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舉世聞名的畫家,張大千在書法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張大千有良好的家學淵源,其后拜師上海、臨撫敦煌、游藝世界,其在學習研究繪畫、書法和篆刻,在各個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創新。繪畫上既有對傳統的全面繼承,特別是重拾了中國畫的色彩,又有晚年潑墨潑彩的重大變革,書法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大千體”,使繪畫、書法相得益彰。
關鍵詞:張大千 繪畫 書法 藝術風格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張大千研究中心資助項目(ZDQ2011-3)]
張大千(1899-1983)出生于四川內江,原名正權,后改名爰,字季爰,別號大千居士。是近現代畫壇中少數幾個在詩、書、畫、印等方面融會貫通,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畫家。其知名度幾乎是家喻戶曉。他在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鑒賞等方面均有極深的造詣。有“南張北溥”、“南張北齊”之稱,徐悲鴻更是稱其為“五百年來第一人”[1]。其才華橫溢,充滿傳奇的一生在世界畫壇上贏得了巨大的聲譽,為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傳統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張大千以繪畫聞名于世,其畫名之大掩蓋了其在書法、篆刻、詩詞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因此有必要從他藝術成就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研究。
一、書法、繪畫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張大千有著良好的家學淵源,母親是當地才女、民間畫家,受母親影響,自幼隨姐兄學習繪畫、書法,良好的家學淵源為其藝術道路留下深刻的影響。后在上海拜師書畫名家曾熙及李瑞清,正式學習書法,同時在老師的影響下,開始學習石濤及八大繪畫。拜師曾、李是張大千藝術生涯的重大轉折和新的起點,早期張大千的繪畫、書法、篆刻多得益于二師,張大千在《四十年回顧展自序》中說“二十歲歸國,居上海,受業于衡陽曾夫子農髯,臨川李夫子梅庵,學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兩師作書之余,間喜作畫。梅師酷好八大山人,喜為花竹松石,又以篆法為佛像。髯師則好石濤,為山水松梅。每以畫法通之書法,詔門人弟子。余乃效八大為墨荷,效石濤為山水,寫當前景物,兩師嗟許,為可亂真?!盵2]
張大千書法學習基本上與繪畫學習同步,早期學習主要是秉承家族書風,有濃厚的“蘇(東坡)體”氣息。張大千的祖上喜好書畫藝術,并熱愛書畫收藏,到張大千時仍有祖傳的王羲之《曹娥碑》和張氏祖上手書《先人遺墨》[3]。上海拜師后基本沿著由遠及近的道路,由碑及帖學習書法。這一階段在曾、李二師的指導下,張大千致力于金文和碑刻《宗婦壺》、《毛公鼎》、《鑄公簠》、《散氏盤》、《瘞鶴銘》、《泰山經石峪》、《石門頌》等的臨習。此外這一時期,張大千還臨仿過何紹基,為配合繪畫學習還臨仿學習過石濤、八大、石溪、漸江、金農、華嵒、陳淳、徐渭等。三十至四十年代張大千的書風由北派的碑學轉入南派的帖學,主要學習黃庭堅、趙孟頫、唐寅等,這一階段張大千融合前期家學、師學、金文、魏碑與明末的帖學傳統,逐漸形成剛柔相濟、富于變化、具有獨特面貌的“大千體”。五十年代后,張大千經過沉潛印度大吉嶺,后又遍游歐州、南北美,進一步拓展胸襟、開闊視野,“大千體”也日漸臻于成熟,形成了飄逸雋秀而又蒼潤凝重的書風。
張大千學習書法的途徑基本上是由古及今,而學習繪畫的道路則正好與學書相反,是由近及古。張大千初仿四僧、八大、金農、青藤、白陽,兼及“吳門四家”,因不滿“文人畫”的逸筆簡約之風,以及對“畫家之畫”溯源的追求,進而取法院派大青綠的金碧山水,后又從“元四家”上溯到李唐、馬遠、董源、范寬、巨然、郭熙,對“文人畫”和“院體畫”進行了逐一的梳理。其間出于振興人物畫的強烈愿望, 1941年至1943年的兩年零七個月的時間赴敦煌面壁潛修,臨撫壁畫大小270余張,形成了這一時期雄渾精麗的畫風。敦煌的修煉無疑也是張大千藝術生涯的又一重大轉折點。1949年后,游藝世界各地,之后定居臺灣。環境的變遷與眼界的開闊,促使張大千在繪畫上進行衰年變法,大膽創新,逐漸形成了潑墨潑彩的新畫風,實現了其在藝術上的亮麗轉身。
二、繪畫、書法、篆刻藝術上的突破與創新
縱觀張大千的藝術生涯,始終在不斷地尋求變化與創新,張大千意識到藝術的生命力在于創造,他在《畫說》中說:“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造萬物的特權本領?!?[4]他在繪畫上最重要的成就是:第一,重拾了中國工筆重彩畫的色彩;第二,潑墨潑彩開創了大寫意的新畫風。書法上形成了自我風格強烈的“大千體”。篆刻上深得繪畫和書法之理,功力亦非同一般。
中國的工筆重彩畫在元明清文人畫思潮的沖擊下,日漸式微,到了民國時期中國畫壇幾乎到了無人觸及的程度,工筆重彩人物、花鳥畫技法幾近失傳。張大千對敦煌的臨撫,使其藝術風格大變,重拾了中國畫的色彩,其工筆畫的線條、色彩深受壁畫影響,大有改進,畫風雄渾且具有裝飾性和民間性,石青、石綠、朱砂等石色也成為此后他常用的顏色。尤其是工筆重彩的荷花,場面宏大,氣勢磅礴,其作品《朱荷通景屏》,金底、大青的荷葉、朱紅的荷花,強烈的色彩對比烘托出光華燦爛的壯美景象,是這一風格的精進之作。這種具有強烈色彩對比和裝飾性的工筆畫風格,開創了工筆花鳥重彩畫的新風。稍后方有于非闇、陳之佛等對宋畫的進一步研究。他們的合力,開創了當代工筆畫的先河,對當今工筆畫的繁榮和發展可謂功不可沒。敦煌臨摹“使他由一個‘文人畫家的風格,邁入了‘職業畫家的藝術創作領域”[5]。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逐步形成的潑墨潑彩畫是張大千繪畫藝術中最重要的藝術成就?!断纳皆破佟贰ⅰ度鹗垦┥健?、《深山飛瀑》、《煙云曉靄》、《潑彩雨荷》、《雨荷圖》等均是這一風格的佳作。張大千的繪畫風格最重要的特點就在于變革。這種變革不是對傳統的拋棄,而是在傳統基礎上的突破與創新。仔細研究張大千的潑墨潑彩繪畫,其審美構成元素如構圖模式、對水墨效果的追求、用色、題款、印章等等,依然屬于中國畫的審美范疇。其晚年的巨作《長江萬里圖》和《廬山圖》則將這一特點體現得更為明顯——傳統山水畫法與潑墨潑彩的自然融合,描繪出綿延不絕的山嵐與河流,宏大的畫面展現出無與倫比的恢弘氣勢。晚年的《勾金紅蓮》則是潑墨潑彩的大寫意荷葉烘托出工細的勾金紅蓮花,大虛大實的技法效果,結合了對大寫意的突破和對敦煌壁畫的繼承。
張大千的書法自成一體,被稱為“大千體”。除了用來題畫,獨立的書法作品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條屏、橫幅、楹聯、冊頁、卷子、扇面、堂匾等等[6]。“大千體”的形成是歷經家學、師學和他自己不斷的研究實踐,博取眾家之長逐漸形成的。上海拜師曾熙、李瑞清最初就是為了學習書法,早期書法深得二師真傳,碑學、帖學無不精通,對蘇軾、黃庭堅、金農、何子貞等亦作過深入的研習?!按笄w”是帶有隸簡意味的行書書體,字形左低右高,傾斜角度較大,入筆帶有強烈魏碑意味,方中帶圓,行筆有急有頓,節奏感較強。“大千體”是隸、篆、草、行、真的綜合體,特點并非出于某一家,是張大千一掃前人、自我心胸的體現。
三、結 語
張大千一生辛勤耕耘,藝術作品達數萬件之多。繪畫、書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自由創造、成就不凡。在中國工筆重彩畫及人物畫衰微之時,臨撫敦煌,追述魏晉唐宋之風,重振了中國畫的色彩,為現代工筆重彩畫和人物畫的興起開創了先河,潑墨潑彩畫風開創了大寫意畫的新時代。他的書法“大千體”豐富了書法的書寫和審美樣式,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不朽篇章。張大千在繪畫、書法上的巨大成就為中國傳統藝術翻開了新的篇章。
注釋:
[1] 徐悲鴻.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A] .見:羅宗良.大千藝苑.張大千研究論叢第一輯[M].成都:四川師范大學電子出版社,2012
[2] 張大千.四十年回顧展自序[A].見:李永翹.張大千藝術隨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60
[3] 韓剛.張大千書法分期考述[A].見: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2012海峽兩岸張大千學術研討會:傳承與創新——藝術大師張大千[C],2012:115-123
[4] 張大千.畫說[A].見:李永翹.張大千藝術隨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10
[5] 巴東.張大千與敦煌石窟藝術之內在聯系特質[A].見: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2012海峽兩岸張大千學術研討會:傳承與創新——藝術大師張大千[C],2012:2
[6] 張大千.張大千鬻畫值例(巴西)[A] .見:李永翹.張大千藝術隨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57-58
參考文獻:
[1] 方去疾.大千印留[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2] 黃苗子.張大千的藝術修養[J].文藝研究,1983:124-130
[3] 孫群豪.張大千的篆刻藝術[J].書法藝術,1995:30-31
作者簡介:
楊志翠,碩士,樂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藝術教育、藝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