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
【摘要】音樂課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中職教育中所處的地位已基本得到確立。對于中職音樂教學而言,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每一位中職音樂教師來說,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樂配舞教學是對諸多中職音樂教育經驗的匯總后的一個綜合表現形式,有助于強化學生認知能力、審美能力、行為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本文結合實際教學工作,選取《翻身農奴把歌唱》樂配舞教學為例進行了分解探討。
【關鍵詞】素質教育 中職音樂課 樂配舞教學 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224-02
一、素質培養:中職音樂課程的教學目標
中職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雖非主干課程,但是通過音樂課程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進而為學生在今后走向工作崗位、融入社會中提供良好的基礎。隨著我國中職教育事業的不斷完善與發展,音樂課教學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也是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在中職教育中所處的地位已基本得到確立,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方面所發揮的獨特作用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中職音樂教育正是在這種良好的發展機遇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對于中職音樂教學而言,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每一位中職音樂教師來說,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課題。
筆者從上述經驗分享中受益頗深。作為多年從事中職音樂教育的老師,筆者也積極探索,在總結諸多老師的經驗基礎上,將樂配舞教學形式實踐于課堂,在親身教學實踐中也得到一些好評。在此,本文將這種教學形式的意義、目標與執行簡要歸納,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二、樂配舞教學: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實現
樂配舞教學,本質上說,是對諸多中職音樂教育經驗的匯總后的一個綜合表現形式,教學目標分為三個維度來實現:
一是音樂教學貫穿音樂課課堂教學始終,強化了學生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的培養。音樂作為一種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是一種美的藝術,具有豐富的內涵、高雅的品味和極強的審美教育功能。而中職音樂課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提高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能夠有效開發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賀綠汀曾說過:一個人有了一定的音樂修養,不但不會妨礙他的專業學習,而且由于經常接觸優美純潔的音樂,能使他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由此可見,音樂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而且在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養方面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舞蹈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注重了學生行為表達能力的培養。舞蹈做為一門藝術,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紐帶,也是人們將感情得以表現的發泄物,人們可以借助于舞蹈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時舞蹈對人的情感也表現出反作用,以至于人們可以通過舞蹈將自己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舞蹈可以有效地陶冶人們的情操,渲染自己的感情,灌輸人們的藝術思想。
三是樂配舞教學實現了音樂與舞蹈的有效銜接,提升了學生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從人類文化史的發展來看,音樂和舞蹈是起源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孿生藝術形式。可以說,音樂和舞蹈同步并進,有舞必有樂,舞蹈可以借助音樂表達舞者情感,而音樂則直接刺激舞者的動作,并通過舞者動作產生直接的感情體驗,音樂和舞蹈有效結合來達到共同揭示主題,抒發情感的目的,也起著在審美體驗中強化增色的互補作用。
三、實踐探討:以《翻身農奴把歌唱》樂配舞教學為例
本案例選取民族音樂欣賞《翻身農奴把歌唱》這一節,這一節體現了藏族音樂的特點,它在有限的時空內源源不斷地傳遞著藏族地區的人美、景美、意境美的藝術感染力,讓觀眾陶醉其中,追求一種極致的審美情感。在教學設計時以聽覺為先導大膽的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進行“綜合”,讓學生在聽中學,聽中思,聽中舞,聽中創,充分感受音樂藝術和舞蹈技能結合的迷人魅力,使本課教學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1.《翻身農奴把歌唱》樂配舞的教學目標
樂配舞教學不是單純的培養學生適應樂感的表演技巧,而是要對學生進行舞蹈動作與情感對應的體驗能力和舞蹈意向和想象對應的體現能力進行培養。本次教學主要通過組建舞蹈團隊,并結合音樂《翻身農奴把歌唱》把這節課的舞蹈動作有選擇的串起來,用肢體語言表達農奴翻身做主人的喜悅心情,以此來學習藏族音樂與舞蹈的獨特魅力,學會辯認哪些屬于藏族音樂的范疇。
2.《翻身農奴把歌唱》樂配舞的教學準備
準備好含有圖片、音樂與視頻的課件。其中,圖片包括關于雪山、藏民服飾、磕長頭情景、草原與勞動場景的圖片,視頻包括藏族音樂簡介、藏區的風土人情及藏舞組合片段等,音樂包括《翻身農奴把歌唱》和《走進香巴拉》等整體與分段音樂。
3.教學執行的階段及其各階段的教學重點
在此課教學中使用了含有圖片、音樂與視頻的課件,運用了它有聲、有形、有色、有像的特點,可以將學生進入緊扣教學過程的特定的音樂意境中。
在課程導入階段,要講解音樂背景。通過聆聽音樂《走進香巴拉》,引導學生判斷今天所學的民族音樂類型,并通過藏族音樂簡介的視頻及生動、形象的語言為學生講述藏族音樂及舞蹈產生的背景,并引導學生總結藏族音樂及舞蹈印象。
在課程講授階段,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根據音樂向學生介紹每一個主題動作的產生背景,并用優美的語言及幻燈片淋漓盡致地再現音樂所展現的畫面,使學生將藏區的風土人情與傳統民族音樂聯系起來,進一步領會藏族音樂的獨特魅力。在這一節中,著重講解了藏族音樂的特點,讓學生欣賞了《翻身農奴把歌唱》整體與分段音樂,并結合這首歌曲,講解了藏舞的基本動作。
在課程即將結束階段,將講解的主要藏舞的基本動作結合起來,根據《翻身農奴把歌唱》所體現的音樂意境,編排舞蹈讓學生在音樂的配合下進行簡單的練習,讓學生在樂配舞的自我練習中感受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及藏族音樂獨特的美麗,得到情感的體驗與感悟。
四、結語
現代教學理論再次證明了學生對教學的參與意識和對學習的主體意識是教學成功的關鍵。而樂配舞教學的運用,正好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對學習的主體意識,一方面這種教學方式使教學內容豐富新穎,改變了過去單一的聆聽音樂的做法,教學方法生動有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形式的教學,不但讓學生親自參與創造自己的音樂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使音樂教學成為迷人、陶醉的一種藝術享受,激發了學生學習與創造音樂的興趣。
此外,樂配舞教學更為重要的是在于培養學生在復雜環境下,多重素質與多重能力綜合的融會貫通。畢竟,走向社會后,學生們所面臨的環境不是單一場景,一種能力不足以解決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需要多重能力有機聯合。作為中職階段的音樂課程來說,樂配舞教學正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從認知到審美、從思辨到行為表達、從個人體驗到團隊協作的綜合實踐的舞臺,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形成。
參考文獻:
[1]譚昌榮:《舞蹈教學要重視“樂感”的培養》,《教育教學論壇》,2013年第1期。
[2]陳樹柏:《音樂舞蹈教學在高職院校中的重要性》,《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