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主要從幾個視覺藝術派別論述了當代視覺藝術與建筑設計,由繪畫的表現形式、表現對象和風格的分析,進而對建筑空間的各方面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視覺藝術在無形中影響著當代的一些建筑設計理念,從而形成一種文化潮流。
關鍵詞:視覺藝術 設計 建筑空間 文化潮流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說:“設計形態永遠不是對于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于現實的一種創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豐富想象性、創造性、敏銳性的美的形象。”視覺藝術從技術方面的轉變,開始了全新的創造性設計,這種轉變對主體的意識形態和認知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當代視覺藝術中有很多流派:印象派、俄國構成主義、立體派、表現主義、未來派等等。這些流派都對當時社會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并在現代社會中仍有一定的立足之地。下面簡單的從三個流派來分析當代視覺藝術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一、立體派
帕布羅·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圖1)是第一幅立體主義作品,這幅作品標志著立體主義的誕生,同時也被認為是傳統美術和現代美術的分水嶺。這位現代藝術魔術師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全新的繪畫空間及形體結構,他將不同狀態及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對象,以幾何學的分析方法,把自然界的形體打破、分解,然后進行主觀組合、凝聚,在單一的平面上,得到一個總體經驗效果。在《亞維農的少女》中,人物的鼻子,既是正面的,又是側面的。在這里單一視點被多重視點所取代,不同狀態及不同視點所觀察到的對象組合在一起,巧妙地構成一幅畫面。
這些新的表現形式、創作手段和思維方式不僅表現在繪畫領域,而且還強有力地沖擊到藝術的其他領域,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尤其明顯。作為畫家和建筑師的勒·柯布西耶對對藝術領域的新動態有著異乎尋常的敏銳反應。勒·柯布西耶的靜物既體現一種機器情結,又有著自然情結。在畫面中通過視點的游移來展現整幅畫面,把矛盾統一于整體之中,即放置一個緊張的元素于兩個部分之間,而放置一個松弛的元素于整體的幾何中心。
薩伏伊別墅(圖2)簡單的外部形體中裹藏著復雜的室內空間,各個要素相互連接、穿插,甚至咬合在一起;要素之外的間隙空間則無方向地自由穿梭、伸展。平面基本上是個正方形,一個三段式的結構體系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將體量分割開來。底層為列柱架空的涼廊,圍繞著“交通器官”進行組織,其形狀與底層停車的車輛運動軌跡相適應。中間層被一種“輕柔華貴”的氣氛所籠罩。水平帶狀長窗貫穿三個方向的立面,用一種全景畫的方式將風光盡收眼底。它的效果體現在強化了建筑的水平輪廓,使建筑與地平線遙相互應。漫步建筑強化了對景觀的“觀察”。盤旋而上的坡道將整個建筑在縱向上剖開,讓觀者有幸品嘗來自四面八方的景致。
馬賽公寓是勒·柯布西耶最有創意和影響最為深遠的作品之一。馬賽公寓的設計方案也是作為一個“原型”而不是作為一個單體方案設計的,它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入口和大廳,沒有門廊、墻體、門窗、陽臺和屋頂,所有的元素都被重新闡釋。馬賽公寓以預應力混凝土為主要建筑材料,在混凝土澆筑時以粗糙的木板作為模板,結果在建筑表面留下了獨一無二的肌理。在馬賽公寓的設計中勒·柯布西耶引用“古羅馬引水渠、瑞士小屋、酒瓶架和輪船甲板”為原型,再提煉、整合、重新熔煉為結合了板式體量、底層架空、結構體和屋頂的新建筑。馬賽公寓,盡管設計為一部“生活的機器”,但事實上卻成為人類生活的不朽隱喻。勒·柯布西耶把互不關聯的事物聚在一起,將那些詩性的事物,從早先被視為毫無關聯、甚至互相對立的來源吸納到一起,創造了全新的關聯和共生。這樣,巨柱之上的底層挑空就不僅肩負生態職能了。同樣,建筑末端那個巨大的混凝土防火樓梯也不僅僅是為緊急逃生而設計的功能部件,而且有著酷似海倫駕駛桿的外形特征。再看那些不規則的構件——那些瓶狀物、那些方格架、屋頂板、屋頂上的那些雅典衛城樣的構筑物——它們都演化為全新的“元物體”,藉以喚起情感與反思。
二、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流行于20世紀的歐洲,它強調表現自我感受和主觀意象,在表現形式上,以過分夸張的形體和色彩發泄內心的苦悶,謀求官能刺激。表現派的精神領袖愛德華·蒙克的《吶喊》(圖3)更是表現主義作品中極富表現力的力作。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夸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建筑領域中的表現主義特點是通過夸張的建筑造型和構圖手法,塑造超常的、強調動感或怪誕的建筑形象,并表現建筑師希望賦予建筑物的某些情緒和心理體驗,以引起人們對建筑形象及其含義的欣賞、猜測與聯想。提起美國著名的建筑師密斯·凡·德羅,我們就會想起西格拉姆大廈。整座大樓按照密斯的一貫主張,采用剛剛發明染色隔熱玻璃作為幕墻,這占外墻面積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鑲包青銅的銅窗格,使大廈在紐約眾多的高層建筑中顯得優柔華貴,與眾不同。這座玻璃摩天大樓在20世紀初期被人們認為是異想天開,開創了人類用玻璃做幕墻的先例。
約恩·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由四塊巍峨的大殼頂組成這些“貝殼”,依次排列,前三個一個蓋著一個,面向海灣依抱,最后一個則背向海灣侍立,看上去很像是兩組打開蓋兒倒放著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映照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著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
三、波普藝術
波普藝術的始作俑者可追溯為英國藝術家漢彌頓1956年的印刷品拼貼作品《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非凡,如此有魅力?》,而真正將波普藝術“發揚光大”的則是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他像生產商業產品一樣復制著商標和產品包裝,以消除藝術家的個性化手筆,用絲網印刷的辦法重復地排列著美國生活中的明星形象和新聞圖片,較為出名的作品是《綠色可口可樂瓶子》、《瑪麗蓮夢露》(圖4)。
正是深刻體會到了這種大眾文化對文化民主和自我表達的影響,弗蘭克·蓋里才開始不斷在實踐中嘗試一些平凡的藝術形式和內容進行創作,并最終形成了一種具有創造性設計形式來表現的建筑形態。
經過不斷地設計探索和實踐,弗蘭克·蓋里的建筑設計理念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建筑美學。他的建筑作品往往會因為形體、材質、色彩等要素復雜的組合而表現出一種含糊不清的建筑語義。這種現代建筑語義有著像當代大眾文化一樣交融含混不清的內容,但它們給人的感覺是如此的親切、真實。基于不同凡響的建筑形態,弗蘭克·蓋里的建筑突破了傳統的建筑美學的制約,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建筑形象的認識和理解。弗蘭克·蓋里自用的住宅就是這種新的建筑形式,揭開了一種新的建筑語義的開端。
四、結 語
綜上所述,視覺藝術和現代建筑設計的關系不言而喻,不管是一維還是多維的空間形式其都會對藝術創作和實踐等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豐厚燦爛的視覺藝術文化為建筑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思想創作源泉,成為當今建筑設計領域不得不關注和了解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 崔慶忠.世界藝術史·繪畫卷[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3
[3] [荷]亞歷山大·佐尼斯著金秋野,勒·柯布西耶.機器與隱喻的詩學[M].王又佳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張金歌,南陽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