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暉
【摘要】受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關于課堂觀察研究的啟發,本人嘗試著在聽評課中運用了課堂觀察的方法和量表,從中獲得了不少體會,在聽評課時運用課堂觀察的方法和量表可以給我們的聽評課注入新的血液,也可以在評課的量化值上提供佐證。
【關鍵詞】課堂觀察 課堂觀察量表 聽課 評課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20-02
聽評課是我們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在聽課、評課的過程中,大家可以針對實際案例來分析,交流教學心得和寶貴的教學經驗,這也是教師們教學成長必不可缺的重要之路,通過這樣的分析交流活動,可以很大程度促使老師們把理論聯系到實際上。因此,提高這個過程的有效性也是教學相長的重中之重工作了。
一、對目前聽評課的思考
通過詳細地調研考究,本人發現在目前區域內的聽、評課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它們會在較大程度上制約我們教師們利用好這個聽、評課的環節來提高教學。這些問題是:1.隨意性大,缺乏目的性。老師們往往是拿著個聽課筆記本就進入課堂聽課記錄,沒有在進入課堂之前做觀察準備和觀察計劃的習慣,以至聽課與評課沒有明確的目的、沒有觀察的重點,導致之后的評價也就容易流于形式;2.習慣于對課堂做主觀判斷,不注意對所得信息材料和教學過程做深入細致的、客觀的、有針對性的分析,缺乏客觀性;3.以教師為中心,目光主要盯著教師,較多地注意教師行為,對于學生的反應、狀態以及實質性想法和變化關注不足,缺乏全面性;4.對方法與工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慣用的方法與工具很簡單,即進入課堂現場看與聽的方法和大一統的課堂評價表;很少使用錄音、錄像等工具,沒有制作和使用適宜工具、個性化量規表格等的習慣和意識,缺乏科學性。5.不注重原始資料的積累、分類和研究的系統化,缺乏系統性。
二、課堂觀察法
既然,目前的聽評課存在以上的一些不足,那么應該如何進行調整才能提高聽評課的有效性呢?本人嘗試用“課堂觀察法”來補充以上不足。“課堂觀察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是指專業研究人員深入課堂采集相關信息,觀察課堂現象,進行課堂研究,從而得出相關結論,揭示教學規律。它包含一個行為系統:包括明確觀察目的、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行為、記錄觀察情況、處理觀察資料與數據、呈現觀察結果等一系列行為構成。更重要的是它強調團隊合作和記錄過程的客觀性。
三、將課堂觀察運用到實際的實踐過程
在積極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后,本人在工作中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并不斷的進行反思。首先,我認真對如何在平時的下校調研和學科區域教研活動中運用課堂觀察法和觀察量表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針對如何在實踐中實施課堂觀察組織部分和區內部分骨干教師進行了研討。結果我們達成了一致的意見,那就是在不斷提高自身對“課堂觀察”的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設計一些有可行性的表格,并選擇幾次教研活動開展一些實踐。
第一次嘗試是在一次區的活動上,有一百多名教師參加了活動,然而我只是從中分層選取了十幾位老師拿著剛設計出來的“課堂觀察記錄表”參與觀課,并在課后讓記錄了的老師們結合表中的內容進行反饋評價。我發現這個“課堂觀察量表”并沒有引導老師們觀察記錄到我們小學英語課堂的特點,而且由于這些老師是初次使用量表,導致在填寫表格和觀課時還帶有很大的傳統聽、評課的痕跡。
于是在第二次實踐時,我改革了量表,設計了多個和英語課緊密相關的觀察點,并在一次區的專題研討活動中,給所有來參加這次活動的老師都發放了這份“課堂觀察量表”,讓老師們都嘗試選擇一個他們感興趣的角度去觀課。在課后我選取了不同觀察點的老師代表將記錄得出的結論反饋給聽課的老師們,可喜的是我發現大部分的老師在量表的引導下已經關注到了英語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了。
接著我進一步思考,如何將老師們(包括上課的老師和聽課的老師)的關注點都吸引到目前我區小學英語教師普遍都存在的問題上呢?因為根據本人這幾年下校聽課的情況來看,我們的大部分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都已經有了要用活動來組織課堂的意識,但是活動的開展是為了什么目的呢?絕大部分老師的課堂活動都只是起到了一個作用,那就是使得課堂熱鬧了,老師更忙碌了。而對于活動開展的目的是要促進學生操練語言的這個根本目的被忽略了,甚至是完全遺忘了。于是我設計了一個觀察量表,想將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操練語言的情況客觀地記錄下來,從而在數據上客觀分析教師的課堂中是否貫徹了我們小學英語新課標教學的基本理念,那就是讓學生學語言是要讓學生理解并運用語言,而不只是簡單記憶單詞和句型,簡單讀背課文。
有了這張表格,我在本區的“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教學研討活動”中進行運用。我給每一位參加活動的老師都發放了一張“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生語言操練情況”觀察量表,并要求每一位老師都認真記錄,活動后要求交上來。以下是其中一位老師根據活動課例記錄的量表。
“小學英語課堂中學生語言操練情況”觀察記錄表
被觀察者學校:XX小學 觀察者:X老師 年級: 五
觀察者學校:XXX 觀察者:XXX 時間:XX
從表格的紀錄,得出以下數據:1. 在本節課中,學生有28分30秒的時間都在操練語言,占整節課40分鐘的70.75%,說明課堂中老師還是將絕大部分時間給了學生開口操練語言,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是得到了重視的;2. 在課堂中,有25.8%的時間是學生在機械性地操練語言,有36.65%的時間是學生在意義性地操練語言,而只有8.75%的時間學生有機會交際性地運用語言,從各種操練所占的比例并結合這是一節五年級的復習課例來看,機械性操練所占的比例有些偏大,而交際性操練所占的比例太少。因此,教師的改進重點要設計適度活動讓學生交際性地運用語言,加大交際性運用語言的時長,而減少機械性操練的一些課堂活動;3. 在內容的操練上,老師既關注了詞匯和句型的練習,也有運用語言進行情景對話的練習,給學生在課堂上運用語言交流、交際提供了平臺,只是可惜比較少;4. 在學生的參與度上,67.8%的時間是全體學生在操練語言,9.3%的時間是50%的學生在參與語言的操練,而6.5%的時間是25%的學生在操練語言,16.9%的時間是10%的學生在操練語言,這說明學生參與操練的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廣度,但是仍然有擴大的空間。
通過與參加教研活動的老師交流這些分析評價,他們都一下子明白了表格的真正意義所在,也讓他們跳出了傳統的評課思路,而重點關注了課堂的學生操練語言情況,因而也引發他們回去反思自己的課堂。很多老師都紛紛表明此次教研活動收獲頗多。
四、對運用課堂觀察的方法和課堂觀察量表提高聽評課有效性的思考
在學習課堂觀察理論時,我曾經將余航中學的課堂觀察量表捧為學習的典范,但是經過仔細分析和思考后,覺得如果完全用那些表或類似的一組表來多維度,多視角觀課在目前的情況下有一定的困難。原因如下:1. 表格太多太繁瑣會影響我們對課堂的整體性和關鍵點的關注,得出的結論評價各有不同,也同樣會使得授課教師無所適從,不知改進從何入手。2. 觀察教師的自身理論水平和主觀意識也會制約觀課的客觀事實的記錄,使得反映的情況并不理想,科學。3. 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特色和重點,表格的設計要符合學科特色,通用的表格顯然不能解決實際存在的所有問題,尤其是學科突出的問題。
通過這幾次實踐,我覺得在設計觀察量表時不妨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針對區域教學或是學校教學中比較突出存在的問題設計一兩個觀察量表,引導教師們先重點關注這些突出問題。2.利用設計的表格適當將老師的觀察視角從傳統的聽評課上轉過來,尤其是從教師教的角度看教學這個老習慣,培養新視角看問題的習慣。3.對于量表注意要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讓老師們覺得可用,能用,好用。4.初期不必每次都按照觀課的程序來做,即課前會議有時也可以放到課后的交流一起。關鍵是在研討中交流碰撞,提高。5.量表不是對這節課的蓋棺定論,而只是從不同視角來審視課堂的教學,改進或推廣教學方法,并同時發現教師的教學特色。
我們在接受某樣新東西時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摒棄舊的東西,傳統的聽評課仍然有其亮點,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整體性仍然是要關注的,所以兩種方式相互融合協調才有助于對課堂進行更全面的評價。
參考文獻:
[1]Gary D.Borich著,么加利,張新立譯.教師觀察力的培養——通向高效率教學之路[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2]Thomas L.Good.Jere E.Brophy著,陶志瓊,王鳳,鄧小芳等譯.透視課堂[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金燕娜.論課堂觀察及其價值[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周文葉.研究課堂觀察 追問有效教學[J],當代教育科學,2008年04期
[5]周文葉,崔允漷.教師應如何進行課堂觀察[J],中小學管理,2008年04期
[6]洪志忠,童巧平.促進教學有效性的課堂觀察[J],中國教師,2008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