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厭學”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并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即學生不愿意主動學習甚至厭惡學習,以一種消極的情緒對待學習活動。農村中學生的厭學原因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要盡量消除農村中學生的厭學現象,必須多管齊下:即以政府為后盾,學校為主導,家庭主要參與,整個社會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厭學 對策
【基金項目】2012年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客家教育發展的歷史與未來發展對策”(312B0705)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205-01
厭學現象在廣大農村中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如何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是一項迫切而艱巨的任務。
一、農村中學生的厭學原因
1.家庭因素
農村家庭自身的某些特點會給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帶來消極影響。
(1)農村中學生家庭負擔偏重:農村貧困家庭,很多家長為增加收入而讓孩子課后分擔農活。 孩子較多的家庭,大孩子還得承擔照顧弟妹的責任,這種精力耗費可能會給一些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農村中學生家庭教育欠缺:農村家長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很多家長很少讀書,家庭學習氛圍很淡或根本沒有。另外,有的家長由于外出打工,或受限于家庭勞動負擔、 自己文化水平等因素, 對孩子疏于管教或管教不當,也容易導致農村中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和厭倦情緒。
2.學校因素
學校教學、 管理及人際關系等因素的不良影響會誘發學生的厭學情緒。
(1)農村中學教師素質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國農村中學的師資隊伍就整體而言,還存在著學歷達標率不高、職稱結構偏低、骨干教師匱乏等問題。就教師個人素質而言,有的教師受知識水平、教學經驗、教學方法、物質條件、個人修養等因素的限制,工作效果一般,工作積極性不高,這也會助長中學生的厭學情緒。
(2)師生關系不良:中學生學習態度變化快,他們對某門課程的學習態度通常帶有較強的情感色彩。 因此師生關系的狀況會對中學生的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 不良的師生關系也是導致學生厭學的一個重要原因。
(3)學校疏于管理:農村中學內部管理體制不健全、不正規,對學生管理的疏松也是學生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會因素
對農村中學生而言, 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主要體現在不良的社會風氣、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學校周邊環境不良等方面。
4.中學生個人因素
(1)低水平的心理素質:主要表現為心理承受能力、抗干擾能力、抗挫折能力差。許多中學生心理年齡特征不穩定,思想波動大,極易受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
(2)不良的個性特征:諸如過于內向、孤僻、抑郁、多疑、偏執等消極的個性特征會使學生認知功能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減弱,造成自我認識偏差,助長部分農村中學生的厭學情緒。
(3)模糊的學習動機:許多農村中學生由于從小缺乏相應的學習動機教育, 受到自身及所接觸的人的視界的限制,對自身發展缺乏暢想,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明確的學習目標,一旦遇到困難可能就輕言放棄,甚至出現厭倦情緒。
二、解決農村中學生厭學問題的對策
農村中學生厭學問題的出現是家庭、學校、社會和中學生個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因此有效杜絕農村中學生的厭學現象必須爭取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配合,形成在政府大力扶持下,以學校為主導,爭取家長和社會密切配合的機制。
1.政府:解決農村中學生厭學問題的強力后盾
(1)政府要對農村中學做出政策和財政上的傾斜,通過優先扶持發展的政策和重點的資金投入傾向, 不斷改善農村中學辦學的硬件條件,優化其教學設備設施,使農村中學能初步接觸到網絡教學、遠程教育、多媒體教學等現代化教學。
(2)政府可以通過實施公共教育項目、公益組織的教育活動,以及動員組織大學生進行各種支教活動,為農村中學生帶來新鮮的活動和體驗,拓展農村中學生的視野,以幫助他們樹立長遠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
(3)政府對切實提高農村中學的師資水平做出努力,為他們提供外出參觀、交流、進修機會,并對農村教師的待遇予以保障,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和待遇,改善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
(4)針對目前對農村貧困地區中學生捐資助學的活動形式單一、勢單力薄的特點,政府部門應充分利用媒體的宣傳力量,借助“希望工程”、“春蕾計劃”和“陽光工程”的影響,大力鼓勵社會助學,推動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的捐資助學活動,為經濟確實有困難的農村中學生提供經濟資助。
2.學校:解決農村中學生厭學問題的主導
(1)學校應成為家長與學生的連接點。學校要充分發揮溝通橋梁的作用,以便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了解學生的心理,及時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生的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與曠課、逃學行為高度相關,且大多數曠課逃學的學生都缺乏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因此,要矯正一些農村中學生的不良心理,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培養其自尊心、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加強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培養其健全人格。
(3)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給學生空間發揮特長。學校應開展文體活動、技能競賽、故事比賽,組織學科興趣小組和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熱愛生活,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特長,讓他們將興趣勁頭潛移默化地轉移到學習方面來。
(4)利用多種途徑,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生最佩服和喜愛語言生動、表達簡潔、幽默風趣的教師,課堂中如果教師的語言生動風趣,將使學生學習效果倍增。
3.家庭:解決農村中學生厭學問題的重要參與者
農村中學生家長要密切配合學校的工作,成為學校的密切合作伙伴,切實關注子女的身心發展和學習情況,積極參與到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中來,發揮父母獨特的教育優勢,為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家長要密切配合學校的工作,積極與教師進行溝通,共同關注厭學學生的成長。
4.社會:為解決農村中學生厭學問題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
為優化社會環境,要加強正確的輿論導向,特別是通過內容健康向上的文學藝術、電影、電視等宣傳作品,讓中學生受到積極的影響,并通過社會各方面的協同工作,端正社會風氣,凈化社會環境。此外,在解決農村中學生厭學問題的過程中,學校還要爭取社會和相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努力凈化周邊環境,監督或取締學校周圍的網吧、游戲廳等不良場所。
作者簡介:
蔡慧(1979-)女,湖南岳陽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廣東省梅州市東山學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