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
【摘要】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已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理念對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培養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就基于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高中信息技術資源應用進行探索。
【關鍵詞】高階思維能力 高中 信息技術 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57-02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已日益成為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指出了五點關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理念:即提升信息素養;打造終身學習的平臺;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等。目前的課程學習,更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高階思維能力培養。作為信息技術課程,本文認為,基于有意義的研究性學習上進行信息技術的作品創作,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應用和生成各種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分析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術基礎”一個模塊。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選修部分有五個模塊,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臺。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設計體現了如下三個特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人文素養培養相融合的課程目標;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課程內容;有利于所有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課程結構形式。因此,信息技術的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以計算機技術訓練為目的的初級階段,發展成為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和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階段。關于高階思維能力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國外,我國對于高階思維能力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對于高階思維能力的研究比較權威的主要是鐘志賢教授的研究。鐘志賢教授對于高階思維能力及其培養做了系統、完整的論述[1]。他認為,高階思維是高階能力的核心,它主要是指發生在高層次認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動。它在教學目標分類中指的是諸如分析、綜合、評價等高層次認知水平的能力。高階能力則是完成復雜任務、解決劣構問題的重要能力。它主要指“適應信息知識時代和個人發展需求所偏重的能力,主要包括創新、問題求解、決策、批判性思維、信息素養、團隊協作、兼容、獲取隱性知識、自我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十大能力。”他認為高階思維能力主要由“問題求解、決策、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這些能力構成。因此,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需要引導學生結合有意義的研究性學習,通過鼓勵學生結合學習生活、實踐活動及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勇于創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創作作品,生成一系列學習資源,通過學生對資源的整理加工的過程中,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二、基于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高中信息技術數字資源應用探索
1.將生成性學習資源支撐合作、探究。
高階學習具有五方面的特性,分別為主動的(積極/自覺)、建構的(闡釋/反思)、有意圖的(反思/調節)、真實的(復雜/情境化)、合作的(協作/交流)。這五個特性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彼此依存,相互影響的,如圖 1所示[2]。要想有效支撐學生的高階學習,就應該借助數字化手段,為學生創設復雜情境,給學生創造主動學習的機會。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會自然生成許多資源,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其資源的生成,促使學生通過數字化學習資源來表述思想,進行反思,將生成性問題有效地處理和解決,從而進行意義的建構,達到有效的學習。例如,學生利用結合研究性學習主題活動制作《我們一起低碳》的主題網頁。在網頁制作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更好地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進行探究式學習。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擬定合理的研究計劃,選擇恰當的方法,記錄一系列生成性資源,包括:(1)對低碳的認知過程。通過學生對生活中的低碳現象進行記錄,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形成運用信息技術關注社會和自然、過程和成果的意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對低碳的要求分析,引導學生通過積極、健康、鮮明的主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觀,促進其良好思想品德和科學精神、態度與方法的形成。(2)要求學生對生活耗能作比較,突出說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整個過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成開展,該部分重點體現學生開展合作研究學習的過程與成果。(3)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讓學生記錄一系列低碳生活的金點子,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從小事、實事做起的思想和作風。(4)用視頻短片、照片、音頻和文字記錄身邊人或社區群從實行低碳的點點滴滴,生成一系列素材資源。該部分重點培養學生善于從身邊的凡人瑣事中發現閃光點的思維方式和觀察方法。(5)我們與社區居委一起行動。以多種媒體結合的形式,記錄我們與社區居委一起的行動,發出我們的倡議,形成我們的認識與結論。該部分重點培養學生與世界和諧、友好共處和關愛他人的道德修養。整個研究學習活動過程,學生們生成的系列數字化學習資源是支撐合作、探究的,便于學生們利用數字化學習資源來進行高階學習,培養其高階思維能力。
2.將探索資源轉化為創作作品,促進高階思維能力培養。
學生們基于研究性學習,所生成的資源,經過數字化處理后,需要利用所習得的技術工具來進行作品的創作,從而表達自己的思想。這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的高階水平要求是一致的,如表1所示。
表1:課程標準中使用的行為動詞及對應的學習目標和掌握的高階水平要求[3]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們要經歷信息處理的全過程,包括工具的選擇,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作品的發布等等。由于研究性學習內容是以探索活動的形式展開,體現學生的親身參與和與他人的協作交流,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向高位發展,達成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培養。例如,基于研究性學習資源的網頁創作。網頁是由信息節點、信息鏈和信息網構成的非線性超文本數字化信息載體。在開放的探究式學習課堂中,不再是簡單的教師講授,學生聽。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掌握有關網頁制作等信息技術的操作技巧,并分別運用有關多媒體技術手段和藝術手段將生成的學習資源,圍繞各自的主題構想進行設計創作。這時,教師起到一個組織者的角色,指導、規范學生的制作過程,如首頁的新穎性,構圖的合理性、結構的清晰性、界面的友好性、資源的共享性、音樂的感染性……。又如,基于蒙太奇的電腦多媒體動畫創作。基于蒙太奇的電腦多媒體動畫創作,是利用計算機創作的集文學創作、繪畫藝術及視聽覺藝術為一體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于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后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4]。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習得的技術,構思生活中的完整故事情節,結合計算機繪制出來的人物、場景等生成性資源,使用電影語言的蒙太奇技術進行故事的敘述、動感鏡頭的連接和多媒體的效果渲染,表達一個完整意義的作品。
3.共享作品成果資源,在交流中發展學生能力。
每個作品完成階段,教師要為學生的合作與競爭搭建平臺,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成果共享交流。首先依托專題網站,將全班同學的成果資源進行開放共享。其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推薦一個作品向全班展示介紹,促進學生思維的相互碰撞。展示介紹的過程中,同學通過自我分析,找出各自的差距,并捕捉創意等。同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優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別是后進生的“閃光點”捕捉,促進其創造思維的發展。
培養學習者的高階思維能力,需要學習者運用高階思維來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通過學生利用所習得的技術工具來進行作品創作, 是促使學生將探索資源轉化為創作作品成果,并作為主體來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是學生結合一系列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進行展開的,一方面改變了以往的學生僅僅是為了學習技術而進行了照葫蘆畫瓢的局限性,促進了學生利用資源學習發展形成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形成了系列原創的或經過學生改造的學習資源,包括:從學習實踐中反映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資源;從生活實踐中關心身邊人與事的資源;從社會實踐中關心社會與科技發展的資源等等,突出了學生的實踐創意。通過引導學生主動運用高階思維,從而培養起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
四、小結
高階思維超越了簡單的記憶和信息檢索,關注學生系列能力的發展。貫徹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需要我們的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將自己的精神風貌和聰明才智通過探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記錄等方式,將生成的資源以電腦創作作品等形式進行呈現,從而表達自己的思想,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鐘志賢. 信息化教學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褚丹.面向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數字化學習資源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 2003.
[4]蒙太奇.百度百科[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9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