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的油畫創作在借鑒西方現代繪畫理念和技法的同時,也深受中國傳統的哲學及美學文化思想的深厚影響,在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積淀的基礎上形成了鮮明的寫意性特色,體現出了自己獨特的審美風格。
關鍵詞:寫意性油畫 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美學
隨著國際之間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國的油畫創作者在廣泛借鑒和學習西方現代繪畫藝術技巧的同時,也深受中國傳統的哲學及美學思想的影響,在藝術取向上呈現出以表象、象征和抽象為主的技法,形成了自身鮮明的寫意性特色,體現出了獨特的審美風格。西方的油畫發展到19世紀后,印象派畫家開始采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讓油畫的語言得到了獨立,也使得油畫中的抒情性及寫意性的元素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些都提供了讓西方油畫技法和中國傳統的寫意筆法相融合的可能,從而為中國寫意油畫的發展奠定下基礎。
一、中國繪畫理念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
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主要是以儒、釋、道的美學觀念為主要元素,尤其是道家的思想體現出了“道法自然”以及超脫的理念,道家思想認為人和大自然之間是相互融合的,人類的生命是和宇宙天地相合一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石濤在《畫語錄》中提到的“一畫說”的觀點可以說是把藝術和哲學融合了起來。“一畫”的基本思想是把心靈和自然相融合。它既是從屬于自然,“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同時又從屬于心靈,“夫畫者,從于心者也”。因此,從本源上看,中國的繪畫藝術和西方的繪畫精神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中國的繪畫中體現的是人和大自然互相依存互相融合的思想,體現了人們對于“道”的感悟以及對于宇宙人生的思考。在對大自然進行藝術描繪的同時,繪畫者在描繪自然和自我情感表現之間找到了有機的結合點。藝術家在進行自我情感表現的時候,通過借助于對自然的描繪讓人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和抒發。受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熏陶的畫家對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蘇軾就認為,“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張岱年也認為,“所謂“天人合一”,有二意謂:一天人本合一。二天人應歸合一。”繪畫藝術是人們處理天人關系的一個主要方式。
寫意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種美學思想,它是建立在人們對于宇宙的認知觀念上的,通過采用特定的筆墨技法或者是對特定的內容進行描繪,來使心靈和精神達到一種共鳴。所謂的寫意,實際上就是借物抒情,是畫家把對客觀世界的描繪與自己內心主觀情感的表達相結合的一種產物,是心和物之間的互相交融,這是由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形成的,它和西方的藝術思維方式及審美風格完全不同。究其內涵,雖然西方藝術界也強調對自我的表現,但這和中國文化中的寫意有著本質的不同,因為東西方的文化思維模式不同。西方文化強調的是物質和精神相分離,在對世界的認知觀念上他們持二元論的思想。而中國的文化長期受老莊思想和《周易》美學思想的影響和滲透,注重事物之間的相互轉化,相互依存。老莊思想認為宇宙之道就在于陰陽動靜的互相轉化,宇宙萬物中都包含著陰和陽這兩種相反的方向,萬物都是通過陰陽之間的互相轉化,最終在“氣”中達到了統一。“氣”就是宇宙萬物本源,是讓萬物生命得以產生的本體,如果沒有了“氣”,也就沒有了萬物的生機。在我國古代的哲學中,“氣”是一個很重要的理論范疇,老莊哲學中許多關于“氣”的論述,都對后來的哲學及美學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漢代的王充提出:“萬物之生,皆稟元氣。”南齊的謝赫也提出了“氣韻生動”的觀點,這些觀點成為了繪畫藝術和品評作品的重要準則。“氣”是萬物的本體和藝術家自身元氣的綜合體,“韻”則是指物象的風姿神態,“氣”和“韻”共同構成了表現物象的生命力,也使得繪畫作品更加讓人產生回味無窮的韻味感。
二、中國寫意繪畫的語言及其對繪畫理念的影響
宗白華曾說過:中國的繪畫不是對具體物象的描繪,而是傾向于用抽象的筆墨來體現人們的心境和意境。中國文化中的意象,它既不是純粹對客觀世界的反映,也不是純粹對主觀的表現,而是一種主客體之間的相互融合及滲透,這乃是中國繪畫藝術中的最高境界。中國畫往往不說是“畫”而是說“寫”。這個“寫”字所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情境、一種態度、一種悠然的韻味,是心靈深處情感的自然流淌。“寫”更是一種體悟、一種藝術功力,通過這個“寫”字,繪畫者的性情感懷可以被傳達得淋漓盡致。“寫”中還充滿著“道”的精神,通過對繪畫者主觀精神世界中“意”的表達,來讓內心的情思得到體現,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寫意精神”的本質內涵。除此之外,很難叫做真正意義上的“寫意”。
首先,中國的毛筆具有靈活運動的特點,它柔中帶剛,起伏的節奏感很強,對于不同的線面和各種質感,可以通過不同的順逆、粗細以及輕重呼喚的筆法來傳達出各種線條中的神韻。運用不同的筆法,通過對筆墨的多方調動和盡情發揮,來描繪出花鳥魚蟲、山石樹林等,從而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寫意繪畫中這種筆墨所帶有的形式及精神的內蘊特征,是值得油畫創作借鑒的筆法。
其次,中國畫中的墨色能夠代替一切的原色,無論是山水、花鳥還是人物,都可以用墨色將其表現出來,帶給人一種清新脫俗之感。唐代的張彥遠曾總結了運墨的技法,墨色是非常豐富的,可以有很多的微妙變化,分為焦、濃、重、淡、清五彩,它和油畫的色彩一樣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徐渭的水墨花卉,通過飛揚狂舞的筆墨,抒發出了內心悲憤的情感,傳達出了一種“推到一世之豪杰,開拓萬古之心胸”的濃郁情感色彩,讓觀賞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種憤激和凄絕以及壯懷激烈的情感。這種通過用墨來抒發自身內心情感的方式,也讓許多的油畫作家借鑒。
再次,中國畫的造型對隨意性及個性化比較注重。中國繪畫并不注重對于物象的造型進行精確的描繪,而是重視繪畫中形象和意趣的傳達,借此來達到抒情達意的目的,寫意之妙,就在于畫家心靈深處東西的傳達。在作畫的過程中,繪畫者往往是隨意揮灑又不落俗套,不重形似,而是追求神似的意味。齊白石就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他認為“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善寫意者善言其神”,我國古代便有以形寫神的不少理論。中國的油畫家潘玉良、林風眠等人所創作的油畫,不追求形似,而是注重神似,運用了具有傳統寫意精神特征的線形來傳達情感,其作品中體現出了我國國畫的意境及神韻。
最后,中國畫比較注重通過“虛”以及“留白”的方式來傳達出畫家的內心情懷,主張一種大象無形的思想,給觀賞者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空白之處既是實同時也是虛,空白之處并不是真空,而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通過虛實的結合,構成一幅讓人回味無窮的畫面,其中帶有流動的靈氣,充滿著生命的氣韻。虛空乃是使畫面產生“氣”的重要因素,這里的“氣”不僅僅是指具體的物象,也包括物象的虛空。如果沒有虛空,也就不會有靈氣的流動,更無法產生“氣韻生動”的生命力。老子曾對虛空有過絕妙的論述,他認為,“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橐龠指的是風箱。老子認為天地之間到處充滿了虛空,它就如同風箱一樣。這種虛空,并不是一種絕對的虛無,虛空中到處充滿了“氣”。正因為這種虛空的存在,才可以讓萬物之間互相的流動和運化,也才可以帶來不竭的生命流動。老子的這些思想對于中國古典美學的產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這種思想在中國的繪畫中正是以諸如“虛實”、“空白”、 “通靈”、“疏密”、“動靜”等美學方式體現出來的。空白之處是虛,同時也是實,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物象,比如天空、河水、地面等等,這會使觀賞者產生無盡的聯想。由此可見,中國的繪畫藝術最為注重空白。空白之處不是真空,而是靈氣和生命的流動之處,用虛帶實,用實帶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這就是中國美學思想中的核心之處。
三、中國寫意油畫與傳統文化精神的完美結合
中國油畫要想進行革新,就必須把根脈扎在中國文化悠遠廣博的沃土中,以汲取其中豐厚的養料,讓自身在風格及傾向上真正做到堅持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意蘊,并不斷賦予自身新的生命力從而讓民族文化精神不斷發揚光大。中國油畫既是中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的。1957年,在《從中國繪畫的表現方法談到中國油畫風》這篇文章中,著名的油畫家董希文就提出,就繪畫風格而言,油畫的中國風應該成為所有油畫家的最高追求目標。如果要想使我們自己的油畫達到世界的先進水平,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展現出自身的獨特魅力,絕不是讓我們的油畫畫成和西方油畫一個模樣。即便日后在油畫技法及形式上我們可以達到世界的一流水平,但我們也決不能滿足于此。我們要傳承自身的民族文化傳統,我們的文化傳統是博大精深的,中國的畫家應該具有自身的獨特氣質,以及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表現手法。由此可以看出,老一輩的油畫家對于“油畫中國風”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意義已經有了深刻的感悟。在經過了一段困惑時期后,我國的油畫發展已經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其中,“意象油畫”將“油畫中國風”的本質內涵鮮明地體現出來了。但在未來發展中,要想真正實現“油畫中國風”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首先,在對油畫已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進行發揮的同時,如何將中國的筆墨情趣以及寫意精神有機融入其中,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其次,中國的“寫意”并不是通過工具材質來界定的,也不是按照作畫的速度來體現的,更不是一種簡單的模仿樣式,而是取決于“寫意性”的本質精神內涵。通過“寫意”的方式使中國的油畫實現本土化,在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相契合的基礎上,開創出我們油畫民族化的路徑,讓我們的油畫以更加豐富的姿態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 周雨.文人畫的審美品格[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 謝九生.寫意油畫用筆的書法意識[J].大眾文藝,2010(20)
作者簡介:
張明星,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美術系講師。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