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眼于大學英語閱讀課堂,對教師話語,尤其是教師提問類型與策略,進行了學習者需求分析。學生認為閱讀課堂中, 教師應多就閱讀文本主旨和篇章結構提問,多提答案不確定的開放性問題,多探討閱讀技巧和策略,給予及時有效的反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修正等。
【關鍵詞】教師話語 教師提問 英語閱讀課堂 學生需求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課題編號NKZXC1401。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07-02
1.引言
教師課堂話語不僅是教師執行教學計劃的工具,也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它在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Nunan, 1991)。在語言課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非對稱性的,這是由于在語言知識和技能上教師比學生更有優勢;在管理和主導課堂交際方面教師也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教師須保證盡可能多數的學生有序地參與課堂交際活動(Ellis, 1990)。所以,教師話語研究成為語言課堂行為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文獻及研究綜述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中與學生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教師課堂提問在教師課堂話語中占有相當的比例。Long & Sato (1983)的研究表明,在6節小學ESL課堂上教師提問938次。在White & Lightbown (1984)的研究中,教師在一堂50分鐘的ESL課上提問427次。
近年來,外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提問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問的分類、句式、課堂分布、反饋方式等。Long & Sato (1983), Brock (1986)提出了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s)與參考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s)的劃分。展示性問題指提問者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參考性問題指提問這并不知道答案的問題。Van Lier(1988)認為語言課堂的提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習者可以更多的進行語言輸出。Brock(1986)的研究表明,參考性問題可以增加學生在語言課堂上的目的語輸出,從而促進語言習得。
然而,在國內外多個實證研究中,更多的數據表明在實際語言課堂,展示性問題的數量大于參考性問題的數量。Long & Sato(1983)對比了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的日常交際特點與教師和學生在二語課堂中的交際特點,研究表明參考性問題在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交際中占所有問題的76%,而在二語課堂中,只占14%。孔文和李清華(2007)做了非英語專業和英語專業課堂提問的研究,在兩個班中展示性問題約為參考性問題的3倍。胡青球(2008)對“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課堂中的四位教師提問特點進行了研究,展示性問題占問題總量的68%,遠遠大于參考性問題。
近年來國內的研究多針對教師提問方式和類型,但筆者認為,為了解教師提問對學習者語言習得的作用,學習者需求分析不容忽視。同時,現有的大部分研究沒有對聽說課和閱讀課進行細分,罕有對非英語專業英語閱讀課的專門研究。閱讀課與聽說課的課堂特征、目的、交際特點有明顯差異,因此教師提問的特征也會有所差異。本研究試圖對非英語專業閱讀課的教師提問進行探究,嘗試對學生需求進行分析,以期在研究基礎上給教師提供一些提高閱讀課堂提問效果的有價值的建議。
3.研究設計
研究者采用自然調查的方法,隨機選取了我國北方一所重點高校八位大學英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八位教師教齡為2-12年不等。八位教師的教授對象為該校本科一、二年級八個班級,共385名學生,全部為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自該校22個文科和理工科學院。教材為《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和第四冊。
為了探究學生對教師提問的看法和需求,本研究采用了調查問卷的方法,共收回有效問卷380份(調查問卷及結果數據詳見附錄)。
4.結果與討論
4.1閱讀課堂教師話語量
趙曉紅(1998)的調查結果顯示, 一節45 分鐘的大學英語課65%-90% 被教師占用, 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和發表見解的機會很少。基于探究學生對教師話語量的認知和態度,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見附錄),有47.9%的學生期待教師在一堂45分鐘的閱讀課上對文本的講解時間在15至25分鐘。我們可以看出學習者對閱讀自主性的需求,而非傳統形式的“一言堂”,這也符合近年來語言教學所提倡的從以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的轉變。
在調查中,對“你認為英語閱讀課上老師的提問是否對你的英語學習有幫助?”的回答,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學習者認為英語閱讀課上的教師提問可有可無,甚至對其英語學習沒有幫助。這一結果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究,了解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需求緣何出現偏差,是由于教師提問方式欠妥,未能有效的激發學生興趣,達到通過提問幫助對文本的解讀的效果?還是由于問題本身的設置存在缺陷,如未考量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提出了過于簡單或過于有挑戰的問題?
4.2 教師提問方式和類型
依據Long & Sato (1983)對教師提問的分類,我們得到了很有趣的調查結果。有75%的被訪者目前的閱讀課老師更多地提出答案確定的問題,即展示性問題;然而,有79.7%的學生更希望回答答案不確定的問題,即參考性問題。以此看來,學生在課上更關注多視角的文本解讀,而非拘泥在教師更看重的語言層面,如對詞匯、句型的理解上。這在調查問卷的第七題中也有體現,在被問到“在英語閱讀課上,你更愿意回答與文章主旨和篇章結構有關的問題還是與單詞、詞組和句子理解有關的問題?”時,前者是后者人數的兩倍。
另外,有59.2%的學生希望回答與英語學術閱讀技巧和策略相關的問題,這說明學生對英語閱讀課的需求還體現在英語學術能力的提高上,他們期望通過閱讀課,積累英語閱讀經驗,打磨閱讀技巧和策略,系統地促進英語學術水平提高。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我們有必要在閱讀課中,有意識地與學生探討基本學術技能,設計閱讀任務,促進學生的閱讀策略的靈活應用。
4.3閱讀課堂教師提問反饋方式
教師提問并不終止于學生作答,在學生作答后,教師以何種方式給予反饋也至關重要。學生在英語閱讀課上,最希望得到的教師的反饋方式是,“在學生回答問題中引導學生進行自我修正”,被訪者中有61.8%選擇了這一方式。其次是“請另一位或幾位同學對答案給予補充和完善”和“贊揚加以簡短點評”,分別有45.5%和45.3%的學生選擇這兩項。由此可見,學生對教師提問后的反饋非常重視,他們期待得到改進的建議和對錯誤的指正,他們把課堂看作是一個可以自我完善的地方,看重教師的指正和同學的建議。進一步分析我們的調查結果,僅有13.9%的被調查學生希望回答問題結束后再得到教師對錯誤的指正,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更期待在回答問題同時得到教師或同學的及時反饋。我們不難看出,學生把教師或其他同學給的反饋也視為學習和進步的機會,這值得我們教師反思,在課堂的提問環節,應更注重反饋方式,提供高質量的及時的評價和建議。
5.結語
本文著眼于大學英語閱讀課堂,探究了學生對大學英語閱讀課的需求和態度,對閱讀課堂教師話語量、教師提問方式和類型、以及提問反饋方式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作為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更加關注學生需求,調整課堂話語策略,提高課堂話語質量,使學生在閱讀課堂中受益。本文所論及的需求性分析只是初步、淺顯的討論,仍需更多實證數據。如何上一堂好的大學英語閱讀課這一課題仍需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附錄: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師提問研究與學生需求分析
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1]Brock, C. 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 TESOL Quarterly, 1986, 20(1): 47-59.
[2]Ellis, R. 1990. Instruct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3]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Inc, 1991.
[4]Long, M. H. & C. J. Sato. 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 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 [A]. In H. W. Seliger & M.H. Long (eds).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Mass: Newbury House, 1983.
[5]Van Lier, L.1988. The Classroom and the Learner [M]. London: Longman.
[6]White, J & Lightbown, P. M . 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84, 40 (2): 228-244.
[7]胡青球, 埃德·尼可森, 陳煒. 大學英語教師課堂提問模式調查分析[J]. 外語界, 2004(6): 15-17.
[8]孔文, 李清華. 關于EFL 課堂中教師提問的對比研究[J]. 國外外語教學, 2007(3): 27-33.
[9]趙曉紅. 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界, 1998, (2): 17-22.
作者簡介:
梁婧,1984- ,南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