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盛毓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形式很多,哪種效果會更好呢?筆者嘗試利用行動研究法,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發散性思維。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探討行動研究法能培養發散性思維的理論依據,第二部分是行動研究法的實例研究,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的推廣和總結反思。
【關鍵詞】行動研究法 發散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78-02
1.利用行動研究法培養發散性思維的理論依據
1.1行動研究法是教師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不必人為控制和改變自然教學情況,既可定量分析又可定性分析,既能解決實際問題又能形成理論的教育科研操作的模式。行動研究法一般采用四個循環階段來實施研究,即計劃——行動——考查——反思,由于可操作性強、效果好,因此成為教師教育科研主要方法。
1.2發散性思維的特點決定了行動研究的必要性
每一個教學的內容都有一個關鍵的信息(問題),教師可以從一個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激勵他們經不同途徑,以不同角度去探索,重組眼前信息和記憶中的信息,產生新的信息,而最終既能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但是在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時,很容易與開始的問題偏離,如何及時的引導學生回歸主線,這個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現問題。而且在初次教學設計中教師預設的教學流程能否有效地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也必須通過行動研究才能得出結論,因此行動研究十分必要。
1.3行動研究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一般會通過一系列的教學環節來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行動積累經驗,在行動中構建出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方法。然后在進行教學反思,研究多種課例課型,在研究中完善和落實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方法。這將更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行動研究法培養生物發散性思維的教學實例
下面筆者以《生命中的能量》專題《第1講:細胞代謝》為例,采用“計劃——行動——考查——反思” 四個循環階段來實施研究。
2.1第一次教學設計現狀呈現
2.1.1計劃(如圖一)
圖一
2.1.2行動
針對第一次的教學設計,對第一個教學班進行教學,發現以下環節存在問題:
a.“回歸課本,尋找本節的知識要素”環節
學生只是機械的學習,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無法達到教學目標。
b.“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相關知識??记腥朦c定位”環節
相關知識??记腥朦c比較多,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又難以深入解釋,像蜻蜓點水,講不透又講的不到位,效果不好,學生只停留于知識的表面,無法形成知識網絡。
c.“正誤判斷、回歸基礎”環節
很多學生在基礎方面都不過關,對于課本的概念、課后練習的內容,沒有花時間去學習,對于老師布置的看書作業,不知道如何看,如何回歸課本,暴露出很多問題。
2.1.3考查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三2班(普通班)的學生(一模均分略低于廣州市平均分),上課時主要是使用導學案引導學生學習,教學中發現了很多超出預期的問題,進而暴露出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率不高。
2)學生不會回歸課本,看書沒有章法,知識缺漏較多,比如ATP是能量還是物質分不清。
3)學生沒有體驗如何構建知識網絡,發散性思維沒有得到訓練,因此學習效果不好。
2.1.4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估計不足,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率不高。如果進行修改,應凸顯學案的引導作用,教會學生學習。要把構建知識網絡過程和教會學生如何科學的回歸課本作為教學重點來抓,并進行回歸課本演示。
2.2第二次教學設計現狀呈現(海珠區高三生物二輪復習公開課現場)
2.2.1計劃
a.依據第一次的教學設計做出的反思,調整教學目標如下(圖二):
圖二
b.增加“專題的切入點和主線”這一環節
以能量為切入點,把與能量有關的知識點羅列出來,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形成專題學習的主線,使學生更加明確本專題要學哪些內容,本節課位于專題的哪個位置。
c.把知識梳理作為教學重點,讓學會用發散性思維來構建知識網絡
d.回歸課本、方法歸納、變式訓練,反饋提升,這幾個環節是發散性思維的另一種體現,也是在學生形成理性認識的基礎上的第二次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一次重要反饋。
2.2.2行動
a.梳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能量和物質關系,構建知識網絡
教學原狀:
這是本節重點教學目標之一,主要是鼓勵思維的碰撞,鼓勵任何形式的知識網絡,老師只要指出科學性錯誤即可。
學生反饋:
學生存在嚴重的知識缺漏,比如對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過程不是很清楚。學生對于能量的相互轉化關系混淆不清。認為光反應產生的ATP可以用于生命活動調節,認為能量就是ATP,認為呼吸作用產生的能量包含了電能、機械能等。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提出很多的疑問,并且與預期的結果相差較大,但是整個課堂因此也充滿了活力,學生課后知識的掌握情況比較理想。
b.回歸課本、方法歸納
教學原狀:精選例題(2012山東卷2),引導學生解題,歸納出直角坐標題的解題方法。引導學生回歸課本,找到課本原題對比,讓學生重視課后練習題,不要一味的追求難題怪題。讓學生認同“回歸課本、方法歸納”也是發散性思維的一種運用方式。
學生反饋:認同回歸課本的重要性,更加明確回歸課本要落到實處,看書不要走馬觀花,能夠歸納出曲線坐標圖的解題方法。
c.變式訓練,反饋提升
教學原狀:通過變式1,鞏固學生對“凈光合速率與總光合速率”這一知識點,提高學生的作圖能力。通過 變式2,引導學生對圖表進行分析、緊扣“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過程中物質和能量的關系”這一教學重點,反饋提升。教會學生使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從而做到一題多解,多題一解。
學生反饋:認同以能量作為切入點,可以將高考的重要考點串起來,光合作用與細胞呼吸之一考點伴隨著圖表考查的可能性很大,掌握這一方面的技能是必須的。
2.2.3考查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三4班(普通班)的學生(一模均分略低于廣州市平均分),由于有布置課前預習,專題主線很清晰,在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構建知識網絡圖的時候,能夠做到及時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填補知識缺漏。因此本節課目標達成度較高,聽課的同行評價:這是一節高效的優秀二輪復習課,適合推廣。
3.研究方法的推廣和總結反思
3.1基于學情,在行動中優化教學設計
摸清學生的知識現狀,找準切入點,進行適合本校學生的專題訓練,不一定按照教輔用書的順序安排教學,要在行動中不斷的積累經驗,根據學生的反饋,合理優化教學設計。
3.2在行動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緊密圍繞問題進行進行知識梳理和歸納,及時發現學生的知識缺漏和思維現狀,鼓勵學生不斷完善知識框架;可以進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同考點不同形式等變式訓練,讓學生體驗使用發散性思維解決問題的好處,在行動中培養發散性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3.3研究方法的推廣和再探究
在高中的生物教學中,許多的課例課型都可以通過行動研究法來培養發散性思維,只要教師樂于實踐,多反思、多行動,一定能夠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方法。然后繼續行動,進一步對發散性思維教學中運用再探究,效果好形成模式加以推廣。
總之,行動研究法的使用既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又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既教會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解決生物問題,又是提高學科成績的有效途徑。我們要遵循發散性思維的規律,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行動中不斷的優化和完善每一節課,以達到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玉璽、陳銳在.《學會創造性思維》.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2-10-01
[2]顧來、陳培雨.談高三生物二輪復習備考的切入點.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12,03
[3]朱鳳蘭.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學.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