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蘭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少教多學”的基礎是學生“先學”,“教”要促進學,最終實現“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師要相信學生能先學。
【關鍵詞】少教多學 知識 問題 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095-02
所謂“ 少教多學”是“我們要少教一點,讓孩子多學一點”,“成績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轉變“以教師為主體的多教”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多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精神。我覺得,“少教”與我們提倡的“精講”有異曲同工之妙,“多學”就是給學生提供更具彈性的發揮空間,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那么,怎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少教多學”,提高教學質量呢?
一、一線教師的思考與困惑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整天和學生學習生活在一起,誰不想既講得少,學生又學得好??墒?,一上講臺,就總是怕講得少,講不清,怕學生學不會,怕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學生無法適應,不能適應,怕會產生“邯鄲學步”的不良結果,最終影響教學質量。其結果是新的教學方法,教育理論學的不少,但只是腦海中的浮云隨風飄散,真正應用在教學中的卻是很少,理論和實踐成為兩張皮。教學活動還是“穿舊鞋,走老路”,新瓶裝老酒,沒有創新和發展,課堂上,教師是絕對權威,沒有教學民主,沒有自主學習,沒有合作探究。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我通過學習 “少教多學”的閱讀教學策略以后,感觸很深,這不正是我希望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嗎?我的困惑似乎有了解決的法寶。我決定在課堂教學中實踐這一教育理念。
二、少教多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也是一個動態的多邊活動過程,教師怎樣去把控這一過程,使課堂教學能夠有序、高效,這對于每一個教師,都是一個不小的難題和挑戰。根據“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同時考慮到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情況,緊扣課標,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
基礎知識的學習。根據我的觀察,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在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似乎沒有太大的注意,其結果是知識點不難,可是考試成績一揭曉,很少或者根本沒有考滿分的學生。怎樣改變這種現狀呢?我首先提出明確要求,對于生字的注音、書寫,詞語的解釋、造句,作家的介紹,文體知識,寫作背景等等,全部由學生互助合作完成,教師只進行檢查、指導,糾正錯誤,并及時對學生的完成情況做必要的評價,教育、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問題探究的教學。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說,很多老師都絞盡腦汁,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我們看到,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往往出現有閱讀無理解,不能對問題做出理解性回答。針對這種情況,在課堂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首先,教師做好示范性探究問題的教學,即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教師提出一些基礎性問題,然后指導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一般可采用就近四個人一組的方法,教師巡回指導,對于學習中出現的偏差及時糾正,最后指導學生展示探究成果,并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例如,在教學《我為你驕傲》時,我提出來幾個示范性問題:1.猜測老奶奶的情感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2.老奶奶為什么要寫我為你驕傲呢?3.試找出文中最能表現課文中心的句子。用問題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合作探究,參與到知識的生成過程中。其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給學生創設寬松的課堂交流氛圍,交流空間,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獨特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和學習能力。例如,有個學生考試成績很好,是班級的前三名,可是她不愛說話,特別是站在講臺上,面對全班的同學,她更不知道怎樣表達,只能笑笑“我不會說”,怎樣讓她充滿自信地開口說話呢?我就講了在班級發言的重要性,讓她珍惜鍛煉的機會,鼓勵她要大膽,不怕犯錯,終于她提出來一個問題:“變無聲為有聲,想象如果老奶奶當面說這句話,會是什么樣的表情,怎樣的語調?”在她的帶動下,同學們七嘴八舌,提出來許多問題感想:課文中作者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分角色對讀最能體驗人物的情感變化。
語言表達的教學。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表現,主要通過設置具體的語言應用情景,讓學生回答問題和書面寫作,我們就可以知道學生的這方面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主要表現在部分學生不能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要求,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回答問題,答非所問,更有甚者,直接說“老師,我不會”,我說“你會說話,怎么就不會呢?”,我想,這就是我們教師的困難。怎樣讓學生開口會說話?怎樣讓學生提筆能寫文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根據“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我總是讓學生讀完課文后,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寫出閱讀感受,開始的時候,學生不會寫,不知寫什么,我就鼓勵他們大膽地寫,怎么想就怎么寫,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漸漸的,學生寫的文字多了,寫作的范圍廣了,有些時候還真寫得挺深刻的,那時我才真的相信的確不能低估學生的能力。
三、關于“少教多學”的一些反思
“少教多學”確實抓住了教學的核心,一節課就四十五分鐘,教師要做到少教,就必須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教材,學生,教法,學法,做到去粗取精,抓住重點、難點,這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做到多學,就必須有充足的學習時間,也必須有更寬松的課堂學習氛圍,更自由的表現空間,但這樣一來,耗時比較長,總是感覺時間不夠。
新教學模式的使用,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的缺點與不足,使得語文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使得它充滿了樂趣性與創造性。這項極具成效的教改實驗,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積極探索逐漸改進完善的一項創舉。作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們應該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積極投身到教改道路中來,為祖國的科教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