂。
失落了學生個性的作文,是沒有靈魂的作文;不能反映學生的內心世界,也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質意義。作文教學要摒棄過去那種或為得分而作,或為印證某種高尚的思想而編,或為體現某項章法技巧而寫,或為迎合教師某種所好而撰等枯燥、機械、虛假的應試訓練和成人化、文學化的做法。將習作從純粹的客觀觀察、簡單的遣詞造句等技法指導轉入滋養并豐富學生的心靈上,將充滿人性美的最富有個性的學習和創新活動還給學生,尊重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和兒童化的語言,解放學生的手腳,說真話、實話,抒發真情、真體驗和真感受。
例如:教材中一些學生不感興趣,距離學生生活實際遙遠的作文,教師要大膽刪除,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如編故事、編童話,增加一些自由作文,想象作文。這樣學生的作文將不是貧乏的情感,不再是雷同的事件和干癟的套話,而是一種心靈之聲的交響曲,展示著生命的風采,讓我們真正成為駕駛作文的主人。
繃帶之二:拔高的“要求”。
我一直在想,小學生正值天真爛漫,為什么在他們的習作中卻很難看到思維的閃光?是他們不愿表露心跡?還是他們思維通道有阻塞?不,都不是!看看我們的作文教學,附加了太多復雜的清規戒律,讓孩子們在寫作時“膽戰心驚,如履薄冰”。教師常常扮演著一個清規戒律的“衛道士”的角色,滿足于各種技法的探究和傳授,課堂成了教師傳經布道的圣地,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只能用一種聲音去歌唱,用一種顏色去描繪原來五彩斑斕的世界,用一種眼光去觀察豐富多彩的生活,用一種思想去琢磨千奇百怪的問題……鋪天蓋地而來的程式化、概念化的習作,什么“首尾呼應,以小見大”……
就這樣,由于我們人為拔高的作文要求,大大扼殺了學生習作的信心,學生(好比托蒂的大腦)便打心眼認為自己是天生愚笨,作文能力差,從而主動放棄了主觀努力,鍛煉的機會,習作能力(好比托蒂的眼睛)也就隨之萎縮下去。
藥方之二:從差異入手,還作文以彈性。
作文教學要從傳統的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個性鋒芒畢露,把學生的寫作天賦,心靈深處的童真童趣、幼稚純真盡情發揮。我們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要注意立足達標,讓人人都有一個目標,又適當提高要求。在爭取達標的同時,鼓勵學有余力、相對冒尖的學生適當地提高要求,試著讓學生跳一跳,去摘取更高一點的,更好一點的果實,要及時的表揚他們所取得的進步。我們還要關注地域的差異,要發揮農村、城鎮各自的自然、社會、人文優勢,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作文教學,培養作文特色。如金近小學的童話教學就是利用人文優勢因地制宜的開展活動而創出了特色。
繃帶之三:貧血的“閱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外閱讀是學生習作能力提高的基礎。可隨著電視及電腦網絡等現代媒體的普及,它殘酷無情地侵占了學生大量的閱讀時間。同時,在市場上出現了五花八門的作文指導書籍和“快樂作文”編輯軟件,讓許多自控能力差的學生采用了“移花接木,七湊八拼”,“一把剪刀,一瓶膠水”的手術而完成作文訓練。
由此可見,由于我們貧血的閱讀,使我們的學生習作長期缺乏必要的“營養”補充,(好比托蒂的眼睛長期缺少大腦神經的營養供應),時間一長,學生的作文能力(好比托蒂失明的眼睛)便在抄襲下不知不覺中退化了。
藥方之三:從積累入手,還作文以養分。
俗話說“胸有溝壑,下筆涌千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養成推崇創新,追求創新和以創新為榮的意識。如:(1)類比聯想,在學生摘抄了《草原》、《可愛的草塘》和《林海》等課文中有關“綠”的片斷后,引導學生聯想“草原之綠”、“草塘之綠”、“林海之綠”,縮短與教材描寫情境之間的距離。(2)求異聯想。在學習《稱象》一文后,引導學生聯想:如果讓我稱象,在當今的條件下會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學生的思維就會活躍。(3)擴展想象。如讀了《凡卡》一文后,可提問:凡卡寄的信爺爺收到了嗎?如果收到了信會怎樣?學生滔滔不絕,紛紛發表自己看法,可讓這些內容寫下來。當然還有許多的閱讀積累,如:背誦優秀詩文、詞句。引導學生廣泛地瀏覽文學、科學、歷史、地理等有益書籍。
通過積累,豐厚學生的知識、文化、語言的儲備,讓作文根基于沃土,得以發芽、生根、開花、結果。
讓我們把纏繞在學生雙眼的繃帶一層層地撕開,讓作文教學回歸到自然和諧狀態,給學生一方快樂作文的天空,讓課堂中的小鳥放歸林間,自由自在地鳴唱,唱出個性,唱出靈性。我們堅信,我們的眼睛一定會重見光明,我們的作文教學也一定會迎來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教學月刊》
[3]《由小托蒂的悲劇所想到的》 李震村 2003、7—8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