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圍繞醫學生醫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及通過大學英語教學進行醫德培養的可行性,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的課上與課外活動中滲透醫德培養的途徑,以及教師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醫德 英語語言教學 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10-02
1.前言
醫德即醫學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作為即將從事醫療衛生行業的醫學生,高尚的醫德和濟世救人的獻身精神尤為重要。自古有道“未學醫先學德”,醫德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道德,直接關系著人命的安危。醫學院校的核心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醫生及醫學人才。而衡量合格醫學人才的標準卻不僅僅在于醫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還有醫德。
1.1培養醫學生醫德的必要性
當前社會中的醫德醫風問題屢見不鮮,已成為社會的一大弊病。如部分醫生違背了 “救死扶傷”的使命,以利潤為出發點而濫檢查、濫用藥、過度治療;艾滋病人遭遇 “就醫歧視”;部分醫護人員缺乏人文關懷精神等。這些現象的存在在給病人帶來傷害的同時,也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導致醫患關系緊張。和諧的醫患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建立在醫生為病人著想,同情、關心病人,言行舉止文明禮貌,廉潔行醫、平等對待每一個患者,以及尊重患者的各項權利的基礎之上的。
在政府、醫院、醫務人員努力改進在醫德醫風建設的同時,更應當阻止種種不良風氣向 “象牙塔”蔓延,尤其是遏制醫學生人生觀中普遍充斥著的功利主義顯得至關重要。一份對醫學生的調查發現,只有不到一半的醫學生認為醫生接受患者送的“紅包”與“藥品回扣”是錯誤的,36%的學生選擇醫學專業的出發點是為了將來能擁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梢娽t學生的醫德素質不容樂觀,社會的飛速發展給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取向、價值觀念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因此醫學生的道德教育在當今顯得尤其重要,通過語言教學在潛移默化中影響醫學生,使其形成和發展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人文道德品格是大學英語教學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
1.2 通過英語語言教學進行醫德培養的可行性
首先,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是教育部規定的語言教學的內在要求之一。因為語言文字本身包含了極其豐富的教育素材。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的很多文學作品,既源自現實生活又反映現實生活,可以成為醫學生汲取道德能量的源泉。
人文主義的語言教學觀認為,語言教學活動的首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現、自尊和內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長處以及好的品質。而語言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語言教學和道德培養從來就是不沖突的。
大學英語在大學課程中的連續性使它在學生醫德培養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大學英語教學總是置于一定的社會人文環境下,并與一定的人文知識結合在一起,以豐富的素材為載體,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道德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醫學院校應強化語言等人文學科教學,讓學生在暢談人生理想,縱論醫德品行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人文關懷精神。
2.英語語言教學中人文素質培養的途徑
2.1 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知識
在一些涉及醫學的,如克隆技術、艾滋病、安樂死等社會熱點主題的單元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文字所體現的素材來設置論題,使學生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反復、嚴肅、執著的沉思的同時,激發他們更多的人生感悟,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實現醫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提升的一系列過程。
在第二冊在有關“人生”這一主題的單元學習中,探討了人生的意義、幸福與金錢的關系等問題,引發了學生對“道德與金錢在醫生的職業生涯中哪個更重要”的思考,使他們認識對金錢的崇拜對遠大理想、高尚道德以及種種優秀的品質的吞噬。
第二單元“Learning the Olympic Standard for Love”的教學設計中,筆者讓學生思考 “sportsmanship(運動精神)”及“Olympic spirit(奧運精神)”的含義,從中體會平等、競爭、奉獻的運動精神,并理解題目“奧林匹克愛的標準”的真正含義,讓學生們意識到“付出”有時就是一種收獲。
第三冊中一篇課文描寫了一名醫務工作者對一位垂危的病人由冷漠到關心,再到因為生命的逝去而潸然淚下的情感過程。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把討論延伸到了現實生活中病痛給人們帶來的疾苦以及農村“看病難、 看病貴” 缺醫少藥等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對病痛的同情,對弱者的憐憫也是社會責任心和人文關懷精神的一部分。
2.2 開展有助于培養醫德的課外活動
同時,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學生開展醫德演講比賽,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推薦學生欣賞優秀的醫生題材的影視作品,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又會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如在以“艾滋病”為中心話題的單元教學中,推薦學生欣賞一些相關的電影片段,電影中的醫生為艾滋病人提供醫療服務的情景更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醫生的使命與職責,更徹底地消除對疾病的歧視。很多學生在隨后的“Role-Play”(角色扮演)中扮演艾滋病人,大聲疾呼“關愛生命”。很多學生在學習這一課后的明顯變化體現出了英文電影給學生的道德情操帶來的沖擊。
2.3提高教師個人的人文素養
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師應一方面增強德育意識,一方面加強德育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今天的醫學生能否成為有道德、有能力、有責任感、有人文關懷精神的醫生,取決于我們今天的教育,取決我們廣大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大學英語教師的教育理念革新則決定了大學英語能否與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
醫學院校應堅持面向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的大學英語教學,以學生的發展為要務,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樹立更高的教育理想,堅持“教書更要育人”的理念,有針對性地在語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以語言為載體,在幫助學生實現道德人格的提升。
為了更好地增強大學英語教學對醫德培養的作用,教師所能體現出的學術風范、淵博知識、高尚道德、人格魅力、人生哲學等將成為學生人格榜樣的一部分,幫助醫學生堅定其醫德信念。教師要以自身的道德人格激勵學生,影響其志趣,啟發其思維,錘煉其能力,使其能認識到社會前進和發展的方向,自覺調整自己的人生坐標,最終促進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應感到重任在肩,在教授語言之外,也為提升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盡一份力。
3.結語
據新唐書載,孫思邈從小就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梢娝厌t德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強調為人治病,應不分“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皆一視同仁。他還強調以德養性、以德養身。
蔡元培曾認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具備發展自己的人格的能力”。如果語言教學只注重語言能力的提高,而忽視對學生道德人格的培養,就從根本上違背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更無法在醫學院校中輔助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大學英語應與相關學科建立起緊密的聯系,更新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從這個角度講,醫學院校的大學英語更應發揮學科優勢,立足現實,把“培養德能兼備人才”的教學目標納入到課程體系的目標中來。
參考文獻:
[1]農樂頒,許世華,譚會恒,魏潔.融醫學生醫德教育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6(24):791.
[2]鐘聲.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醫學生的道德構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23):88.
[3]楊萍,徐玉梅.醫學生醫德素質現狀調查與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39):615-616.
[4]任玲艷.醫學生道德人格的現狀及培養途徑探析[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4(24):487-488.
[5]屈社明,欒宏.大學英語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 2012,2(4):102.
[6]鄭樹棠.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1-3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韓秀萍(1980.12),女,碩士,講師,濱州醫學院外國語與國際交流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外語教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