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要】任務驅動教學是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或多個具體的任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任務為驅動,通過完成任務,來培養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獨立探索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的一種教學方法。本文以“尿素的結構和性質”教學為例,詳細介紹“任務驅動”教學法環節設計和教學過程,并對該教學方法運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 醫用化學 結構 性質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80-01
醫用化學是培養醫學專業人才的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其很多知識點在后期的藥物化學、生物化學、病理生理學等課程中都用到。醫用化學中的有機化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所包含的教學內容主要有“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掌握,主要通過化學實驗和相關分析來完成,這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性和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為了更好的鍛煉學生,教師可將教學內容中的關鍵知識點分成若干個小模塊,針對學生實際水平和學校教學條件,設計出一個個任務,讓學生來逐個完成,那么,學生就會在具有明確目標的任務的驅動下,自發地學習化學知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本文以尿素的結構和性質為例,說說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醫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任務設計
首先全面分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尿素是酰胺類物質的代表,在學習尿素的結構和性質之前,學生已初步掌握酰胺類物質的結構和性質,同時具備簡單實驗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認知,延伸出新的教學任務。然后以這些知識點為核心,以實驗操作為載體,設計了以下實踐任務:
a.如何能很好的認識尿素的結構?
b.通過對尿素結構的觀察,找出熟識的官能團。
c.通過對官能團的認識,可否推出尿素的化學性質?
d.動手做實驗,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與理論性質相結合。
二、任務實施
2.1 任務導入
尿素是體內氮的代謝過程中的重要物質,是哺乳動物體內氮元素排出的重要形式。尿素的結構可以從熟悉的碳酸(H2CO3)入手,看作是碳酸中的羥基被氨基取代而得。
2.2 任務講解
有機化合物的性質往往是由結構決定。觀察尿素的結構,找出結構中所含有的官能團,并根據你所掌握的知識,推測尿素可能具有的化學性質。
2.3 任務實施與反饋
表1 任務內容及設計過程
三、教學反思
3.1任務設計的反思
任務驅動型教學的關鍵是成功地將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各項任務之中,并且有效地引導學生對需要完成的任務進行分析、討論與學習。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在設計任務時注意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3.1.1 任務的目標明確
教材的每一章都有一個總的教學目標,設計任務時須先把總目標細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并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容細化為一個個容易掌握的任務,通過這些任務來實現總的學習目標[1]。《含氮有機化合物》一章的總目標是“胺和酰胺的結構、命名和主要化學性質”,而這一總目標的實現又是通過對尿素這一典型代表的認識而加以鞏固。因此,我設計了4個和尿素有關的小任務(任務a、b、c、d)讓學生去完成,學生通過對這4個小任務的探究,認識了尿素結構及物質的性質,更重要的是鞏固了酰胺的結構和化學性質,強化了“結構決定性質”的學習方法。
3.1.2 任務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
為了更好地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如何進行任務設計是一個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我在任務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以下原則[2]:
首先任務設計要符合真實性,真實的任務要始終圍繞著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逐步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了更好地得到尿素的物理性質,實驗過程中拿來尿素樣品供學生觀察;為了得到尿素的化學性質,讓學生自己動腦設計實驗,自己動手驗證結論;這些都充分利用感性經驗在知識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
其次任務設計要具備可實施性,這主要是指任務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完成任務具備的客觀條件。在充分了解學生認知,并結合實驗室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設計了4個小任務。任務的設計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任務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味覺、觸覺等,使學生從感官到行動,從表面到深層,從結構到性質等多方面對尿素有了深刻的認識;任務的完成展現了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縝密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最后任務設計要具備靈活性,任務設計本身不可能考慮得十全十美,尤其是探究性任務,任務的完成是以結果為目標,中間過程應允許學生大膽想象。所以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操作不應作為重點,給予提示即可。但在關鍵的步驟上必須加以強調,特別是特定的操作、不可回避的步驟一定要給出,否則學生不能達到目的,往往會產生畏難的心理,對任務的完成產生負面影響。如尿素的特殊顏色反應—縮二脲反應,這個過程若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則很難完成。
3.2 教學實施環節的反思
在授課方式上采用了“任務驅動式”教學,以任務驅動為明線索,有效地將尿素的結構和性質層層推導出來,并且結合實驗教學使學生對知識有更具體、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所無法匹敵的。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教學進度不易把握,課堂管理存在難度等問題。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在今后的教學中,還將不斷改進和完善。
總之,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的結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除了具有輔導者、引導者的身份外,不具備其他任何權威。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可自主發揮自己的思維,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然而,任務驅動教學中的任務設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設計優化的任務仍需要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黎良芝,吳俊明. 探索“任務驅動”下的化學教學設計與實施[J]. 化學教育,2004,(1):32
[2]曾文雄.任務教學法核心問題新探[J]. 教學與管理,2007,(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