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時發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就是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聽、說、讀、寫的能力。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它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質量;能夠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提高聽話、說話和作文的能力。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夠加強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能讓小學生去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同時也能發展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然而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下面淺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愛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動力。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課外閱讀產生主動需要。因此,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愉悅地進行課外閱讀,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二、營造讀書氛圍,創造良好環境
人們常說有什么樣的環境,就可能造就什么樣的人才,因此,學校要努力營造讀書的大環境。我覺得召開讀書交流會效果很好,可以促進學生的讀書興趣,為學生創設展示讀書的機會和平臺。愛表現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們每周能舉辦一次讀書交流活動,讓孩子把自己讀到的精彩故事講給其他同學聽,與大家交流、共享,使講者有一種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勤奮讀書,聽者也一定會受其感染,而漸漸喜歡閱讀,和別人一較高下,從而達到促進讀書的目的。
三、教給閱讀方法,使學生會讀
在語文教學中,精讀是主體,略讀是補充。從應用的角度看,略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學生在課外閱讀時,要引導有重點地選擇一些與學習密切相關或自己最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精讀,讀的時候邊讀邊想,在文章緊要處、感觸最深處圈點勾劃。在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只有根據自己閱讀的需要,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久而久之,才能獲得較多的知識和信息,真正做到讀有所得。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要求學生隨時把精彩優美的詞句、片斷摘錄下來,廣擷搏采并內化吸收,學以致用。讓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每讀完一本要寫下讀書心得或隨感等。而在閱讀后,學生之間可互相交流閱讀情況,討論解決疑難問題,交流心得,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四、多推薦適合的書籍,讓學生多讀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多推薦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幫助學生做到知識的遷移。如學完《獄中聯歡》后,向學生推薦《紅巖》;學完《牛郎織女》之后,向學生推薦中國民間故事等。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鞏固拓展學生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而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都存在著差,推薦書籍時,要注意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實踐中大膽地將報紙、雜志、小說、影視、廣告、標語等各種語文信息引入課堂,豐富深化教材內容,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閱讀能力的強弱,與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興趣,增長見識,以及培養自學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聯系。小學生閱讀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夠加強小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而且可以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感;能讓小學生去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從而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同時也能發展他們的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知識來源于實踐,閱讀能力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閱讀能力的掌握與否,是檢驗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決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還應“授人以漁”,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