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協同創新是一種新的辦學理念。構建協同創新平臺,對于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外語專業人才有著深刻的意義。本文通過對目前我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基于協同創新機制的內涵,探討如何改進我國外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協同 創新 外語專業人才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本科類立項建設項目“外語類專業商務實踐教學基地”(粵教高函[2013]113號)和2014年中山市社科基金資助項目“中山市涉外工作人員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研究”(項目編號: 中資2014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8-0101-01
一、引言
2011年4月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強調,高校要積極推動協同創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項目引導,同科研機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協同創新的戰略聯盟,促進資源共享[1]。華南理工大學校長王迎軍認為,促進協同創新有助于我們全面實現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多元辦學職能,有助于我們解決長期困擾創新人才培養的難題,極大地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2]。本文擬針對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挖掘協同創新的本質屬性,提出改進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建議。
二、 國內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頻繁,眾多行業對高素質外語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外語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具體有:
1. 從大學內部來看,學科與學科之間、專業與專業之間、科研與教學之間、學科與專業之間有著清晰的邊界,彼此之間難以做到資源共享,不能相互支撐相互滲透,更談不上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專業的教育培養[2]。比如不少高校開設了商務英語專業,可他們只是在傳統的英語專業課基礎上增加了幾門商務方向專業課。“語言”和“商務”的簡單相加,難以做到跨學科課程的融合。
2. 許多院校沿用傳統的語言教學模式,對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并不重視。大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重語言知識的講授,輕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仍放在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的講解上,這樣肯定難以培養出既掌握語言知識,又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3. 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外語類專業還是非常重視對學生學習的定量評價,輕視定性評價;重視學習結果評價,輕視學習過程評價。大多數課程采用期中、期末筆試答卷的方法,考核方法單一、守舊,無法全面考核學生水平。
4. 從大學外部來看,校、政、企協同尚處于起步階段,對高校協同創新機制的研究缺乏較系統的理論指導,而且大部分的協同都是針對理工科專業和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成果轉讓等方面的研究,而對于文科專業和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涉及很少,尤其是有關外語類專業的協同創新研究及實踐就少之又少了。
5. 專業實踐對于在校的大學生來說是增強實踐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環節。近年來各院校紛紛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但是這種合作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表面,雙方各取所需:學校完成其教學計劃中的實踐課要求,企業得到廉價勞動力,至于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否符合社會需求卻很少過問。
三、協同創新機制的內涵
高校協同創新是指高校內部各學科之間、各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或生產實際中的重大問題,投入各自的優勢資源,力求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上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的創新活動[3]。協同創新本質上是一種管理創新,需要系統內各單位,包括大學、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突破制約創新人才培養的內外部機制障礙,建立多機構、多部門、多單位協同創新機制,從而有效解決在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四、改革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人才的跨學科培養和聯合培養
高校需要優化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更加適合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科學研究和創新實踐,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1. 協同校內資源,實現優勢互補
外語專業教師絕大部分都是語言教師出身,語言功底扎實,但缺乏從業經歷和商務實操經驗。因此,商務英語專業的不少課程都是請經管學院的老師用中文授課。同樣的情況也存在于其他學院,外貿英語類課程請外院老師來授課,雖然語言表達流利,但很難將商務理論及知識講解透徹,以致造成語言和商務的脫節。而在協同機制的引領下,打破專業的限制,更合理地安排專業課程,加強外語教師與其他專業教師的合作,深入探討,形成教學與科研團隊,進行跨學科合作。
2.改進教學模式,實現資源整合
許多高校仍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極為不利。建設校內外協同機制,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課程教學模式,通過與政府、企業合作,聯合共建各類如翻譯、外貿、談判等外語實驗室,及外語實踐教學基地,構建基于產學研結合的教育平臺,把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有機結合起來。
3.打破單一的考核方式,全面考核學生綜合能力
外語專業課程大多采用期中、期末考試的方法,考試評價過多地關注在認知領域中那些容易用紙筆檢測的知識技能,而忽略了對學生語言技能和綜合能力的考核。在協同機制引領下,打破以一份考卷來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機制,聯合學生實習單位,將學生在工作崗位上的表現納入考核范圍。只有建立起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多維度考查機制,才能真正體現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目標。
4. 加強實踐教學,促進聯合培養人才
通過與當地政府、企業合作,形成校、政、企三贏的良性格局。比如各地都有交易會、文化節等商貿、文化交流活動,學校可與當地政府、行業、企業合作,開拓實習基地,向外語專業學生提供諸如翻譯、外貿業務員、工作人員等崗位;高校也可受企業委托,定向培養人才。通過實踐教學平臺的構建,協同校內、外資源,加強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五、結語
協同創新是推動我國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緊密結合的重大戰略選擇[4]。
本文針對當前我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學模式、考核方式、實踐教學等幾個方面,探討如何協同校內外資源,構建校、政、企合作平臺,改進外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胡錦濤. 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年4月25日第2版.
[2]王迎軍. 構建協同創新機制 培養拔尖創新人才[N]. 中國教育報, 2012 年4月23日第5 版.
[3]周繼良. 大學協同創新的內部現實困境與制度改進[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6): 15-21.
[4]薛傳會. 論高等學校的協同創新及其戰略重點[J]. 高校教育管理, 2012(6): 24-28.
作者簡介:
舒薇(1980-),女,漢族,江西南昌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翻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